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期策划   > 正文

激扬青春力量 同圆共筑梦想
————“第十一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圆满落幕
2017年NO.4 本期策划 作者:郭外

  7月8—14日,由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北京、江苏、山东、河南四省(市)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的“第十一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以下简称“华夏行”)成功举办,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位海外华裔杰出青年代表参加。本届“华夏行”紧扣“青春筑梦”主题,通过专题演讲、杰青论坛、分组讨论、文艺联欢和参观考察等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充满新意的活动,帮助青年代表们感知中华文化深厚底蕴、感怀中华民族同胞亲情、感受中国发展强劲动力,激励广大华裔青年把握历史机遇,珍惜青春岁月,担当时代责任。

  杨洁篪国务委员在北京接见全体代表,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副秘书长彭树杰,全国人大华侨委、国务院侨办、外交部、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致公党中央、中国侨联等中央有关涉侨单位领导裘援平、许又声、杨衍银、董中原、曹鸿鸣、康晓萍、钱洪山等陪同参加有关活动。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闫傲霜,北京市副市长程红,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阎立,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河南省副省长王铁等分别会见赴各地方线参访的华裔青年代表。

  领导殷切寄语 振奋华裔青年时代精神

  杨洁篪国务委员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广大华侨华人心系故土、情牵桑梓,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侨胞之中人才辈出,华裔青年虽然出生或成长于海外,但民族之根、文化之魂、复兴之梦始终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杨洁篪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动力更趋强劲,同时,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赢得世界喝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实践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给广大海外侨胞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希望华裔青年发挥知识多元、视野开阔等独特优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维护华侨华人社会团结和良好族裔形象,踊跃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中国创新发展,让青春年华迸发炫目光彩。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题为《青春无悔、筑梦人生》的主题报告中动情地说,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作为祖(籍)国是华裔青年不能忘怀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梦之所盼,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是谁,根在哪里,向何处去。希望广大海外华裔青年,燃旺求知火种,实现文化传承之梦;关注共同家园,实现侨社发展之梦;架起沟通桥梁,实现友好交流之梦;挽起团结臂膀,实现民族复兴之梦。

  杨洁篪国务委员和裘援平主任的讲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体现了祖(籍)国政府的殷殷期许,让华裔青年深受触动,引起强烈共鸣。美国代表刘敏表示,华裔青年要做中外友好的桥梁,要心怀无私的大爱,为服务侨社、传承中华文化奉献自己的智慧。新加坡代表黎权鋆认为,“一带一路”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是祖(籍)国送给华侨华人的大礼,大家要把握机会。泰国代表郑伟源表示,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也是世界各地华人的大家庭。郑和船队成员的第九代后裔夏瑞馥动情地说:“我学中医的梦想实现了,但我还有一个中国梦想,就是让中医走向非洲。”

  四地寻根认祖 激发华裔青年血脉亲情

  “华夏行”组织海外华裔青年代表分北京、江苏、山东、河南等四路进行参观考察。期间,代表们寻根溯源、观察思考,感知历史文化底蕴,感受祖(籍)国发展强劲脉搏,凝聚桑梓情怀。

  代表们在北京参观清华大学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触摸高端“中国智造”,热议“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感受古老与现代的交汇融合和中华梦想的时代责任;在江苏,走进聚集千余家侨资企业的南京“侨梦苑”,参观无锡超算中心,被“万侨创新”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繁荣景象所震撼;在山东,游览孔府、孔庙、孔林,攀登泰山,游览趵突泉,走进济南“侨梦苑”与泰安高新区,参观曲阜儒学新院,聆听《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论语新论》专家讲座,体会中国大地的壮美,感悟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河南,驻足河南博物院、龙门石窟,回望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典礼,感悟华夏根脉的历史渊源,参观禅宗祖庭少林寺、塔林,跟随武术教师学习太极拳,感受中华武术风采。新西兰代表曾险表示,看到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蛮震撼的,神州大地每天都有着不一样的变化,这更激发了华裔青年一代把握机遇、创业发展的意愿。丹麦代表林丹表示,以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开放全面、发展迅速、科研人文环境优良,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美国代表程飞表示,参加“华夏行”活动,让自己学习到了很多,特别是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原来不太了解,这次大有收获。英国代表梁悦信认为,“华夏行”一方面为华裔青年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同时也为服务海外华人青年成长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专家专题演讲 体验中国发展脉搏与民族文化

