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2020年NO.5 观点摘编
华侨华人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贡献、挑战与政策建议
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华侨华人在全球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华侨华人参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支持祖(籍)国抗击疫情和参与住在国的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华侨华人踊跃向国内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务、传递战胜病毒的信心。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住在国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并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发挥了联结海内外的桥梁纽带作用,体现了全人类共同抗击疫情的大爱精神。
然而,面临复杂和严峻的疫情形势,身处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也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疫情严重影响华侨华人经济;疫情政治化和污名化对华侨华人的不利影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境等。
为妥善应对疫情带来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作用,建议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挥其应急救济功能,注重华侨华人、祖(籍)国、住在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从共同体视角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
——陈奕平,尹昭伊,关亦佳:《华侨华人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贡献、挑战与政策建议》,原文载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
“一带一路”视域下马来西亚
华人文教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马来西亚约有9000个华人社团,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华人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华人社团的功能与角色应赋予新的涵义。“一带一路”建设为马来西亚的知识界、智库界、政府与政党和企业界所欢迎,特别是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已成立八个促进马来西亚和中国经贸关系的组织。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马来西亚华人文教社团带来转型契机。
马来西亚华人文教社团积极支持华文教育。社团常年筹募和建设基金会,向华人子弟提供奖贷学金,协助其求学和深造。马来西亚华人文教社团可作为连接中方和马方合作的桥梁,借助以下途径强化和深化马来西亚华文高等教育:第一,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会议、知名专家讲学、国际论坛、跨国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第二,精品出版、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相互推介中华文化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第三,译介和跨文化传播——翻译和介绍两国民族的文化典籍以达到文化交融。第四,外语学科建设——使用马来语/中文了解、传播马来西亚本土多元文化和中华文化。第五,创立华文教育智库或华文教育协调中心——建立一个超越政治兼可容纳各方人才的资源中心。
——伍燕翎:《“一带一路”视域下马来西亚华人文教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原文载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第5期
海外华商网络的多重交织与互动
——以新加坡华人侨批和汇兑业为例
华商、华社、华商网络是海外华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商会则是联系华商与华社、构筑华商网络的重要平台。侨批汇兑业是为海外华人和家乡传递书信及汇款的行业,在华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海外华人与家乡亲人搭建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侨批汇兑业者的业务,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本身已有的商业网络,而这种商业网络往往是跨国性的,这有助于保障侨汇的顺利流通。海外华人移民汇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近代中国的贸易赤字。正因为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于海外华人移民的汇款及侨批业务十分重视,政府也会针对此制定经济措施以掌控侨批业。当这些措施对海外侨批汇兑业者带来冲击时,可能导致后者的反弹,并通过制度化、半制度化或个人的渠道向政府表达诉求。
在新加坡与中国的侨批网络中,除了侨批汇兑业者为主要群体外,汇兑公会/总会、总商会推动了各个群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建构及维护由不同的次网络所构筑的多重海外华商网络。侨批汇兑业者的个人业务发展轨迹、汇兑公会/总会的形成,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他们与中华总商会的关系,展示了侨批汇兑业者个人业务的制度化、商业网络的完善化,进而提升到行业的制度化、区域与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联系的扩大化,到最后借助中华总商会这个更大的平台,实现华人社会在东南亚区域间与中国间更密切的互动与联系,从而形成以海洋为连接的亚洲联系网。
——张慧梅,刘宏:《海外华商网络的多重交织与互动——以新加坡华人侨批和汇兑业为例》,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3期
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传播动机
与传播活跃度研究
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桥梁和中介,在扩大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对华侨华人中华文化传播动机、活跃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现居地的华侨华人在传播活跃度和部分传播动机具有显著差异;“乐趣”和“增进关系”是影响华侨华人中华文化传播活跃度的主要变量。建议:重视华侨华人作为中国文化传播桥梁作用,更多举办中国文化节庆活动,让海外华侨华人更多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优化内容和渠道,提升海外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便捷性,传播内容重叙事而非偏理论、重感悟而非灌输,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让受众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采取线上渠道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有助于中华文化在海外广泛而有效传播。
——卢利,王玉洁,汤璐:《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传播动机与传播活跃度研究》,原文载于《东南传播》2020年第8期
尼日利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工业化的浪潮之下,一批香港企业家赴尼投资设厂,成为建设尼日利亚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南非早期华人以契约华工和中小商贩为主不同,尼日利亚早期华人多数为企业家,拥有资本、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当地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尊重。60-80年代,他们通过自身不断壮大的工厂规模与质量过硬的商品,对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民生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量中国大陆移民携带中国商品进入尼日利亚,华人数量剧增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大陆移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在80、90年代出国热潮背景下通过私人关系或中介前往尼日利亚的移民,主要来自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另一类是江浙沿海的个体商人,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尼日利亚,主要是为国内制造企业开拓市场。
近30年来,尼日利亚华侨华人的数量和构成均发生变化,新老移民在经济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并积极尝试融入当地社会。在中尼关系友好的大背景下,尼日利亚民众对于中国和当地华侨华人持有高度正面的看法,但仍然面临安全形势严峻、语言沟通有限造成的误解和隔阂、当地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作为非洲人口和经济总量第一的大国,尼日利亚具有多样化的投资机会,持续吸引着中国新移民,但在尼投资也存在着一定风险,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华侨华人社区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有着长足进步,华文媒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华人子女教育方面尚需提升。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华侨华人已经成为当地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的重要桥梁,在传播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尼日利亚华侨华人的历史发展演变是非洲乃至世界华侨华人史的组成部分,为全球移民研究提供一个南南视角。
——刘少楠:《尼日利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探析》,原文载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
(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