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胞与阿斯塔纳
2006年No.6 海浪花 作者:常 雁
2006年7月,笔者随国侨办访问团访问了阿斯塔纳。阿斯塔纳(Astana)——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新首都,原名阿克莫拉,哈语意思是“白色坟墓”,是过去这里落后封闭、气候恶劣的代名词。居民长期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大批热血青年响应政府号召到这里垦荒。当时前苏共领导人把它命名为“垦荒城”,意图以此地为中心将哈萨克大草原变成一个麦田之海。现在,这里的确是一座祥和、宁静、生机盎然的美丽都市。蓝天白云下的城市优雅整洁,新市区内遍布着花坛、草坪、雕塑、微型公园和城市广场。中央广场是新都市中心,总统府、总理府和议会大厦及国家其他主要职能部门相邻而立。
走在街上,尽管艳阳高照,我依旧没有按同事的提醒刻意涂抹防晒油。我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草原给我的亲吻,我愿留点异国他乡的烙印。
虽然整个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城市改建和扩建工程,但登上城市的观光塔远眺,伊什姆河从城市中间穿过,两岸是宽阔的大理石街道。骄阳映照下的伊什姆河清新而亮丽,悠闲自在的鸽子和水鸟飞翔在明净的蓝天与荡漾的碧波之间;当夕阳余辉撒向河面,伊什姆河便同两岸笼罩着金黄色的楼群一道,给我们带来消暑的清凉和快意。据在俄罗斯工作过的我驻哈大使馆同志介绍,这里的风格很象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当地侨胞告诉我们,哈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时要使阿斯塔纳这座新兴的城市进入到世界城市50强,目前,已经排列进入世界前70名。
代表团到访时恰逢新首都的“城市日”,整个城市张灯结彩,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在我们下榻酒店对面的总理府广场,几支“军乐队”正交替演奏军乐,市民和游客自发围拢在四周,随着优美的乐曲扭动身躯,手舞足蹈。与此同时,广场的另一边却正在进行着一场“国事”活动,大使馆同志说,是在欢迎到访的某国政府首脑。整个广场并没有“戒严”,没有“清场”,大家相安无事,这种场面在许多国家是少见的。
哈萨克斯坦现有我各族侨胞约30万人,其中维吾尔族约22万人(约半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新疆移居中亚)、哈萨克族约1.6万人、汉族约2万人、回族(含东干人)约5万人。
在几天与侨胞的接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海外侨胞为中国和家乡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在大使馆举行的座谈会上,一位哈族侨商结合自己公司发展历程激动地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中哈友谊不仅事关国家利益,也关系到每位侨胞的切身利益。以前参与哈萨克斯坦项目投标时,自己的标书常常遭到质疑。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旅哈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明显提高。现在,所投的标书受到信任,中标率大幅上升。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华人商会召集人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哈萨克斯坦政府把我们称为“归国哈侨”,但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在中国出生,在中国受到教育,我们的亲人还在中国,我们的根在中国。另一位曾任哈萨克斯坦国立医科大学教授,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的哈族侨商满怀深情地告诉我们,华侨不分哈萨克族还是汉族,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都要为母亲争光。侨胞们对中国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使我们深受感动。
结束了两天的访问,在我们乘坐由阿斯塔纳飞往前首都阿拉木图的飞机上,我惊喜地发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航空公司就是以新首都名字命名的——阿斯塔纳航空公司。
阿斯塔纳,这座哈萨克大草原上魅力四射的城市以及旅居这里的侨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作者系国侨办秘行司文电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