  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袁义达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应邀为“华夏行”代表们举办专题演讲。袁义达副研究员讲解了中华姓氏文化起源、中国人寻根文化,对比了东西方姓氏文化差异,指出中华姓氏5000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奠定了中华民族血缘亲情和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金灿荣教授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关系形势与国际格局,解读“一带一路”定位及布局,引导代表们正确把握中外关系和国际形势,抓住宝贵历史机遇。华裔青年代表们认真聆听,认为演讲紧扣历史和现实,针对性强,富有启发。南非代表陈超感慨道,正如袁教授讲的,中华文化的基因让我们有相近的处事标准,相似的价值导向,大家好像都可以被一个巨大的中华文化所笼罩,所以能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澳大利亚代表于海宁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后,当地华人可以利用掌握的优势资源,更深入地参与两国间的商品进出口贸易。

  论剑杰青论坛 分享成长历程与感悟

  华裔杰青论坛上下半场分别以“情系中华”和“合作共赢”为主题,每半场由一位华裔青年代表主持,六位代表参与,充分调动代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成为分享切身感悟,碰撞思想火花的交流平台。美国纽约州长办公室亚裔事务主任孙雯、东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夏瑞馥、印度尼西亚楠榜省华文协调机构主席程国栋、瑞典鸿发贸易行出口部经理张嘉欣、澳大利亚珀斯市议员杨奕驹、澳门江门青年会副会长林碧芸、泰国电影制片人郑伟源、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创新工商委员会委员何善恒、菲律宾马尼拉“华助中心”副主任施超全、西班牙马德里“华助中心”法律援助律师丁力、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秘书长王辰、奥地利维也纳Feurich钢琴厂创始人暨太极健康中心负责人白琳、马来西亚马华工会中央委员林振辉、美南中国专家协会联合会会长曾冰等14位代表,紧扣论坛主题并围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社区发展、发展自身事业、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等广泛话题畅谈交流。代表们现身说法,互动热烈,引起共鸣。大家强烈地意识到,华裔青年应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代表座谈交流 建言祖(籍)国与侨社发展

  为广泛听取华裔青年的真知灼见,代表们按照地方参访线路进行分组讨论,裘援平主任、许又声书记、谭天星副主任等国务院侨办领导与代表们零距离沟通,话亲情、谈梦想、聆听代表心声。华裔青年代表180多人发言,超过与会代表半数。代表们围绕如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如何共建和谐侨社,吸引青年侨胞参与;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积极提出意见建议。法国代表胡金瓯表示,我们来自世界各地,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同时为住在国侨社作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美国代表荣磊说,“一带一路”在很多方面都与大家息息相关,海外侨胞要充分发挥联通中外的桥梁作用。新西兰代表高晓月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五通”当中,最重要的是“民心相通”,而通晓中外语言文化的华裔青年人,可以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等方面有所作为。美国代表毛晓惠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硬件”“软件”水平飞速提高,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华夏行”将世界杰出的华裔青年汇聚到一起,可以为华裔与华裔、华裔与祖(籍)国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代表发出倡议 凝聚海外华裔青年共识

  在北京,“华夏行”全体代表向全球华裔青年发出题为《激扬青春力量,同圆共筑梦想》的倡议,代表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但为祖(籍)国和住在国各领域友好合作搭建起坚实的桥梁,也为华裔青年参与其中提供广阔舞台。青年们应乘着“华夏行”的东风,抓住祖(籍)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独特作用。倡议书最后倡导,作为华裔青年,应该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让世界了解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中外友好合作穿针引线。抓住祖(籍)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独特作用,同圆共享中国梦、丝路梦、世界梦!

  活动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凤凰卫视、海峡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大会进行广泛报道,发布相关原创报道70余篇,累计转发5000余次。活动结束当日,谭天星副主任主持召开“成果发布会”,通报活动情况,4位华裔青年代表接受媒体提问。中新社通过移动端、“侨宝”、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报道,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组对重点嘉宾进行跟踪采访拍摄。中新社相关分社记者参加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四条地方线全程跟踪报道,全面展示华裔青年们的青春风貌和寻根感悟。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