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两岸情意深 文化紧相连
2012年NO.5 华文教育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在弘阳集团董事长曾焕沙先生的倾情赞助下,7月14-21日,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协会主办,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吴韵汉风─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学生艺术团赴台交流演出” 在台北、苗栗、台中、嘉义四地成功举行6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受到岛内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1.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次演出为台湾观众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江南文化盛宴。演出主要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能体现江苏的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交流联谊,展示校园生活风貌,凝聚海峡两岸华夏情结。节目艺术定位于“校园风格、民族底蕴、江苏特色”,并做到“四个结合”,即清新和情趣相结合,典雅与时尚相结合,观赏与互动相结合,文化交流与华文教育相结合。曾参加过央视教育台春晚的江苏民间舞蹈《姑苏行》从一开场就以柔美的舞姿抓住了观众的心,带着他们走进了烟雨江南;江南丝竹悠扬而热烈,让观众感受到了江南人的热情;故事味十足的苏州评弹让老年观众泪洒剧场;功夫一流的舞蹈《书韵》让观众看到了江南才子能文善武的潇洒;可爱的四胞胎演唱的《茉莉花》使舞台如同绽放了朵朵芬芳的茉莉;专为赴台演出创作的《中华汉字歌》紧扣 “华文教育”这一关键词,更是激起了两岸同胞情感互动的涟漪,成为演出活动的一大“亮点”……美妙的演出将江苏多彩的山水人文、吴越的文化底蕴,化作台上翩翩的舞姿或婉转动听的旋律,既让台湾观众见识了传统艺术在祖国大陆的新发展,助其展望民族艺术闪亮的明天,也深深感动了台北、苗栗、台中、嘉义的民众。

  2.增强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台湾观众观看演出的情景最令人难忘。时值盛夏,当地气温高达38摄氏度,大量观众冒着酷暑远道赶来,许多人甚至主动当起了维持演出秩序的义工。《中华汉字歌》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苏州评弹让部分喜爱她的老年观众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令其回想起那曾经熟悉的生活,久久不愿离去。一些正在学舞蹈的孩子守在剧场出口,想抓住机会和演员交流。台中市文化局局长叶树姗女士在演出前莅临现场,赠送纪念品,给年轻的表演者鼓劲打气。台北的一名陶姓先生得知艺术团没有准备全程录像的专业机器,立即委派专业录影人员协助全程摄录了在台北和苗栗的两场演出,为艺术团留下了珍贵的演出录像,且坚决不收取任何报酬。在苗栗县苗北艺文中心,县长刘政鸿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快步走上舞台,情不自禁地带领本地观众一起大声喊着“吴韵汉风,赞!”。结束演出回到大陆,演出团收到了许多热情观众发来的电子邮件,里面充满对演出的由衷赞叹和数百张精美的现场剧照。发信者当中有的是公司职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完全不谙中文到台北来探亲的华裔,他们彼此并不相识,是中华文化的纽带让大家走到了一起,成了心心相印的一家人。

  3.引起了岛内广泛而强烈的反响。许多热爱摄影的观众碍于在剧场内拍照受限,纷纷赶到嘉义观看并拍摄艺术团最后一场在户外的演出。户外观众席前排十多人举着“长枪短炮”一直在不停拍摄,让人误以为他们是新闻记者,直至与艺术团领导互换名片,才知晓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观众。本次活动也引起了两岸主要媒体的关注和争先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中评社以及台湾立报、联合新闻网、台湾中天电视台等在较为集中的时间段纷纷报道了演出活动的盛况,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活动内容,扩大了影响。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