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2023年NO.4 观点摘编
近现代离散华人经济分型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离散研究因移民热潮和全球化语境渐成显学。在罗宾·科恩等对离散族群的分类基础上,将华人离散群体整合修正为“劳工型、商贸型、大国型”三类,并对19世纪中叶至今海外离散华人的经济行为类型进行梳理总结:从“猪仔”到“三把刀”——“劳工型”经济离散;移民版图的开拓者——“商贸型”经济离散;在现实利益与祖籍情怀间——“大国型”经济离散。研究发现,三种类型发展演变的整体趋势背后,反映出离散华人群体在故土与现居地之间徘徊的时代抉择和双重关切,而祖(籍)国态度和政策在其离散模式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离散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关系与族群认同。中国近年来将移民事务制度性地整合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框架之中,而具有主体意识的离散华人群体则通过各类跨国实践把个人事业发展与祖(籍)国民族振兴的宏图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全球化与社会网络的双重推力开阔了民族国家与其离散子民在跨境场域中的互动空间,而离散群体的多赢经济行为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后者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作为离散群体中最为积极主动的跨国华人,其兼顾超越民族与国家疆界的实践,成为“全球化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写照。
——张康:《近现代离散华人经济分型研究》,原文载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华侨华人商会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现状、问题与展望
自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华侨华人商会不仅承担着民间外交、信息枢纽、保护企业海外利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职能,其围绕着“五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型职能也日益凸显。在东道国,中资企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缺少法律保障、环保及劳工等非政府组织干扰是华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风险,华商希望得到母国政府的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支持。华侨华人商会新型职能在帮助化解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困难和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华侨华人商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的实践来看,还存在民间外交职能有待加强、资金融通有待提高、投资贸易风险信息共享不足、统筹各大商会力量难度较大等问题。基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最新部署与安排,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数字丝绸之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华侨华人商会下一阶段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方向。
——陈胤默,张明,王喆:《华侨华人商会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现状、问题与展望》,原文载于《亚太经济》2023年第3期。
海外华人文化社团发展现状与双向推动建设路径
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华人新移民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为一大批新型华人文化社团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近十年共有212家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成立,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广泛分布世界各地,其中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社团数量尤其突出。社团广泛涉及综合、艺术、文学、华文教育、宗乡、文博、中餐、中医药、专业组织、留学生、校友会等多种文化门类,尤其是校友会类型增长较快,并呈现如下新特点与发展趋势:社团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涉及文化类别的广泛性;高层次社团越来越多,影响日渐扩大;活动内容多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社团功能呈现扩大化与融合化趋势;逐步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与祖(籍)国互动频繁。
目前还存在部分社团发展不平衡、创新性不足、后继乏力等问题。为此,从祖(籍)国和海外华人文化社团自身发展环境的两个方向出发,加强多方位调研,制定科学务实策略;汇聚各方力量,以侨为桥传播中华文化;以点带面、注重实效,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注重传统文化趋时更新,引领中华文化传承传播新潮流。
——王华:《海外华人文化社团发展现状与双向推动建设路径》,原文载于《八桂侨刊》2023年第2期。
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在华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高度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社会融入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大维度对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在华社会融入的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在经济层面的社会融入比较好,在社会层面还存在着对中国社会的认知与选择过程,在文化层面面临着文化适应的过程,在心理层面总体比较认可当地人的想法和价值观,但也在一些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障碍。
未来,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社会融入问题将更加突显,应当将这一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并在政策、环境、文化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加大工作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更好融入中国发展和中国社会。具体而言:要齐头并进推进营商环境、营智环境建设,打造世界级国际环境;要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要大力建设一批国际人才园区、提供国际化综合服务;要建设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平台;要把“引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陈瑞娟:《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在华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原文载于《青年发展论坛》2023年第3期。
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的发展与嬗变
百年来,东南亚地区一直活跃着一个用英语书写文学作品的华人作家群体。他们以独特视角观察社会,超越固有的离散书写,跨越国家和种族的生活经历,转向对中西文化的深层思考。其发展与嬗变历经萌牙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首先是萌芽期——失根与乡愁。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于马来半岛。1927年,新加坡林文庆的《东方生活的悲哀》是马来半岛第一部华人英语长篇小说。早期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创作受西方文学影响较深,作家们感觉身处“东西方的边缘”,作品流露出浓厚的落叶归根情感。其次是发展期——寻根与家园。该时期很多华人作家是移民或第二代移民,在作品中探讨自己的移民经验、殖民统治对于华人社区的影响。在文学风格上,作家会使用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表达上更趋向多元化,反映出华人身份的转变。最后是繁荣期——重根与自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新人辈出。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南亚华裔作家,他们多为具有“旅行跨国性”的离散作家,经常往返他乡与家乡,浓稠的本土情结构成东南亚华人新的集体性记忆。
——吴勇:《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的发展与嬗变》,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30日。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设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思考
2014年9月设立的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重要作用持续显现,成为汇聚侨资、侨智、侨力的创业热土。但从总体而言,无论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发展质量上,华侨试验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水平建设汕头华侨试验区,对于进一步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将具有如下重要意义:打造“通侨、联侨、聚侨”国家级枢纽,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汕头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优化沿海经济发展布局,在东南沿海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点。
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华侨试验区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建设思路如下:首先,要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战略高度,高标准编制华侨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其次,要积极争取在华侨试验区实行符合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意愿和国际通行规则的高水平开放制度与政策;最后,建立促进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共享、运行有效的华侨试验区管理制度和机制。
——黄小彪,黄祺睿:《从国家战略高度建设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思考》,原文载于《产业创新研究》2023年第9期。(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