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考察报告
2006年No.6 华文教育 作者:深圳市侨办

  2006年8月2日—8日,由深圳市外侨办组团,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办事处会同区侨办、教育局选派园岭片区中、小学校校长组成的“深圳市华文教育交流团”,前往马来西亚沙巴州进行为期一周的海外华文教育考察交流活动。

  沙巴州为马来西亚全国13个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北婆罗州的最北端,面积7.45万平方公里,是马来西亚土地第二大的联邦州属。现有人口300多万,州内共有32个族群社区使用80多种不同的语言,堪称“亚太民族文化大熔炉”,有着“风和乐土”的美誉。

  沙巴州的华人约有35万人,其中客家人占了60%,是马来西亚客家人占华人族群比例最高的州属。客家先民远渡南洋迁移到沙巴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避战乱谋生计促使广东沿海一带的客家人离乡南迁,形成客家移民的典型模式。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基本情况

  1.马来西亚的教育概况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马来族是最大种族,华人为第二大民族,此外,还有印度人等其他民族。由于各民族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并具有不同的文化根源,他们各自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习俗,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源流和教育制度。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分别于1962年和1966年在全国推行普及(义务)小学教育政策。在国民教育体系下,政府小学按不同教学媒介语言可分为三种源流学校。一种是用汉语教学的国民型华文小学;一种是用淡米尔文(印度文字)教学的国民型淡米尔小学;第三是用马来语教学的国民小学。这三种小学皆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华文小学虽然已纳入国家教育的范畴,但由于政府致力于推行单元化(指单一文化)教育政策,各种不利于“华小”生存和发展的法令、条文等层出不穷。此外,长期以来“华小”还面临增建困难、拨款欠公、师资不足、设备欠佳等重大问题。

  马来西亚中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给予津贴的国民中学,这类中学以马来学生为主,用马来语教学;二是原来接受政府津贴的准国民中学改名为国民型中学,这类中学以华族和印度族学生为主,用英文或马来文教学,华文和淡米尔文仅作为一个科目学习;三是原接受政府津贴的华文中学,后因不按国民型来改制而得不到政府津贴的中学。马来西亚现有60所第三种类型的中学,他们坚持母语教学,因拒绝改制而被迫自行筹措经费办学,政府没有一分一厘的资助,称之为“独立”中学。

  2.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特点

  (1)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

  马来西亚是除新加坡以外的华人占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华语在华人社会中被广泛使用,这反映在日常生活、学校、商业、娱乐及媒体等。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为一枝独秀,是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具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迄今为止,马来西亚现有华文小学1287所,华文独立中学60所,大专院校3所。仅在沙巴州,就拥有国民型华校80多间,在校学生近50000人。其规模之大、普及之广可见一斑。

  (2)高瞻远瞩的教育目标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以下简称“董总”)成立于1954年,是马来西亚维护与发展华文教育的全国领导机构,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树立起民间教育部的鲜明形象。他们看到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积极投入财力物力,更新学校设备,在学校大力发展电化教学,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电脑课程,让教师、学生人人了解电脑、使用电脑。学生们在电脑上绘画、答题,在互联网上交流,个个驾轻就熟,华校与时代的脚步紧紧相随。此外,由于华校的教学质量在各源流学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数理化方面更为出色,华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外的重要补充,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为了华文教育的前景,“董总”决定着力于华人领袖的培养,并敞开华校的大门,接收非华裔的优秀子弟入学。随着华校影响力的扩大,有条件的马来人、印度人也开始送孩子到华校读书。目前在全马各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已接近70,000人。华校在校舍不足、学位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敞开大门接纳非华裔学生,在促进民族团结、为政府分担责任的同时,也为华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刚柔并济的管理

