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东南亚华校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2004年No.4 华文教育 作者:殷民

  提要:通过分析东南亚华校的发展模式,作者提出:将华文学校融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将华文课程在华校中定位于第一或第二外语模式,有利于东南亚华校的健康、平稳发展。

  海外华校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或华社筹资创办(含合办)的、华文课程在学校占较大比重的、教学对象以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为主的学校。海外华校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坚实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最直接的传播阵地。

  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的80%以上,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及华校在整个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及所面对的教育政策都不尽相同,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及华校却都经历了相类似的曲折发展历程:艰辛的创业、无限的付出、辉煌的发展、苦难的压制与取缔、振奋的复兴、持续的挑战。在目前东南亚华校新一轮发展时期,分析探索华校发展的模式和态势,对引导东南亚各国华校健康、平稳地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一、东南亚华校的基本模式

  东南亚华校可谓是海外华校的集大全者,既有以华文为母语教学的华校、也有纯补习性的华校,还有被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华校,甚至还有“私塾式”的家庭华文补习班,可以说海外华校各种模式在东南亚华校基本都有体现。由于东南亚各国在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以及华社在办学方向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东南亚各国华校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也各有侧重。

  1.以华文为母语教学的华校,以马来西亚华校为代表。

  马来西亚现有华校1300多所,其中华文小学1200多所,华文中学(当地称为“华文独立中学”)60所,另外还有南方、新纪元和韩江共3所民办学院,可以说是处在华文教育发展的鼎盛期。对马来西亚的华裔子弟而言,华文教育就是他们的母语教育,因为在华校里,华文为第一语文,国文(马来文)和英文则为第二语文,除了国文(马来文)和英文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考试及学校行政都主要是华文。可以说,就整个海外华文教育而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水平是最高的,这种以华文为母语教学模式的华校,在海外华校中也是只此一家。然而,处在鼎盛期的马来西亚华校亦有忧患,马亚西亚的华文小学虽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政府的拨款不足,大部分还须由华社筹款建设;60所“独中”和3所华文学院则全部由华社出钱出力创办和维持其发展。

  2. 纯补习性的华校,以柬埔寨华校为代表。

  柬埔寨自1992年复办华校,当时华裔子弟学习华文的要求十分迫切,华社办学热情极为高涨,而柬埔寨的教育体系也不完善(柬文国民学校都是半日制),因此华社就利用当地柬文国民学校的时间空隙办起补习性的半日制华校。这类补习性的华校多是利用下午2点至5点或4点至7点这两个时间段上课,主要是华文课程,也有个别针对高中毕业生设立的“专修班”设有数学、会计、电脑等课程,但一样是补习性质,学历不被当地教育部门承认。这种办学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全柬80多所华校无一例外都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华校,其优点是学生学习华文的时间较集中也较长(每周超过10课时),学生的华文程度较高。但由于没被纳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政府在经费方面不予支持,所有的办学经费都是由华社筹集。柬埔寨的华文学校虽然被当地政府承认,但因其教育无法与当地的国民教育接轨,生存发展的基础不牢固,为华校的发展留下隐患。临近的越南、老挝等国的华校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3.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的华校,以泰国的华文“民校”及菲律宾的华校为代表。

  九十年代以来,泰国政府对华文教育政策逐步放宽,目前采取鼓励支持态度,具体的政策是:允许各华文民校可以从幼儿园到中学连续办学;允许各华校利用课余时间增加课时教授华文;允许直接从中国聘请教师来华校教授华文;允许各年级的学生选修华文;华文可以作为国立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

  泰国目前共有200多所华校,基本上都是小学,由小学开办至中学的华校只有南帮府的育民学校、清迈府的崇华新生学校等几所。除泰北美斯乐兴华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原国民党残部93师官兵的后代)等几间华校外,泰国的华校都被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在泰国的华校里,泰语是母语,是主要课程的教学媒介语,华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外国语编入教学大纲,一般每周华文课4-8课时不等。虽然这种模式下,华校华文课程的教学时间较短,但华校在当地的法律地位是获准兼教外文(中文)的民办学校,华校的学习成绩和毕业文凭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承认,中文成绩并可计入公立学校高中外语部分和作为升学的外语成绩依据,关键是近半的办学经费能得到泰国政府的资助。泰国华校的这种模式已使华文教育与当地正规学校的国民教育“接轨”,华文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华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有利。

