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谈谈少儿华文教育中的中华文化学习
2012年NO.3 华文教育 作者:廖崇阳

  中华文化深邃、悠远、广阔,这对于华文教育的特殊对象—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少儿学习者来说,在接受、理解和认同这些复杂的文化方面比之成年学习者迥然有异。但是,华裔少儿的中华文化学习在整个华文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

  一、少儿文化学习的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从来就是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必须学习与这种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少儿的华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教学,同样离不开对文化的传授。华裔少儿学习者也只有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与汉语密切相关的中华文化,才能真正掌握并得体、地道地运用所获得的汉语知识。

  华裔少儿的文化认同与归属问题赋予文化传授以重任。我们的少儿华文教育对象都是生在海外、长在海外的华裔子女。这些孩子虽然与中国内地人同根同源,但自小所处的却是所在国的语言与文化环境,可能对祖籍国中国的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也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所以,少儿华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把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播给这些海外的华裔学生,加强他们的中华文化修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具有健康的民族意识以及完整的精神寄托和身份认同,培养和延续他们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当这些孩子了解和认识到了迷人的祖籍国文化后,他们学习汉语的动力会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的人格修养也会得到极大的完善和提升。我们要让他们成为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成为联结和融合所在国文化与祖籍国文化的使者,这样的人才会具有更宽广的眼界和包容的胸怀。

  汉文化的特点有助于少儿的汉语学习。少儿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与成人有很多不同,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不同点是认知能力的差异:成人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成熟水平,而少儿的认知能力却尚待完善。少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先后经历运动感知、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几个阶段,他们更易于记住形象化的知识;少儿缺乏有意识的学习,有意注意能力较差,但他们的无意注意已经发展得很好,偏向于注意到感性生动的东西。所以,生动、有趣、直观、具体、感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应该占据少儿汉语学习的主要地位。

  中华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法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核心”。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也慢慢积淀文化、打上了汉民族文化的烙印,汉字、词语、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等具有丰富的形象色彩。

  二、少儿文化学习的独特性

  华裔少儿作为与成人相对的汉语学习者,他们在学习汉语时与成人学习者有很大的区别,如他们在习得语音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也能从自然的语感角度建构起自己的汉语语法框架,这些都是成人学习者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在词汇方面,由于少儿的认知系统尚未完善,许多现象他们无法理解,自然无法建立起如成人学习者一样广泛的词汇系统。同样,受到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少儿对文化的学习也有其独特之处,与成人学习者有很大的不同。少儿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零散的,有时还经常与所在国的文化相冲突或相混淆。他们会时常违反汉语社会的交际原则,说出一些语法上正确无误但无法交际的句子,如少儿在运用汉语时曾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比赛的时候,德安跑得像狗一样快。”但是少儿的认知能力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所以只要引导得当、假以时日,这种文化的学习是渐进的同时也是厚积薄发的。

  华裔少儿的中华文化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与各方面的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比如母语、素质教育知识,特别是所在国的文化,这也许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熟的整个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的漫长性和自然性也使中华文化将会与他们所在国的文化一样,成为支配其思想行为的自然的、潜在的因素,甚至会深入其灵魂,与其性格、思想和思维方式无法剥离,这也将使他们更加地道自然地习得汉语和运用汉语。国外曾有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的说法,这一点也许更适合华裔少儿学习者。

  三、少儿文化学习的层次性

  少儿的文化教学也必须有特定的内容与方法,只有分清层次、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中华文化犹如浩瀚的海洋,博大而深广,要将其方方面面都传授给华裔少儿,这显然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

  我们一般把文化分为外部的知识文化和隐含的交际文化内外两个层面。所谓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跟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这种文化直接影响着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如中国人用“吃了吗?去哪儿?”这样的打招呼方式,这其中就蕴含了一种社会习俗的交际文化。而知识文化主要指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宗教、文艺等,这些一般来说不会直接影响交际。但是这两个层面的文化有时又不是绝对分开的、常常是互相交叉转换的。知识性文化融会贯通后很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儿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等交际文化。

