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对缅华文教育中汉字书写教学的思考
2012年NO.1 华文教育 作者:魏祖秀

  摘要:在全世界几乎清一色的拼音文字中,中国人创造了外观优美,又高度浓缩文化信息的汉字。若说存在一种称得上艺术的文字体系,那只能是中国的汉字。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汉字字少义丰,而且音、形、义相结合,使汉语成了世界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特别是汉字的书写,是让许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感到头痛的事情。本文试从对缅甸汉语教学中汉字书写教学的一些现状及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中,总结缅甸学生书写汉字的一些困难,分析其原因,并就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一些思考。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个与中国接壤的小国家—缅甸。它位于东南亚的西北部,在青藏高原和马来半岛之间。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接壤,东北与中国和老挝为邻,东南与泰国毗邻,西南濒临孟加拉。中缅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缅甸5500万人口中,仅华侨华人就有200多万。在缅甸原首都仰光市约325万人口中,就有华侨华人20多万人。

  这里的华侨华人已经在缅甸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四到五代人,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心系祖(籍)国的赤子之心,依然保持着学习祖(籍)国语言文字,了解祖(籍)国传统文化的饱满热情。他们通过办培训班、举行竞赛、组织夏令营等方式,努力与祖(籍)国的语言文字亲近,但毕竟他们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了5代人,汉语已不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还是感到了重重困难。

  中国的日益强大使华侨华人心向往之,再加上中缅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很多人感受到了世界经济融合带来的无限商机。尽管学习汉语困难重重,办汉语学校、学习汉语还是在仰光市形成了一股热潮。目前居住在缅甸仰光市的华侨华人多为广东、福建籍,也有部分云南籍,多是在上世纪抗战时期从海路移居到仰光。现在还健在的老人们还能讲一些汉语,但出生在仰光的第二代、三代华侨华人基本上只会听,不会说,更不会写了,到了第四代,就连听都听不懂了。老一辈华侨华人为了让自己的子孙们学习祖(籍)国的语言文字,了解祖(籍)国传统文化,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送到汉语培训班来,因而学习汉语的学生年龄差异很大,从六七岁的小孩到二十多岁的青年都有。

  一、汉字书写与缅文书写的差异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说,也会听,却不会写,很多学生到学校来的目的就是学会写汉字。在汉语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困难还是书写。究其原因,是因为汉字的书写特点与缅文的书写有很大的差异。

  1.字形特征。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由横、竖、折、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而学生的母语—缅语则是一种表音文字,属婆罗米系的文字,书写特征成圆形。方块字的书写要求方正工整,而缅甸字母的书写相比较就要随意自由一些,所以学生要从已经写习惯的圆形运笔习惯转变成有一定规则和方向的运笔方式有一定的难度。

  2.笔顺。汉字从字形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占了汉字的90%以上,由一些固定的基础部件组合构成。汉字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笔”、“尘”、“草”等;左右结构,如“搞”、“刘”、“线”等;半包围结构,如“同”、“趋”、“过”等;全包围结构,如“团”、“国”、“围”等;复合结构,如“赢”、“斑”、“燕”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书写的顺序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向内,从外向内再封口,从中间向两边,成行书写时从左写到右。而缅语字母的书写则是多样的,上下左右都可能行笔,还有转弯,有时可以从左上起笔再到左下收笔,成行书写时多由下向上或由下向右上书写,不管用怎样的运笔方式,也不管用怎样的姿势,只要写得像就可以。

  3.字体本身演变的多样。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化中出现了形体的细微差别, 从甲骨文的象形特点到金文,再到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因而即使是同一个汉字,都有字体的不同差别,也更有艺术性。缅甸字母却只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区别,艺术性不强,书写也相对容易。

  4.数量上的差别。汉字的具体数量到底是多少?至今为止并没有非常准确的数字,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字典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缅甸字母只有33个辅音字母和30个元音符号。因为汉字数量多,学生难记难写,所以写错、用错的情况很多,学生也有畏难情绪。

  不仅如此,缅甸的学生在日常使用汉字的机会很少,即使是商业的往来也往往只需要说而不需要写,这就使汉字的书写更是让学生难上加难。但是要真正学会一种新的语言,不仅要会听、会说,也应该会写,写是汉语学习的一项技能,不会写,就不能说掌握了这门语言。

