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对泰北华文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2009年No.2 华文教育 作者:禹志云

  一、泰北原国民党军后裔华文教育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在解放战争中溃败的国民党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部分人员从云南退入缅甸后,重新组建为第一、二、三、四、五军,转战于中、缅、老、泰边境一带,后来逐渐集中到缅泰边境。由于缅泰两国的抵制和抗议,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将这些军队分两次大规模撤往台湾,但尚有第三军和第五军及其眷属滞留泰国北部。在争取生存的过程中,这支滞留军队帮助泰国政府平息边境的叛乱,为维护泰国边境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按照协定,泰国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他们在泰国北部定居,并为他们发放了身份证和居留证。自此,这批被国民党政府遗弃的军人及其眷属正式拥有了泰国国籍,成为泰籍华人。他们分布在泰国北部清迈省、清莱省和夜丰颂省山区的近一百个村落,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难民村”。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难民村”约有三十多万人。可贵的是,他们在努力融入居住国的过程中,依然传承着中国人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但于教育资源的匮乏,这些华侨华人的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他们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在泰国的声誉,他们渴望改变这种状况。

  多年来,台湾当局对这支残军及其眷属的生存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如,推广农林技术,配发部分种子,开设学校,接纳成绩优异的孩子赴台读高中、大学,允许他们学成后在台湾就业发展,这些因素促使泰北的华侨华人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些年,民进党执政时期,推行“台独”和“去中国化”的政策,台湾当局停止了援助,只对部分台民间组织和慈善机构进行有限的关爱。

  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和云南大学对泰北汉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并开办了函授大专班,国家汉办委托云南师范大学在泰国清迈创办了孔子学院,当地汉语的教育状况开始改善,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其教育资源匮乏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一是针对性不强。有关部门开展的东南亚部分地区(以泰国和缅甸为主)的短期培训仅限于汉语教师,没有对广大华侨华人开设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课程;二是没有制定整理教育方略(诸如教育总体规划、教学大纲、教学基本实施步骤等);三是缺乏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四是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前瞻性,宏观整体的设计也不足;五是时间短、任务重,培训面较狭窄,收效不大。

  二、开展泰北华文教育的必要性

  2008年,随着国民党重新执政,台海两岸已经初步实现“三通”,两岸和平进程出现可喜局面。从教育入手,有利于泰北地区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有益于祖国统一大业。

  (一)发挥亲缘和地缘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泰北地区的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云南籍侨胞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对于传承祖籍国语言文化教育的愿望非常迫切,需求量非常大。在泰北各村落里,都有自己的华侨学校,但师资非常紧缺,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主要是当地侨校自己培养的中学生,还有少量是云南边境地区高中毕业生和台湾志愿者去执教的教师,学校教材五花八门,有大陆、台湾和学校自己编印的,简体字与繁体字共存,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严重制约了当地华教的发展。针对泰北云南侨胞实施教育对口帮扶,有利于他们摆脱愚昧,改善生存状态,增进云南境外同胞对祖籍国的认同感。云南省、昆明市在教育上对该地区进行对口帮扶,还可促成与该地区在经济上的合作,互通有无,有利于云南和泰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促进中泰合作双赢。

  云南省拥有多所师范类院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现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重点扶持和建设10个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属重点科研院校中扶持建设一批对周边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等进行专门研究的科研院所,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对东南亚、南亚有较大影响的国际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以高等院校为龙头,大力推进高等院校“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设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提供汉语国际推广为主的孔子学院和一批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积极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学院,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因此,积极对泰北地区华侨华人开展华文教育,有利于促进中泰文化交流,促进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开发,促进中泰合作双赢。

