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蒙古国的中文教育
2009年No.2 华文教育 作者:刘潇潇

  一、蒙古国中文教育兴起的原因

  近年来,蒙古国学习中文的华侨华人逐年增多,汉语已成为该国主要的外语之一。随着“中文热”的升温,当地的中文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政治因素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特别是中蒙友好交往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蒙古民众想更直接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近几年由于中国和蒙古的睦邻友好伙伴关系的深入,当地政府对中文教育也表现出支持鼓励的态度。

  (二)经济因素

  根据蒙古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多年来一直是蒙古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来源国。中国还是蒙古最大的投资国,在蒙的中资企业已超过1000家。随着两国在经贸领域合作的扩大和人员往来的大量增加,蒙古需要更多懂中文的人才。

  (三)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蒙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加深,越来越多的华裔子女想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中国文化的魅力,大大刺激了蒙古民众的好奇心,学好中文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一条途径。

  另外,随着蒙古国政治环境的改善以及政府对中文教育逐渐呈开放的态势,当地华社及老一辈华侨华人认识到发展中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四)就业考虑

  “学中文,好就业”,这是蒙古华裔子女学中文的一大现实原因。在中国留学的蒙古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竞争力得到提升,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多。

  除此之外,教育政策、旅游、签证、学费等方面的因素也促成了蒙古国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蒙古国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1957年到现在,蒙古国中文教育已走过52年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7年到1965年为初创阶段。1957年,蒙古国立大学外语系首次开设了中文课程,培养了蒙古国最早的一批中文人才。1964年,第一所由华侨华人开办的学校成立。1965年由于政治原因,中文教育被迫停止。1973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恢复和发展阶段。从1973年开始,中文教育逐步恢复,经过80年代的挫折和停顿后,中文教育再度兴起和发展。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随着蒙古国政治、经济改革及中蒙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化,蒙古国中文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文教育在蒙古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在学校规模、学生数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材设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和改善。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通过派遣志愿者及中文教师,提供教材和教学设备,举办教师访问团、汉语研修班,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汉语知识竞赛等方式对蒙古国中文教育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

  三、蒙古国中文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规模

  目前,蒙古国有20多所中小学和30多所高校开设中文课程,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在此学中文的人数占了全国学习中文总人数的50%以上。进行中文教学的高校多于中小学,但后者学中文的人数多于前者;国立高校学中文的人数比私立高校少,而国立中小学学中文的人数又比私立中小学的多。其中旅蒙华侨友谊学校具有40多年历史,是最早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育才中学最早由华侨和当地人合办,这两所学校现在是乌兰巴托地区最大的两所中文学校,吸收了本地学习中文的53%以上中小学生。

  (二)教师资源

  在蒙古国的高校中,从事中文教学的教师多为本国人,中国教师比较缺乏,仅有的中国教师里也有一半是兼职,专职的中国教师不多。在从事中文教学的中小学里,中国教师相对较多,但这些中国教师多半不是科班出身或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就教师构成而言,有当地华侨,也有从中国聘请来的老师,还有当地蒙古大学生。规模大的学校有专职中文教师,而规模较小的只有兼职教师。当地华侨华人和中国请来的教师教学水平较高,而当地蒙古大学生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有部分蒙古国教师到中国接受过短期培训,或在当地由中国的外派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2005年中国向蒙古国派出第一批汉语教师志愿者。2008-2009学年,共有7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蒙,他们被安排在蒙古国的大中小学任教。

  (三)教材

  蒙古国的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都来自中国,但在种类和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最大的两所中文学校基本上是照搬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

  (四)课程设置

  蒙古国开展中文教学的中小学中只有育才学校是全日制办学,其他都是半日制,而大学则全部是全日制。全日制汉语主修科大专院校的汉语课程每周平均有9.8学时,开设汉语课程的一般高校一周汉语课平均学时为10学时。

  蒙古中文学校开设的课程,基本上与当地的蒙文学校的课程一样,语文、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有开设。而针对用中文开设的课程而言,大多数中文学校开设语文、口语和语法。只有育才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较广,除了以上的这些课程和用蒙文授课的课程以外,还开设用中文授课的数学、计算机等课程。这些学校每天最多上3—4节汉语课,最少上2节。而其余的中文学校每天只上1—2节的汉语课。

  四、蒙古国中文教育面临的困难

  尽管蒙古国的中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师资不足且质量不高

  蒙古国除了国立大学和两所最大的中文学校的师资数量相对比较充足、师资质量比较好之外,私立学校尤其是私立中小学的中文师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据统计,目前国立中小学平均每个教师要负担38个学生,私立中小学是26个,中小学的平均值是30.9个,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总平均比值是1:27.4,师资缺口很大。

  除了数量的缺乏,更让人忧心的是师资的质量。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在中小学的许多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几乎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汉语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技巧都亟待提高;(2)一些中小学从中国聘请了退休老教师,但这些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语言环境等都与在中国时大不相同,因此他们原有的教学方法面临新的挑战;(3)大多数中小学请的是本地毕业的大学生和华侨,或者从中国过去的原本不从事中文教育的人,这些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真正的教学需要。

  (二)教材不适用且比较缺乏

  在蒙古的大学里,教材缺乏及不适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目前的课程教学现成教材较少,许多课程是教师自编讲义。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一些学校希望开设的课程无法实现。第二,很多学校都重视翻译教学,但目前基本上没有一本系统实用的蒙汉或汉蒙翻译教材。第三,在现有的教材里,教材老化现象严重,教材品种单一,教材不能与需求一一对应。个别教材使用了20多年,使用较多的只有四五类教材,给短期强化学生编写的速成教材却广泛使用于全日制本科教学,且多门课共用。第四,多数教材主要是北京出版的,基本上是汉英(汉韩、汉日)对照,对蒙古大多数学生实际的帮助不大。此外一些教材的内容比较过时,不能真实地展现中国目前的语言现状和生活情况,这样的教材只会对学生今后了解中国产生反作用。

  中小学的教材情况也不容乐观,除了旅蒙华侨友谊学校和育才学校能保证学生教材外,多数把中文作为选修课或者第二外语来开设的学校,教材都比较缺乏;而且大部分中小学都直接搬用中国的中小学教材,显然不切合实际。

  (三)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在蒙古各个学校现在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各门课程主要以灌输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比较沉闷,类似于填鸭式教学。在中文专业的课堂上,本地教师不用汉语讲课,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且缺少必要的语言情景练习,没有听说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活动,学生在学习两三年后,口头表达能力仍然较差。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大学。具体表现为:课程总量不足,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课程开设顺序不当。

  课程总量的问题是:一二年级的公共科目挤占了汉语课时,汉语专业一周课时只有十几节。不少课程如口语等每周只有一次。

  结构体系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的标准不明确,汉语专业课程比重偏小,专业课程中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比例不当,前者课时明显不足;语言知识课与语言技能课比例不协调,后者明显偏轻;过于重视翻译课程,翻译课程比重偏大;课程名目不当,很多学校把词汇课从读写课里单独出来,造成重复。

  课程开设的问题是:应该开的没有开,不应开的却开了;本应先开的却推后了,本该后开的反而提前开。特别是汉语听说读写技能课没有开足开够。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汉语阅读课,个别有这门课程的名称,但也不是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去进行教学的。(作者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