  二、对缅汉字书写教学实施方法

  汉字是汉语的书面形式,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另一方面,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以其独特的“方块字”的字形特征和兼表音义的特点,激发了众多学习者的兴趣。事实说明,在对缅汉字教学中,如果能运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形象、生动、有序地进行教学,掌握好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学习难度,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1.端正书写姿势,纠正书写习惯。

  由于缅文书写自由随意,行文时可以由下向上或由下向右上书写,很多学生在写汉字时也喜欢把作业本横放,从下向上书写汉字。准确地说,大多数学生是在“画汉字”而不是“写汉字”,难写不说,也不容易写好。

  汉字书写时,要求头正、身直、胸舒、臂平、足安,握笔时右手执笔,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的下端,离笔尖约一寸左右,笔杆的上部斜靠在食指的根部。笔杆与纸面约呈45°角。纸张端正摆于桌面。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可以保证书写的舒服,而且可以自然运笔,保证书写的流畅。

  2.析写笔画、笔顺及汉字结构。

  汉字呈方块状,由横、撇、竖、折等基本的笔画构成,学生在多年缅语书写习惯的支配下,横不能写横,竖不能写竖。教学时要求学生从汉字基本笔画练起,为学生书写汉字作好铺垫。在具体的汉字书写教学中,可以在一个具体的汉字上标出笔画顺序和运笔方向,学生在米字格中按教师的示范练习,力求一个汉字练习多遍,重复记忆,做到熟能生巧。

  一个汉字书写得正确与否,并不只是取决于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各部件如何组成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的部件,结构不同可以造出不同的汉字。如“口”和“力”可以组成“另”字,也可以组成“加”字。为了使学生掌握汉字各部分间的结构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汉字形体构造的特点。一般来说,独体字在结构上应注意各笔画的长短、平斜、交叉,可以着重练习易错字的易错部位、各笔画间的结构关系;而合体字则更强调各部分间的大小及位置关系。

  3.用图片、游戏等方式展示汉字,增加书写的趣味性。

  展示汉字,就是将汉字的音、形、义同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汉字有全面的了解。用图片展示汉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达到音、形、义同时展现,强化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制作图片时可以把音和形放在一面,把义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在另一面,边教字音边学写字形,然后让学生看图片回忆字形,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给认得最快、最准确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方法适用于低年级初学汉语的学生。

  4.根据字形对汉字做出解释,加强学生记忆。

  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汉字字形现在还保留着一些象形的特征,所以汉字往往能见形而知义。例如“山”字,象形字表现出来的是三座山峰的形象,中间一座较高,旁边两座稍低。“大”字是一个人正面站立伸开双臂的形状,人们认为双手平伸尽力张开是很大的,所以用这个字表示“大”的意义。一些合体字则有表义和表音的成分,例如在讲“休”字时,教师可以描述为“一个人靠在树木旁,表示休息的意思”。“采”字则表示上面一个手,下面一棵结有果实的树影,显然是采摘的意思。“湖”字的偏旁“氵”具有表意的作用,与水有关,“胡”则表音。

  依字形解释汉字,依字义理解汉字,增强了汉字的形象性,学生容易记忆,也增强汉字学习和书写的趣味性,并激发了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

  5.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收集、整理、积累汉字。

  由于学生居住于华人聚居区,生活中还能看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有的社团组织常在活动地点悬挂一些写有汉字的幡、幅,春节的时候还有人家会在门上贴春联,甚至很多中餐馆都用汉字书写店名,里面的菜谱也使用汉字注明菜品,有些还在后面用缅语注解。这些有利的资源都是学习书写汉语的一个契机。比如过春节的时候,可以在向同学介绍中国春节传统习俗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收集、摘抄、整理春联,带回课堂与同学讨论交流。汉字书写教学不局限于课内,而是延伸到课外,甚至是学生的生活,学生认识了中国的汉字,学习了中国的春联,还有学生把饭馆里的菜谱写下来,到学校来问老师这是一种什么菜,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也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总而言之,汉字书写确实是缅甸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也是对缅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只要多激发兴趣,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多作尝试;老师多用心设计安排教学,让汉字书写的课堂生动有趣,把汉字由简到难,一一化解,书写汉字就能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衷心希望有一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汉语的声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汉字的身影,这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愿望和追求。当然,虽然前途光明,但任务艰巨,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工作者不懈地努力!(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