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华文教育研究现状简析
2007年No.6 华文教育 作者:李嘉郁

  一、关于华文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华文教育涉及诸多的学科、政府与民间部门,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各国社会状况、教育文化政策等。无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项事业,或者一种产业,甚而一种政策手段,华文教育无疑都具有本质上的独特性,以及研究上的艰巨性。

  华文教育自身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者的来源及其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研究者主要来自海内外的华文教育界、对外汉语教学界、华侨华人学界以及侨务工作部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常常提到华文教育研究的成果不多,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化教学方面。近年来华文教育也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个热点,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研究成果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比较高。这些研究成果很多被华文教育机构所采纳,为其确定华文教育的原则、方向、策略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体现在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措施上,实际上对华文教育起到了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另外,侨务部门也有华文教育工作学术化的呼声,他们为此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二、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进展

  1、关于华文教育中汉语教学的性质,有关学者提出这样几种观点:华文教育中的汉语教学是介于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教学;从语文教学转化而来的语言教学;含有母语基因的非母语教学;多元语言背景之下的特殊的语言学习;以及广义的第二语言教学等。

  这里,我们认为,总体来讲,华文教育既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第二语言教学,但对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华文教育,仍可做出较明确的定性,因为基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汉语在世界各区华人中的流通情况也是不同的,社会生活中汉语的使用有多有少,当地华人整体的汉语程度高下悬殊,学生的汉语水平随之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差异。我们的教学原则也应随之而作适当的调整。

  2、关于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是华教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华文教育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种说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露端倪。所谓“独立”,是相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不过当时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对于华文教学的巨大影响以及华文教学本身研究基础的薄弱,使“华独”之说一度沉寂,“华文教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分支”的观点似乎得到较多的认同。但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华文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始,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呼声再起,学者们开始尝试将汉语教学、华侨华人研究以及侨务工作等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多角度地、立体地研究华文教育,并提出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

  我们认为,由第一语言教学转向第二语言教学,这是近二十年来华文教育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在此期间,对外汉语教学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华教界所广泛吸收和借鉴,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华文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仍基本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但是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乃至教学模式等基本问题上所存在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较之“分支”,用“交叉”来描述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或许更为恰切。

  学科意识的增强可以促使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注意揭示华文教育的特殊规律,据此提出相应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明确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华文教育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提供有力的支持。

  3、汉语教学研究方面,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新的进展,尤其是针对华裔汉语教学特点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华文教学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对外汉语教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另外,华文教育界对于语言教学和文化关系的探讨,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学术方向问题,而且从另一个理论体系和研究视角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4、关于华文教育的性质与任务。目前所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今天的华文教育要强调汉语的工具性,汉语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要特别突出对华裔汉语教学的特点;华文教育同时也担负着对华裔下一代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任务。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具有双重性质,担负着双重的使命。其“文化”一指从属于语言教学的“文化因素”,一指独立的民族文化教育。华文教育中有关文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实亦循此两条轨道展开。关于民族文化教育,其与语言教学并立,是华文教育的两大基本内容之一,民族文化教育一直贯穿于海内外的华文教育,并以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两种形式进行,理论上的辩争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存在与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修正和明确了华文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这是保证华文教育完成其使命,并且不致在世界汉语热的浪潮中迷失和淹没的基本前提。

  三、关于华文教育研究的不足

  华文教育研究虽已呈一定特色,但总体说来,起步较晚,水平偏低。已有成果中,经验型、描述型者多,理论高度不够,科研手段简单,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有力的数据支持,对一些存在于华文教育领域的特殊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研究。

  关于存在于华文教育领域的特殊问题,比如,海外华人社会的语言与文化环境究竟对华裔学生的汉语学习起着怎样的影响;华裔学生中较多存在语、文水平不一的情况,这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还有方言问题,如何将华裔学生的方言能力转化为汉语学习的积极因素等等。总之,华文教育的研究与其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海内外有关各界的巨大投入还不相符。

  四、今后一个时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1、要集中力量解决目前海外华文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需求较为迫切的实际问题,以之为中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生源提供保障,如特殊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规范,以及如何实现作为民族语言与文化教育的华文教育与当地主流中文教学的接轨等,都是非常现实的迫切的问题。尤其在汉语教学的成效越来越成为学生和家长评价中文学校指标的情势下,与之相关的一些现实的问题,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如很多华文学校的师资存在着缺乏专业技能,知识严重老化等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以什么形式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师资培训,是我们必须通过研究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又如华教界所使用的教材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程度过于艰深,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考虑不够、与当地师资、课时等客观情况未能很好配合,没有照顾到不同地区的特殊要求等种种缺陷,教材的种类也十分有限,华文学校因而极少选择的可能性,这与当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繁荣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状况的形成,显然与基础研究不够,致使选材标准、选材手段等的不科学有关。

  2、加强对华文教育中特殊的语言问题的研究。海外华人社群所通行的汉语往往因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变异,在词汇、语法、修辞上均与标准汉语有所差异,形成所谓的“华人语”,它由方言、当地语、英语等共同作用所致。无疑这是一种不规范的汉语,但它广泛存在于海外华人社会中,表现于口语交际、报章文字、影视传媒等各个方面,并被华人视为当然,形成语言习惯,进而“约定俗成”地成为区域性的语言通则。对于此类问题,在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和处理,需要华文教育界正视并尽快加以解决。

  3、加强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关华文教育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直接关系方面,我们的研究仍很薄弱,至于与其他横断学科如数学、哲学、逻辑学乃至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的密切关系,必要的研究工作甚至还没有开始。需要指出的是,华文教育多社会功能、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这项研究的艰巨性。华文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无法在教学层面上得到解释和解决,不仅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还应兼顾华人社会沟通的需要,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如何实现各领域的沟通与协作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

  4、加强对文化教学的研究。文化教学的特殊性可能是华文教育区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之处。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言教学方面,华裔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异于其他外国学生,不言而喻。所谓“交际文化”的概念对于华裔学生显然应另有所指;文化教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这更是普通语言教学所没有的一项任务。而我们对于华文教育中文化教学特点的探讨可以说还没有开始。

  文化实践活动的教学化的研究或可作为切入点之一。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华文教育秉承不移的传统,也是华文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但在多数的海外华文学校中,限于学生低龄化、课时有限、师资短缺等因素,文化教育是以校内和校外文化实践的形式进行的,包括到中国的才艺学习、旅游、寻根问祖等活动。通过活动,华裔学生可以明确根的意识,民族的意识,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华文教育来说,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对于华文教育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完成其特殊的使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华文学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