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薪火 弦歌不辍 ——记国内首个华文教育专业学生工作情况
2009年No.4 华文教育 作者:刘潇潇
一、创建背景
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2004年“两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侨联和中国致公党的联组讨论会上,就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开展华文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在海外引起巨大的反响,海外学习华文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在国际国内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迫切需要面前,为尽快改变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学历较低、水平较差、后继乏人等现状,自2002年起,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利用自身优势,招收海外华裔青年或现职华文教师回国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为海外华校培养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华文教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第一个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华文教育专业于2005年在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系应运而生。目前,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已招收四届,学生达197人,来自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蒙古、马达加斯加、德国、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
二、学生情况
华文教育系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教育和服务理念,并结合专业要求、学生特点来开展学生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促管理,以声誉创品牌,以活动带学习”的华文教育专业学生工作特色。一是全面、系统、丰富的学生活动极大地巩固了教学成果,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二是“高标准、严要求、活处理”的“系—班一体化”管理模式,让全系呈现了勤奋严谨的学风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培养了一支肯奉献、多才艺、敢创新、能自理的海外学生干部队伍。三是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及贫困生服务,注重学生感恩、奉献、个性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和发展环境。在这种理念的带动之下,学生们学习认真努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系风、班风和学风;也造就了一批品学兼优、才华出众的学生。
(一)学生活动
1.多元文化 和而不同
华文教育系学生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又将同学们凝聚在一起。该系的学生活动彰显多元文化魅力,和而不同,富有特色。经过四年的摸索,构建起了学习类、文体类、文化考察类、社会实践类、讲座交流类等全方位的活动体系。
2.七彩华文 青春飞扬
华文教育系在创办学生活动的同时,十分注重活动品牌的打造。其中以“七彩华文”命名的系列活动,一以贯之,寓意“文化多元、汉语丰富、生活多彩”。广受教师与学生好评和喜爱的活动有: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钢笔字比赛、师生趣味运动会、班级排球对抗赛、综艺晚会、新生广州半日游、“中国社会行”、“中国大学行”、“五洲志愿者服务”、“中国文化系列讲座”、“汉语才艺大比拼”、课外兴趣小组等。
3.成果丰硕 光芒四射
华文教育系除了自身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外,还积极组织和推荐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活动与比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华文学院运动会上四次蝉联最佳入场方队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将学院排球比赛、百米画卷比赛、话剧比赛、本科生英语演讲比赛、插花比赛、歌舞大赛的第一名收入囊中,并在学院男(女)子篮球比赛、辩论赛、电影配音比赛、书画大赛中取得多个二、三名的好成绩。
该系同学在暨大百年校庆纪念晚会、华文学院50周年院庆晚会、迎新晚会、新年晚会、毕业晚会的表演,获得多方好评和热烈赞誉,并代表学院参加了两届校运会开幕式方队和百年校庆庆典晚会的表演,都有不俗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华教系同学在暨南大学举办的外招生中国诗文朗诵比赛中,囊括一、二、三等奖;在暨南大学侨生杯羽毛球赛中多次摘得混双组、男双组冠军;在暨南大学院际排球锦标赛中代表华文学院摘得冠军;在暨南大学啦啦队比赛中拔得头筹;在广州华侨华人、外国友人运动会上也取得出色成绩;在首届广东省留学生文化节上获得师生艺术作品展及文艺汇演的多个奖项,为暨南大学争得了极大荣誉,也展现了该系留学生的风采。
4.走出校园 感受中国
华文教育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认知今日中国。四年来,组织和开展了多项文化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广州游览了陈家祠、越秀公园、莲花山、南越王墓等名胜古迹,对岭南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到德庆龙母祖庙和孔庙感受了祖先文化和礼仪文化;参观了与华侨华人有密切关系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到韶关南华寺和珠玑古巷了解了禅宗与姓氏文化。有许多同学还参加了暨南大学的“中国文化之旅”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中国寻根之旅”,畅游了祖(籍)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目睹了中国繁荣发展的新貌。