  但是,我们认为,少儿的华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还可以分为语言内部的文化和语言外部的文化两个层次。

  1.语言内部的文化也就是汉语语言要素本身所负载的大量的文化信息,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结构等层面,可以说文化因素渗透于汉语的各个层面。如汉语中同音词、近音词现象特别突出,这就促使汉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谐音文化,如选取电话号码要带“8”,因其与“发财”的“发”谐音。又如汉语的句子大多结构松散、随意,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以意合为主,所以中国的对联及古诗的对仗形式和韵律感是独一无二的,是别的语言没有的,因为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对称之美的民族。

  2.语言外部的文化也就是背景文化,是汉语的使用者汉民族的一般文化,包括汉族的政治、经济、艺术、习俗、思维、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文化常常会影响到对汉语的使用和理解。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内部的文化和语言外部的文化只是一种可能更利于教学的分类方法,它的外延和内涵其实是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相重叠的。

  (二)教学对象和方法的层次性。少儿期时间虽短,但是变化发展较快,可分为“婴幼儿(3至6岁)、儿童(6至12岁)、少年(13至16岁)三个阶段”。

  1.婴幼儿时期属于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的母语交际能力正慢慢发展,他们基本上还不具备有意注意力,缺乏自控能力,观察世界和学习知识主要是靠无意注意,此时直观、形象、娱乐的东西最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与他们置身其中的母语文化不同,中华文化是一种异域文化,需要教学者进行有目的地“灌输”,当然是一种因势利导地 “灌输”,而且主要是应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用图片向学习者展示中国龙、长城、京剧脸谱、故宫等;利用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中国功夫、杂技等;教他们学习朗朗上口的中国古诗和儿歌,展示中华文化中的节奏美、韵律美、对称美、和谐美。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以直观形象、易于上口为主,让这些幼小的学习者能初步感触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他们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开启他们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

  2.儿童时期是学龄初期。这一时期一般是在小学度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在日益提高,并且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母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已基本完善,自控力和有意注意力也得到发展。这一阶段也常常被许多语言学家看作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中的关键期。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可以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方位接触汉语,如果安排有序,他们在汉语语音和语法结构上已具有了母语般的语感。这一阶段的文化学习可以汉语各要素中的文化为主,可通过汉字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来向学习者阐释文化,如“忍”字,从字的构造上看是“忍字头上一把刀”,中国人“忍”的性格符合中华文化的特点—避免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 从词汇方面向学习者传达文化,如与“龙”有关的词语很多且大都是褒义词: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这是因为龙是神圣的象征,汉民族喜欢自称为龙的传人,以龙的子孙为自豪。当然这一时期还可以让他们对背景文化的系统性有初步认识,如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名胜古迹等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介绍应该采用比较直观的形式,如图片、幻灯片、影视资料等,考虑到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和汉字,所以可以配以简单适当的汉语说明和汉字注解。

  3.少年时期是学龄中期。此时他们逐步进入青春期,知识面不断扩大,抽象思维和有意注意力得到加强,学习目的也越来越明确,兴趣也越来越广泛,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这一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能够进行一般交际:陈述愿望、叙述事情、申明理由、表达观点等。其文化方面除了继续深化汉语各要素中的文化知识外,可以传授系统的背景文化为主,让学习者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集中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当然这时候的学习者毕竟还不是成人,不能只让他们面对文字的材料,因为那样他们肯定会觉得单调枯燥,所以依旧应该采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多媒体的影像和声光手段,鲜活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并加以必要的汉语说明,有条件的话还可结合适当的课外社会活动,如到中国实地参观学习,参加汉语夏令营等。学习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汉语,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来直观、理性、全面地感触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这样的方式往往会达到一点即通的效果,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会增进华裔少年对祖籍国的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了解,会强化他们对祖籍国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作者系北京华文学院华文教育讲师)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