  在沙巴国民型华校董事会联合会黄一鸣主席等人的陪同下,访问团走访学校,深入课堂,切身感受华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严谨,是沙巴华校师生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走进沙巴的校园,不管是在学校门口相迎的老师,还是正在用餐的学生,从他们身上都能感受到彬彬有礼、恭敬谦和。据介绍,华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走访及与学生的交流中,访问团体会到:所到之处学生起立向校长和客人问好,课堂上也是井然有序,很少看到吵闹的学生。尤其在亚庇中华学校,约两千名学生共用学校唯一的两间洗手间,学生们能够自觉排队,从不拥挤。

  如果说学生和教师的严谨让人们看到沙巴华校教学管理中“刚”的一面,那么,沙巴华校的“柔”则在他们精彩纷呈的人性化课堂教学中展露无遗了。沙巴华校的软性教学资源是丰富的。他们的教室总是放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许多图书也摆在书架上,学生随时可以翻阅。科学教室里,装满各种豆子的小瓶子、高高挂着的风筝、可爱的牵线木偶都是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的。课堂上,沙巴的老师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参与。他们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收获和体会

  1.华文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根

  海外华侨华人都把祖籍地当作自己的根,祖籍地的语言就是“根”的象征。因此,保住华文教育,就是保住了华侨的根。要保住根就要出钱出力办华文学校,华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由华侨捐款而来。大家都说,马来西亚的华人要缴纳“两种税”:一种是交给政府的所得税,一种是捐钱给华校。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他们认为自己更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将汉语及中华文化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在马来西亚,由于华语不是官方语言,华文教育从来都是靠华人自己的努力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为了维护马来语的官方用语地位,严格强调在学校中马来语的课时量,即便华校也不例外。这样,华校就要实行三语教学。正因如此,在华校任教的老师每周有二十个课时,按每班五十多人计,工作量均大于一般的政府学校。他们要面临的工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可在待遇上并不比政府学校的老师高。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在华文教育的土地上执着、辛勤地耕耘着。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责任,更肩负着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走进亚庇华文学校的校园,就感觉到了这样的使命感。二十四位身着唐装表演鼓舞的孩子,他们精神抖擞,用喧天的鼓声迎接着人们。二十四个红鼓上赫然贴着从“春分”到“冬至”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样的场面还有很多:摇头晃脑背着三字经的孩子,埋头练书法的学生,还有向学生讲授着什么是中秋节的老师……,一幕幕无不渗透着华文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2.再穷也不能影响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学习华文,从而对祖籍国和家乡有更深的了解。可是马来西亚的华校大部分是没有政府资助的。可以说,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蓬勃发展,凝聚了一群经济实力雄厚、热心华文教育、执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华人有识之士的满腔热血。在马来西亚,只要事业略有所成的华人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华文教育添砖加瓦,并以此为荣。在接待我们的拿督和会长中,他们递过来的名片上,往往在“主席”、“会长”等头衔后面还印着“某某华校董事”字样,这是他们为学校投入的见证,更是他们为华文教育做贡献的骄傲。在我们走访的几所学校里,看到教学楼和课室的墙上都镌刻着捐建者的姓名,其中大多是华人。他们怀着纯朴的乡土情、赤诚的民族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私地奉献着,为的是要把这个代表自己根的语言,在马来西亚发扬光大。

  3.坚持华文教育,敞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工作者是严谨而执着的。他们在坚持自己传统的同时,又十分注重自身的发展和与外界的交流,不断拓宽教育视野。华校的领导十分重视与外界,尤其是与中国国内学校的交流。他们经常邀请国内的华文教育专家前去讲学、交流,也经常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访问国内的学校,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均有他们出访的身影。在这次交流活动中,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中华学校就与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签订了意向书,缔结为友好学校。双方约定将进一步加深了解,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加强合作,共谋发展。

  马来西亚华校校董会除了积极为学校创造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外,也十分重视不断提高华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他们积极投入开展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以提高师资水平,更新教育理念。马来西亚华校使用的华文教材由“董总”组织人员编写,他们坚持做到五年一更新,让教材的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