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浅谈欧洲的华文教育
2008年No.4 华文教育 作者:徐利

  一.欧洲华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1.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欧洲华文教育的萌芽和初创时期。中国人最早到达的欧洲国家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较多进入欧洲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法、俄等国从中国招募大批华工到欧洲为战勤服务,战争结束后,一部份人留在招募国或到其他国家定居,加上浙江籍的一些商人,逐步形成欧洲的华侨华人社会。当时在欧洲的华侨华人人数较少,总数约在1.5万人左右。由于旅欧华侨华人人数很少,居住分散,初期不具备发展华文教育的条件。华文教育的开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欧洲最早开办华文学校的国家当属荷兰、英国,之后是德国。荷兰中文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荷兰的第一所学校设于唐人区,后来因人数不足而停办。1935年,英国曾有1所华侨学校。波恩中华会馆创办的华侨子弟学校,是联邦德国第一所华文学校。到50年代末,整个欧洲仅开设几家“中文班”,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华文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材不适合、学生无兴趣,教师无专职,质量难保证,经费很短缺等问题。当时的华文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华文教育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的。当时开设的中文班没有资助,没有中文课本,没有优秀师资,没有符合规格的课堂,学校除少数设在其所属社团会所外,大多数租借当地学校办学。二是从规模上看,数量不多,不具规模。多以识字班形式开办,周末开班补习,学生几人、10人不等。三是从办学主体看,所办的中文班由华侨华人社团、教会以及个别私人创办。四是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募捐和缴纳学费,少数学校得到当地政府的财政资助。五是师资来源是以当地华侨华人中能者为师,以及在当地上学的留学生。六是教材选用方面,分别使用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教材。

  2.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欧洲华文教育的发展及快速成长时期。从60年代香港一部分居民害怕大陆的文化革命涉及而跑到欧洲,70年代一批华人为了逃避东南亚战争和革命而来到欧洲,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少华人直接从大陆移民欧洲,旅欧华人移民逐渐增加,到90年代末,旅欧华人已达到约100万人。华人社会发展壮大,侨胞中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急切希望旅欧各社团创办中文学校。70年代以后,荷兰、英国等国的华社纷纷开办中文学校。英国70-80年代不同形式的中文学校约达120所。8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深入,从大陆移居欧洲的人数大幅增加,华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84年,伦敦教育局(ILEA)双语教学处支持开展中文教学,影响较为积极。法国华社80年代以前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较差等原因,未能重视华文教育。80年代后,各地华社开始创办华文学校或学习班,当时的东方语言学院是全法国的中文最高学府。荷兰80年代开始大办华文学校,到90年代中期已达30多所。1988年荷兰文化福利部曾拨款20万盾,支持华人社团办华文教育。1991年荷兰政府启动对中文母语教育教材方面的调查,于1992年拨出专门经费开发适应该国的中文教材。同时,有关方面也积极倡导将中文母语教育作为荷兰政府正式认准的外语科目。德国初、中级中文学校在当时虽不多,但中文在其高等教育中却占有一定的比例,至少有20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1998年,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曾经达成共识,在中学会考中为汉语考试制定一部标准规定。虽然这项规定不具法律效应。是否将之纳入州内法典由各州自行决定,但对在德国中学推广汉语教学却起到了重要作用。意大利罗马市华人很早就得到政府的同意,在马克尼中学为华人子女开设了中文班。这一时期欧洲华文教育的特点:一是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华文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有所扩大和增加。二是一些国家政府开始意识到华文的作用及其实用价值,逐步重视华文教育并放宽了华文教育政策,并对华文学校提供少量资金支持。三是经过华侨社会的不断努力,华文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3.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欧洲华文教育拓展和蓬勃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欧洲华文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显现出勃勃生机。迄今,据不完全统计,欧洲有华侨华人近120万,其中英、法、荷、德、意等国家的华侨华人都在10万以上,整个欧洲华社移民的快速增长,使华社侨胞对华文教育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有近300所华文教育学校和近3万名学生学习中文,且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欧洲华侨社会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华文教育工作,如创办刊物,推荐中文教科书,安排中文教师回国参加师资培训,举办教学研讨会,开办普通话教师培训班,组织青少年夏令营回国学习,推广普通话、简体字、汉语拼音以及成立华文教育基金会、召开中文教育研讨会等。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使中文受到欧洲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支持开办华文学校、开设中文课程。不少欧洲国家已基本形成了“分布较为合理、形式较为多样”的汉语教学格局。如目前英国已有25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有100所英国学校提供中文学科。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在2002年就提出“国家语言战略”,将汉语列为“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2004年中文已被列入英国中学外语教学课程,并且已在一批中学进行试点。2006年2月,英国教育部门将中文普通话设定为中小学学习的第二大外语。在法国,中文已成为中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外语,几乎所有高等专业学院和许多综合性大学都把中文列为高等教育课程之一。汉语培训市场的年增长率已高达38%。荷兰已有多所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此外有10余所中学或职业学校也已开设中文选修课。德国截止到2004年,有50家中学提供汉语的初级课程、选修课程。2007年,荷兰政府将开设中文为中学外语选修课程之一,并将为本国中文教育的开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由此可见,此时欧洲的华文教育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欧洲华社更加重视和发展华文教育,推动着华文教育之路越走越宽。二是欧洲华文教育在教学规模、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育质量等方面大有转变,华文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三是欧洲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发展华文教育,中文作为一种实用外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四是当地的非华裔人士学习中文的热情十分高涨,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