  三、对泰北开展华文教育的可行性

  泰国政府历来注重教育,注重提高国民的素质,近年来加大了普及汉语教学的力度。泰国教育部决定,于2008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汉语教学。同时,积极鼓励地方兴办华文学校,并从政策上给予保障。但是,泰国的汉语教师紧缺,近年来云南省根据国家汉办的要求,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志愿者赴泰国支教,仍然是杯水车薪。2008年,泰国教育部改变了单一的“请进去”的做法,还同中国教育部合作,直接从国内选派近200名教师到中国6所师范大学学习汉语(云南师范大学接收17名)。实际上,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不能满足泰国日益发展的汉语教学的需求。我们应趁势而上,大力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顺势实施对境外云南籍侨胞的教育帮扶。

  另外,云南省开展泰国北部华文教育有天然优势。云南省与泰国北部具有便捷的交通:空中有昆明国际机场,一个多小时就可抵达泰国清迈;水路有沿澜沧江——湄公河航线,由思茅、景洪出发,直达泰国北部清莱省美赛;公路有昆(明)——曼(谷)公路途经泰国北部,不久前已竣工通车。云南省、昆明市的交通条件,对泰国北部实施教育帮扶非常有利。

  四、开展泰北华文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由云南省教育部门与泰国教育部门合作,在泰北设立教育帮扶和华文师资培训机构。

  在泰北华文学校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云南——泰北地区教育对口帮扶”机构和华文师资培训机构。同时,聘请云南省华文教育专家,以外派教师身份,在学校内担当科任教师,同时担当培训导师,全权负责华文师资的培训、辅导等事宜。建立华文师资培训站,可聘请我退休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根据初步了解,泰北各所华文学校急需有经验的汉语教学专家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可选派高校毕业生赴泰北任教和聘请部分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赴泰执教,以提升其教学能力,可考虑建立华文师资培训站(或相关机构)。

  此外,可充分发挥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和优势,以云南师大为龙头,拉动全省师范院校面向泰北(或更多东南亚、南亚地区),积极实施教育合作交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建立统一的泰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华文教师的培训协调机制。

  (二)设置“泰北华侨华人教育对口帮扶专项资金”,全面落实教育“走出去”战略。

  我们要对泰北地区华人同胞实施教育上的帮扶,必须有专项资金作保证。建议将泰北地区华侨华人教育的对口帮扶项目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泰北华侨华人教育对口帮扶专项资金,用于外派教师(或短期外派、或长期外派)、短期培训、教材建设等。

  (三)加强合作,开展泰北地区华侨华人的教育帮扶。

  由于泰北地区的华侨华人与台湾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行的教育模式也有浓重的台湾痕迹,历史上这些侨校与我隔阂。但是,目前海峡两岸在经济和各个领域的合作已经出现了可喜的现象,云南与台湾已经实现了直航,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为此,建议云南省相关涉侨部门,联合云南省教育厅和昆明市教育局联合从中小学抽调教师,分期分批前往泰北地区实施教育帮扶,积极探讨与台湾合作开展对泰北地区华侨华人的对口教育帮扶,共同开展师资培训、学历教育等,促进泰北华侨华人的教育和汉语师资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积极组织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师范院校)到泰北支教锻炼。

  近年来,云南省高校向东南亚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应届毕业生,但是这些学生大都是国家汉办以志愿者的形式派出去的,学生自由联系走出去的较少。为了拓宽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并精心组织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出去,到泰北地区支教。特别是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生出去支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也可扩大外派教师的规模,最终是对实现云南教育“走出去”的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加大“请进来”师资培训的力度。

  近几年,我有关部门先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泰北地区华人实施“请进来”培训。主要的方式有:一是举办泰北地区华校校长培训班;二是为泰北华侨华人赴大陆学习(预科、本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助学金;三是举办泰北地区华校(中小学)赴昆明夏令营活动。这些方式很好,应该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规模。

  (六)整合教学和培训课程,编印适用的教材。

  泰北华文教师的文化背景、学历基础、教学经验参差不齐,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难度很大。建议云南省和昆明市有关部门,对泰北地区教育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整合培训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写适用教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泰友谊源远流长,云南与泰北的华侨华人同胞血脉相通,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该实现共同发展。为了海外华侨华人生存发展奉献出一点爱心,我们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昆明市侨联常委)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