  菲律宾华校的发展较之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校已算平顺,这与菲律宾政府受西方文化影响,采取较开放的教育政策有关,尽管如此,菲律宾政府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对华侨华人逐步实行“菲化”政策,菲律宾的华校自1972年也逐渐被“菲化”。被“菲化”后的菲律宾华校,华文不再是教学第一语言,而是第二语言,每天一般有两节华文课,多数华校使用台湾提供的注音繁体字课本。政府对华校没有经费资助,但菲律宾华校与泰国华校一样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此外,值得一指的是近两年印尼出现的“三语学校”。其模式与泰国的华文民校和菲律宾华校基本相同。在“三语学校”中,印尼语是母语,是主要课程的媒介语,英语是第一外语,华文是第二外语。虽然目前印尼政府没有在经费上对三语学校给予资助,但三语学校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学历得到政府的承认,由此真正解决了华文教育的合法性问题,这种模式为印尼华校的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印尼雅加达市、东爪哇的任末市、加里曼丹的马辰市、岩厘的岩棠市已办起了三语学校、东爪哇的泗水市、茉莉芬市以及加里曼丹的三马林大市正在积极筹办三语学校,准备今年7月份开学。

  二、东南亚华校发展的新态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等合作不断加强,使华文的实用价值不断提高。在这种大环境下,东南亚华文教育及华校发展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

  一方面,东南亚各国政府在各个领域逐渐改变以往单元独尊的观念,转为采取更为多元、包容的政策,使东南亚各国出现了适合华文教育成长的土壤和气候,东南亚的华校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印尼为例,华文教育被禁三十多年,从2000年开始,各种类型的华校象雨后春笋般出现。据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统筹机构测算,目前印尼华校华文教师的需求缺口近两万名,从这个数字可看到印尼华校发展的迅猛势头。

  另一方面,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校,如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由于其体制和发展模式等原因,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柬埔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华校主要集中在金边,以柬埔寨五大华社创办的五所华校为代表,其中潮州会馆创办的端华学校现有学生12000多人,华文教师230名,是目前东南亚学生人数最多的华校。但是,在鼎盛背后,柬埔寨华校却已在面临生存危机。目前柬埔寨政府已颁布法令,到2007年,所有的柬文学校要由半日制改为全日制。这一法令的颁布及实施将会使得利用当地柬文国民学校的时间空隙办起来的纯补习性的半日制华校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华校要生存唯有将授课时间调整到晚上或周末。柬华总会副会长兼文教处处长杜瑞通先生表示:柬埔寨华文教育正遭遇严峻的考验,在2007年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发展路子,柬埔寨的半日制华校将受到沉重打击。

  马来西亚华校发展到今天,其学校的规模、教学水平在海外华校中屈指可数,堪称海外华文教育的楷模,但在这种繁荣形势下,马来西亚华校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马来西亚华校的华文“母语教育”受到持续的挑战,2003年马来西亚政府颁布法案,全面让英文教育回流,规定各源流小学(含所有的华文小学)的数学及科学课程由一年级开始改为英文教学。马来西亚董总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先生称:“这一种的英文回流将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百多年来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

  三、东南亚华校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纵观整个东南亚华文教育及华校的发展历程,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各国华人文化团体林立,华文报刊欣欣向荣,东南亚华校的发展也达到鼎盛时期,华校水平高规模大。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同化政策”和“排华政策”的影响,东南亚华校除马来西亚等个别地方外,大都走下坡路,有的地方甚至一落千丈,出现了华文危机。其中以印尼和柬埔寨的历史最为惨痛,华文教育被全面禁止的同时,华文学校的校舍、土地均被侵占,现在还得用钱去赎回。

  为什么东南亚华校在鼎盛时期会普遍遭到挫折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除了当地政府推行民族主义独立和单元文化独尊这个主要因素外,就华校发展模式本身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值得我们深思。

