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2020年NO.4 观点摘编
缅柬两国华文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
缅甸和柬埔寨两国经济发展落后,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意义。两国华文教育历史悠久,相似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受两国国家政策影响,华文教育都历经波折;社会各阶层都有较强的汉语学习需要;华文教育经费普遍短缺;都缺少全国性的华文教育领导社团,大部分华文教育机构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差异性体现在:与缅甸相比,柬埔寨国内政策更利于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柬埔寨各界汉语学习需求强于缅甸国内;柬埔寨华校的“收费政策”更利于本国华文教育持续发展;柬埔寨华文教育领导机构作用突出,华文媒体更发达。
通过对两国比较研究,对于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启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与所在国民族、语言、外交政策等密切相关;深化对海外华文教育规律的认识,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海外华文传播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华文媒体平台作为中外交流桥梁的作用。总之,要促进海外华文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必须充分借助海外华文媒体,一方面做好国家形象宣传,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努力实现与海外国家普通民众的“民心相通”;另一方面,也便于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政策上的指导与解读,便于通过海外文化风俗的介绍帮助投资企业有效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引起的民怨,最终为华文教育的海外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与舆情。
——刘红娟:《缅柬两国华文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原文载于《八桂侨刊》2020年第2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
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研究
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有着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国内学界的华侨华人研究在地域上长期偏重于欧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区域,研究内容以侨情和侨史研究为主,对印度洋岛屿地区的华侨华人涉及较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方略突破了对华侨华人的身份和国族认识符号化的问题,为侨务工作的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反映了我国整体宣传战略、外交战略乃至发展格局的深刻转型,给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形势下的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中国和印度洋各岛国的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重视华侨华人群体在印度洋各个岛国所发挥的作用。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第三,做好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公共外交和政策沟通,在设施、贸易和资金方面实现三通。第四,保障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权益。着力发挥侨力和维护侨益,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促成“一带一路”在岛国落地生根,实现互利共赢。
——俞家海,朱献珑:《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印度洋岛国华人华侨研究》,原文载于《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0年第3期
华侨华人网络对中国跨国企业
海外子公司生存绩效的影响
长期以来,移民网络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从分布的广度还是规模来看,海外华侨华人网络都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移民网络之一。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面板数据,利用K-M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网络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网络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生存发展有正向影响,降低了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退出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网络对国有企业海外子公司和独资海外子公司生存的正向影响更大。
海外投资企业应该重视海外华侨华人网络因素,降低退出风险,提高投资绩效。对于国有企业以及采取独资模式进入的企业来说,更应该充分借助这一因素来克服外来者劣势和外部人劣势,提高生存概率。当选定某一特定目标国时,企业应根据华侨华人网络强度来选择进入模式,提高子公司生存绩效。
在政府政策层面,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企业与华侨华人网络之间构建更为直接便利的交流平台,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克服跨国投资障碍,提高投资绩效。政府部门应重视对全球华侨华人网络这一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组织,例如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组织和举办各种华商团体的联谊活动,以加强各东道国当地的华侨华人之间以及他们与中国之间的信息沟通、联系和交流;政府可以鼓励华人商会和华人投资促进会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张吉鹏,衣长军:《华侨华人网络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生存绩效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原文载于《上海经济》2020年第3期
华文教育搭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桥梁
传统的华文教育是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子女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海外华裔后代的中华文化气质和民族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与祖(籍)国的联系,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帮助华侨华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前提下,新时代赋予华文教育以新的历史任务,即搭建中华优秀文化海外传播的桥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融入世界。为此,应加强华文教育的中华文化传播功能,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优势,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在华文教育中加强文化传播意识。注重培养华侨华人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鼓励华侨华人以各种方式参加、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第二,在华侨华人群体中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开办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生班。第三,华文教育中中华文化传播资源的转型升级。坚持“整合、集优、创新”的原则,统筹兼顾各类中华文化资源,探索相关侨务部门、海外华文学校和孔子学院的三方整合形式,为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更优质的平台。第四,华文教育中中华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型升级。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以受众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第五,发挥华文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华文媒体可以在坚持传播真实性、时效性和通俗性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精髓,传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及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第六,发挥华侨华人社团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凝聚作用。以华侨华人社团为载体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展示丰富、立体、直观的中华传统文化。
——王雪琳,郝瑜:《华文教育搭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桥梁》,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3日
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人移民生存状况
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10日约有106万名华人移民居住在加拿大。华人移民群体不仅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多元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
加拿大的华人移民普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华人移民群体自身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基础,凭借良好的适应力与优秀的个人能力,大多数都能较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社会。另一部分移民由于移民前的经济基础比较差且学历较低,因此移民后事业的上升空间也相对较小。他们通常采取集居方式居住在保持其固有文化的社区。这一部分华人移民群体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或者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与多元文化社会相融合。
华人移民群体不仅具有个体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其代际差异可以表现为第二代华人移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都高于第一代移民,以及第二代华人移民在语言、婚姻及文化的融入上显现出比第一代华人移民更强的适应性。总体而言,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华人移民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融入”到“融合”的转变。移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身及子女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即使第一代华人移民将有所牺牲,他们也愿意通过自身打拼为子女们换来更高的立足点与更好的发展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移民终将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
——王美惠:《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人移民生存状况》
(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