李克强三点期望 寄语港澳台同胞和全球侨胞抢抓新机遇
2017年NO.3 本期策划 作者:屠海鸣
李克强总理对港澳台同胞和全球华侨华人的三点期望,蕴含着殷殷深情和无限商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完全可以当好创新发展的“服务商”、 “一带一路”建设的“联络人”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在聚焦“国家需要”、发挥“自身所长”的同时,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6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时,对港澳台同胞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在参与创新发展中抢占先机;二是在推动中外经贸合作中再创佳绩;三是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展现风貌。总理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能为国家发展出力。换一个角度看,总理的三点期望其实蕴含着无限商机,港澳台同胞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完全可以扮演好三个角色,发掘出自身发展的新机遇。
当好创新发展的“服务商”
李克强总理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在参与创新发展中抢占先机,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商业网络和人才优势,积极投身国内创新发展热潮。这何尝不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面临的一大商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都在经历阵痛之后的调整,中国经济过去那种以环境、资源、廉价的人力成本为代价的增长不可持续,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提出“向改革要红利”,通过推动经济领域的改革,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过去五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创新活力却明显增强,李克强总理力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互联网+”、“创客”在中国成为热度很高的词汇,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这一切,预示着中国创新发展的市场很大、商机很多。聚焦“国家需要”,发挥“自身所长”, 港澳台同胞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海外华侨华人中的高技术人才不少,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可以参与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的原创科研成果,攻克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港澳台地区的工商界和海外华商视野开阔,可以发挥各自的影响力,引导海外高科技人才向国内聚集,助推科技创新。
二是中国正在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港澳台地区工商界和海外华商可以依托自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以及资源、资本、人才、信息等优势,或到内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内地企业合作,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定能够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当好“一带一路”建设的“联络人”
此次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港澳台同胞及全球华侨华人的一次盛会。在开幕式上,国务委员杨洁篪代表中国政府致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作了《携手建设“一带一路” 共同谱写盛世华章》的主旨讲话。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全体与会代表时,希望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外经贸合作中再创佳绩,充分发挥联通中外、汇聚资源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拓展三方合作,更好实现互利共赢。总理此语点出了广大海外华商的又一商机。
在全球经济大局中,中国经历了三个角色变化。1979年-2001年为第一阶段,中国的角色是“门户开放者”,重点是“引进来”。2001年-2014年为第二阶段,中国的角色是“全球经济的参与者”,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2014年11月开始为第三阶段,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中国的角色转变为“全球经济版图的塑造者”。“一带一路”得到了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青睐,这是深刻影响未来2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棋局”,蕴藏着无限商机,港澳台工商界和海外华商具有人脉优势和诸多领域的专业优势,完全有条件在当好“联络人”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是当好中国与所在国的“联络人”。 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商,熟悉当地的法律、宗教、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经济活动规律,当大批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时,当地华商可以扮演“向导”角色,搭桥引路,共同创业。
二是当好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联络人”。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建设并非如有些人所说“把落后产能转移欠发达国家”。中国企业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过程,也是一次产业升级的过程,需要对接国际标准。分布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华商,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对接国际标准。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仲裁、会计等专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完全可以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以“超级联络人”优势,掘金刨银,拓展发展空间。
当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李克强总理希望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展现风貌,身体力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展示中国人民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良好形象,为中外各领域交流合作铺路搭桥、加油助力。如果说,总理所讲的前两点是重要商机的话,那么,最后这一点,既是社会责任,也不乏商机。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也是历史的必然。回顾过去几十年,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明显地心怀醋意,“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同时伴随着中国成长,当某些国家认为中国成为一个新的竞争者时,他们的抵触情绪必然爆发,“中国威胁论”就会甚嚣尘上。海外华侨华人完全可以当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 承担社会责任。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和”的文化基因,涵盖“和为贵”“和为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君子和而不同”等。为了一个“和”字,中国人可以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海外华侨华人应该传播中国的“和”文化,为祖国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是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实现经济价值。当“中国制造”深刻影响着“地球村”人们的生活时,人们渴望了解中国,这为中华文化走向海外提供了机遇。过去,李小龙、成龙的电影曾经让不同肤色的人了解了“中国功夫”。今天,海外华侨华人应该把握这一机遇,潜心研究所在国的价值取向,找到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振点”,为当地打造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收获经济效益。
(作者系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