  从东南亚各国华校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往东南亚华校鼎盛时期,各国华校基本都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华文作为母语进行教学;二是华校特别的“独立”,其具体表现是,学校属华社所有、董事会由清一色华人担任、学生也几乎是清一色华裔子弟,学校不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是这种“独立性”使华校成为一个“封闭体”,与当地社会和当地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甚至对立,而使华校在各种特殊时期遭到打击、压制、取缔等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

  马来西亚华校的“母语教育”受到挑战和冲击,也不是偶然的。事实上,马来西亚政府一直都反对华校进行华文母语教学,马来西亚政府在《1956年拉莎报告书》就提出“一种语文、一种源流”的理念,规定国家教育必须以马来文作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是教育的“最终目标”;《1961年教育法令》将“最终目标”列入其绪言,同时授权教育部长在时机成熟时将华文小学改成马来文小学;1995年,政府推行“宏愿学校计划”,即三种源流学校置于同一校园,以逐步实现“最终目标”;《1996年教育法令》“最终目标”变成“现行目标”,正式立法规定“马来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内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语”;2003年政府更加明确规定所有的华文小学的数理化课程必须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马来西亚华教最高领导机构——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简称“董教总”)一直在顽强抗争,阻止政府的相关法令推行。然而,在2000年11月,针对董教总反对政府的宏愿学校计划,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就公开指责董教总一心想要推行全盘华文教育,他表示对董教总的这种做法感到失望。一个政府的首脑对华教社团公开指责,这不能不引起当地华教界的警惕。马来西亚的华校的华文“母语教育”在该国属“非法”,一旦马来西亚政府严厉“执法”,马来西亚的华校一样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面对东南亚华校出现的新态势尤其是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分析东南亚华校的发展模式时,我们必须把握住两个关键的定位:一是华校在当地教育体系的定位;二是华文课程在华校的定位。

  首先是华校在当地教育体系的定位。华校是保持其“独立性”和“封闭性”还是与当地教育“兼容”、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这是选择华校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泰国北部华文民校联会主席陈汉民先生有一句经典名言:“不能像办慈善团体那样办华校”,言下之意是华校不是慈善团体,不应像慈善团体那样独立和封闭,应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他还主张,华校应朝名校方向发展,而不应办成贫民学校,否则路子会越走越窄。去年五月,在印尼泗水召开的第二届印尼华文教育研讨会就形成了一个共识:单一的华文补习班已不能适应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抓紧机遇,创造条件创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三语”国民学校。确实,将华校办成补习性的学校,除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外,其办学指导思想上也有将华校慈善团体化的倾向,这是应该避免的。

  其次是华文课程在华校的定位。这是“母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之间的争论,其实只要明确了华校在当地教育体系的定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海外华文学校以华裔子弟为主要教学对象,华裔子弟要在海外生存发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就必须学习掌握所在国的语言,接受所在国的国民教育,并为所在国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这点来说,在海外华文学校坚持以汉语作为“母语”教育,其现实和长远的意义都值得商榷,况且一个国家一般不会容许在国民学校里用他国语言为“母语”进行教学(国际学校和贵族学校是特例)。因此,在融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华校里,所在国的语言理所当然就是“母语”,而华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定位于第一或第二外语,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华校都有此类比较成功的模式。

  面对新的发展危机,柬埔寨部分华教界人士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在积极地探索化解危机的新路子。端华学校和崇正学校在尝试创办全日制的班级(早上是柬文课程,下午是华文课程),并积极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沟通,争取这类班级的学历能得到承认,这正是走将华校融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路子。

  综上所述,要谋求发展,必须先谋求生存。东南亚的华校跟其他学校一样有其独特的运作规律,它首先必须有合法的生存空间,才能拓展其发展空间。将华文学校融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将华文课程在华校中定位于第一或第二外语的这种模式,有利于东南亚华校的健康、平稳发展。

  因此,应适时引导当地华社和华侨华人认识适合华校长远发展的模式,推动华校融入主流,与当地教育体系接轨以取得合法的生存及发展空间,避免东南亚华校被禁锢悲剧的重演。

  (作者单位:广东省侨办文宣处)

  本栏目责任编辑 姜知然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