5.志愿服务 奉献社会
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华文教育系的感恩与奉献教育在学生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同学们热心公益事业,在为他人中体验快乐。通过各种志愿者活动,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社会,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1)该系志愿者竭尽所能,协助学院和老师开展各项工作,在迎新招生、接待翻译、冬令营、演出支持等事务中都大量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2)2006级A班的邓紫媚同学在汶川大地震后,作为马来西亚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随该国医疗救援队于5月25日至27日赴灾区救援。她作为随队翻译为救援队做了大量的翻译以及和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工作,在四川克服了重重困难,协助马来西亚医疗队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
(3)华文教育系每年定期进行社区服务,2008年该系志愿者前往天河区燕岭颐养院慰问老人,2009年前往广州市聋人学校慰问残疾孩子。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奉献了爱心,升华了人格。
(4)2007年4月21日,华文教育系部分留学生志愿者参加了广州市每月一次的“文明交通宣传周”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向市民介绍文明交通,并给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行人送上鲜花。2006级B班来自泰国的李发昌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维正同学还接受了记者采访。此次活动被《南方都市报》及大洋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学生风采
华文教育系教师悉心培养学生,倾情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四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才华出众的学生。2005级B班的白•白格勒玛同学就是其中杰出代表。这位来自蒙古国的美丽女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暨南大学校长学分奖励金、华人华侨一等奖学金,并在暨南大学“暨南精神”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学院多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除了优异的学习外,她还多才多艺,在系里老师的推荐与培训下,在2008年暨南大学“形象之星”大赛中用出众的才艺摘得“魅力之星”称号;同年在国家汉办、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举办的“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中以机智聪慧的表现和扎实的汉语功底勇夺铜奖;在2007年的香港亚洲电视台举办的选美大赛中,她以甜美的笑容和优雅的举止征服了观众与评委,最终获得了“亚洲小姐华南赛区总决赛最佳友善小姐”的殊荣。
柯宝君是该系2005级A班的菲律宾华裔学生。总是面带笑容的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能歌善舞、爱好摄影,乐于参加各种活动,文艺晚会、歌舞比赛、海外华裔青少年冬令营、海外教师培训班、各种海外参观访问团里经常有她的身影。至今她已在校内外多个唱歌比赛、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中摘得一等奖等多项名次,是华文学院学生里名副其实的“歌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界一提起柯宝君,很多人就会为她在华文教育系的学习而坚起大拇指。其实刚来中国的时候她的汉语水平几乎等于零,经过几年的学习,她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姑娘,菲律宾华人社团常以她为榜样鼓励华裔子弟学习汉语。
(三)学生科研
华文教育系学生除了完成正常学习,锻炼自身能力外,在老师的指导下,还积极参与科研与写作创作,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留学生中备受瞩目。
1.暨南大学第三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华文教育系共有两个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分别是2005级B班邓舜心、陈爱珠同学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新词语调查》;2005级B班杨宝丽、王康俊、谢巧美同学的《柬埔寨华裔学习者汉语习得困难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课题组同学自2008年申报项目以来,结合所学专业,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期一年的创新工程项目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和检验所学知识的平台。通过参与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2008年6月9日,《羊城晚报》发起了“全民高考作文”征文活动,以《不要轻易说“不”》作文题向社会各界人士征文,包括在粤工作和留学的外国人。华文教育系两名非华裔学生玛利亚、施天成参加此次征文活动,两人的文章都被选用,分别刊登在6月9日、6月10日的《羊城晚报》上。
3.华文教育系历来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很多学生对写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先后有20多位同学的作文被中国华文教育网和《广州华苑》采用,并被推荐至海外的一些报纸杂志刊登。
三、未来展望
“四海举华教,桃李吐芳泽”。四年里,全体师生员工在摸索中前进,在挫折中提高,在检验中成长。如今华文教育系第一届43名毕业生马上要离开暨南园,带上所学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奔赴住在国从事华文教师的工作。在这个盛夏,我们收获了果实,收获了希望,学生自信的笑容,国家大好的政策,各级各界人士的殷切期盼,我们相信华文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