  二、当前欧洲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在发展欧洲华文教育的道路上有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也存在阻碍华文教育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华文教育的认识不够。虽然大多数华社人士都关心和支持中文教育,也迫切希望子女能接受华文教育,但还有局限性。仍有一部分家长和子女没有认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一些边远小城市的华人小孩至今对汉语还是投师无门。也有些从事华文教育的工作者重视汉语教学,但至今对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支持不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强。另一方面,华文教育存在诸如经费、师资、教材等一些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上世纪30年代老一辈华人创立只有10多名学生的识字班开始,到今天各种规模的中文学校遍布欧洲各地,经费一直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荷兰的情况看,2005年荷兰政府停止对外侨语言教育的补助,对中文学校的打击很大,有4所学校因此停办。目前中文学校只能依靠华人社团和侨胞个人的捐助才能维持生存,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同时提高对学生收费。

  2.教学师资十分匮乏。师资问题是欧洲华文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欧洲从事华文教育的教师,主要是中国移民,基本上都是义务性兼职任教,不拿工资,只象征性地收一点交通费,靠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教学。很多教师是家庭妇女或留学生,前者的优势是工作较为稳定,但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后者学历水平虽高但流动性大,许多人是利用周末兼职教学,因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也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匮乏,挑选教师一再降低标准,以致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3.授课教材仍有欠缺。这是导致许多欧洲中文学校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目前欧洲中文学校的教材来源复杂,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不同地区的,还有侨居国有关机构、当地学校、社团或个人自行编写的。如荷兰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组织华文教育工作者编写了一套从学前两年到小学六年级共八年的华文教材,在课文中加入了荷兰当地色彩,有繁简字体、荷文及汉语拼音等附录。教材的多样化,使欧洲各地中文学校教材有很大不同,不少学校从学前班到小学、中学会换用几套不同的教材,字体繁简不一,内容也不连贯。这些教材有些不适宜华裔学生学习;有些与侨居国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材不适合华校教师的授课特点等等。另外教师辅助教材和学生课外读物比较缺乏。

  近年来,欧洲华社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有关部门也尽力帮助发展欧洲华文教育,不仅提供各类课本、教学参考资料,也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条件,还组织有关会议活动,为欧洲各国的中文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组织各种夏令营,为华裔青少年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这些工作深受欧洲侨胞的欢迎,赢得了好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支持欧洲华文教育方面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要深入思考探讨欧洲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师资培训工作;要大力加强对欧洲华文教育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国家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切实推动华文教育纳入侨居国国民教育体系,使其国民教育和华文教育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促进欧洲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全国人大侨委法案室调研处)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