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驰骋非洲的中国农民
2006年No.2 海浪花 作者:徐忠敏 匡启键 朱新法
当江苏省金坛市指前镇52岁的沈阿虎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谁也无法把他与在尼日利亚最大的中国投资者联系起来。他实在太普通了,如果他走在田头,谁都不会怀疑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沈阿虎的确是到目前为止在尼日利亚投资最大的中国人,他侨居尼日利亚7年,财富已超过2亿人民币。
那里的市场大得惊人
沈阿虎是1998年去的尼日利亚。此前他在南京搞建筑。从做油漆工开始,慢慢成为小老板。到1998年,他已是不小的建筑商了。
“当时,南京的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薄。一位朋友对我说,到非洲去发展吧,那里的市场非常大。听了他的话,当年的5月26日,我就去尼日利亚实地考察了。我到那里一看,的确是这样。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一亿多人,那里盛产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但尼日利亚几乎没有民族工业,工业品全部靠进口。比如,那里随处可见中国产的日用品。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尼日利亚国居然没有一家建筑公司!都是外国公司在那里建房子。我一打听,在尼日利亚的外国著名建筑公司,利润率居然达到200%以上!要知道,在国内,建筑业利润能达10%就不错了。我二话不说,就把在南京的建筑设备装入10个集装箱,运到了尼日利亚。”
在那里创业有窍门
但沈阿虎到了尼日利亚,并没有很快打开局面。“我们到了后,就天天有人来谈业务。但却没有谈成一项业务。这是为什么呢?我到一家德国公司一探听才知道,原来,我们就是几个人、一批设备,没有注册公司。尼日利亚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不发达,却有根深蒂固的‘公司情节’。我们没有注册公司,就不可能谈成生意,因为人家根本就不会信任我们。因此,我们很快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建造办公室。2000年5月,公司大楼竣工剪彩,出乎意料的是,当天下午我们就接到了业务———受当地政府委托建造4所学校。校舍竣工后,当地政府十分满意,我们的业务也就越来越多。”
沈阿虎还说了一个小窍门:在国内,由建筑商垫资造房子已成为惯例,但在尼日利亚没有这规矩,“拿到钱才能开工的。否则万一拿不到钱就惨了。”
现在,沈阿虎不仅在尼日利亚搞建筑,而且还办起了工厂。“因为当地没有什么工业,一切靠进口,我就联络了南京等地的两家企业到那里办厂,我也入股,生产与建筑业相关的建筑机械、塑钢门窗。我们的产品在当地供不应求,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企业。”
那里民风淳朴
很多人对遥远的尼日利亚是陌生的。那里的风俗民情是怎样的呢?沈阿虎说,与中国相比,尼日利亚人显得比较“淡泊”。一般来说,如果手里有足够过一个星期的钱,他们往往就选择休息,等钱花完了再出来工作。所以,为了有一支相对固定的工人队伍,公司雇佣的多数是周边国家如加纳、多哥、贝宁等国家的工人,总共有1500多人。所有的项目经理都是中国人,每个中国人都配一个当地的副经理。“尼日利亚的治安环境也不错,我在那里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什么险情。为了安全,我们雇佣当地10多位警察当保安和司机,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还有,尼日利亚物产丰富,由于紧靠大西洋,当地人又一般不吃海鲜,那里的海鲜便宜得令人吃惊。现在,在尼日利亚共有3万多中国人,大家一边做生意赚钱,一边痛快淋漓地吃海鲜。我们所在的城市叫拉各斯,在尼日利亚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上海,有不少中餐馆,能上中餐馆吃饭,在尼日利亚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在尼日利亚,中国人与欧美人一样受尊敬。比如我,与尼日利亚总统、酋长都很熟悉,我的公司在当地银行贷款,不需要担保,直接就能贷到款!”
一位中国的普通农民就是这样,不远万里,来到尼日利亚,驰骋于非洲大地,大展鸿图,架起了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
(作者系金坛市侨办的特约记者)
本栏目责任编辑 崔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