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国力为侨办华教 涵养资源促发展
——广州市花都区巴拿马华人学生情况调研
2013年NO.1 华文教育 作者:刘平伟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每年接受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回国读书人数近1000人,为华文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广州市侨办联合花都区侨办、区教育局和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对重点侨乡花都区华文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花都区基本侨情

  花都区是广州市的重点侨乡,现有人口66.19万人,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约40万人,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巴拿马的花都籍华侨华人总数约12万人。

  (一)花都人移民巴拿马的情况

  中国人移民巴拿马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最初是作为开挖巴拿马运河的苦力出去的,其中不少是花都人。由于后来缺乏后续移民,巴拿马华侨社会的规模一直较小。改革开放后,尽管巴拿马与我国没有外交关系,但花都侨乡民众利用原来的海外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不同的方式移民巴拿马,在90年代达到高峰。近几年来,由于巴拿马收紧国际移民的政策和花都区经济高速发展,花都区民众移民巴拿马的人数明显减弱,许多青少年表示不愿意移民,认为巴拿马不如花都好,还出现了部分巴拿马侨胞返回花都长期居住,在特殊需要时才回巴拿马办事的现象。

  花都新移民是以劳动力输出性质为主的移民,主要特点有:1.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是中小学水平的农村居民,具有族群性和同质化;2.大多数是青壮劳动力,夫妻或家族式移民为数较多;3.在巴拿马所从事的职业以开杂货店、肉店、家用电器和零配件店、洗染店为主,基本是家庭夫妻店模式,再雇佣一两个当地帮工;4.在巴拿马居住的区域,首都与乡村各占一半,居住较散;5.华人新生代以接受当地教育为主,与巴拿马人交流较多;6.当地华文教育相当落后,对下一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多由家庭承担,家庭交流语言夹杂客家话和西班牙语。

  (二)海外华人学生就读花都区学校的情况

  据花都区教育部门的统计,2011年在花都区各类学校读书的外籍华人以及港台同胞子女总数是700人,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59所中小学校中就读,还有一些在幼儿园上学的学前儿童尚未算进内。他们的年龄最小才几个月大,最大的18岁。

  2011年花都区在读华人学生来源地统计(花都区教育局)

  拉丁美洲人数拉丁美洲人数北美洲人数欧洲人数亚洲人数亚洲人数

  巴拿马412阿根廷1美国10荷兰1韩国9新加坡1

  厄瓜多尔14哥伦比亚1加拿大6法国1日本2小计20

  圭亚那9委内瑞拉1小计16意大利10印度1港澳台人数

  墨西哥8巴西1大洋洲人数西班牙2黎巴嫩1香港112

  萨尔瓦多2智利1澳大利亚1俄罗斯2马来西亚3澳门3

  秘鲁3新西兰5小计16菲律宾2台湾73

  小计453小计6泰国1小计188

  合计700人(含有一位学生来源地不详)

  在花都读书的华人学生以巴拿马籍最多,达412人,其他国籍华人学生只有100人,港澳台同胞学生188人。他们在花都读书的时间短的约3个月,长则3—4年甚至更长。巴拿马籍的学生9成以上小学未毕业就返回巴拿马,主要原因是他们同时必须学习西班牙语,为将来融入当地社会打基础。

  来花都区就读的华人学生主要分为几类情况:一类是他们的父母在花都工作,跟随家庭在花都生活而选择在花都读书,多数在花都城区上学。另一类是被父母送回家乡读书。孩子在国内的监护人有的是父母、有些是祖父母或是其他亲戚。

  花都区在读华人学生主要来源地构成图

  海外华人学生回乡读书的现象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现象,并有扩大的趋势。广东侨乡主要集中在花都区和恩平市。对于这一群体,一般称为“洋留守儿童”,但事实上,他们是从国外回国读书的,应该称为“洋留学儿童”才对,况且有部分是跟随父母到花都居住的,是随着父母工作地点变更而移动的,他们并不是“留守”。花都是全国地缘性“洋留学儿童”最多的地区。

  二、华人子女回国读书的原因

  (一)传承中华文化的愿望和需要

  新移民定居巴拿马时间不长,与家乡亲人关系密切,对家乡和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何培养下一代的中华民族意识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一,新移民普遍希望下一代能够保持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自己家乡的亲人保持持久的关系,更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与巴拿马人通婚。最好的办法是将小孩送回家乡呆上几年,培养他们与家乡亲人的感情,加深对家乡的印象。

  第二,巴拿马缺乏接受华文教育的条件。目前,巴拿马只有三家教授中文的学校,分别是巴中文化交流中心的中山学校、巴拿马华人工商总会中文学校和科隆市教会学校,这些学校是以补习班形式周末开课。即便如此,能够到这三家学校学习中文的华人子女为数不多,大多数华人子女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中国文化教育。因此,华人家长对送小孩回家乡读书有强烈的愿望。

  第三,巴拿马新移民大多数是经营小店,夫妻两人整天忙于生计,顾不上照管自己的小孩,为了减轻负担,将小孩送回家乡给亲人代养一段时间亦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花都的城市化发展吸引着海外华侨华人

  自从花县改为花都区以来,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从以农业为主的郊县变身为经济发达的都市。同时,花都区的教育事业也迅猛发展。花都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华侨华人到花都投资,不少原籍农村的花都籍华侨华人,到中心城区购房居住,成为新一代城市人,因而把孩子送回来读书。

  三、服务华侨子女在花都就读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重视

  随着花都区回乡投资办企业的华侨华人及“洋留学儿童”的逐年增加,引起了省、市、区侨办及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多次进行调研,解决实际问题。花都区每年为近700名“洋留学儿童”在区内读书提供了充足的学位和财政保障,实施国力为侨服务,让华人子女回国就读,享受与国民一样的义务教育待遇,花都各中小学校亦将“洋留学儿童”的华文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

  (二)政策保障

  为及时解决广州市华侨华人子女就读、借读的困扰,2005年1月,广州市率先全国出台《关于华侨子女回国就读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意见》,规定“华侨子女回国就读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享受本市户籍适龄子女入学同等待遇。”并将外籍华人子女纳入参照执行范围。 2006年6月,广州再次率先出台政策,将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就读照顾性政策扩大到高中(原来只有小学和初中),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可免试入学。短短的五年时间,广州市侨务和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4项加强华文教育的政策,得到了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重视,许多条款被国家和省级政策采用。

  (三)人文关怀

  2010年2月,针对巴拿马与我国未建交的特殊情况,华人子女身份确认需到与我国建交的第三国办理,获取证明过程费时费力。广州市侨务和教育部门经协调后,为巴拿马华侨华人子女简化身份认证手续,规定仅凭有效护照便可认证有效身份,无须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身份公证。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广州市在实施对华侨子女回国就读义务教育照顾性政策方面,在全国是抓得较早的。此项工作,不论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还是为侨服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为侨务工作搭建新的平台。广州市、花都区将“洋留学儿童”群体视为“送上门”的侨务工作,将海外侨胞华文教育的需求和国家涵养侨务资源的目标相结合,既解决了华侨华人华文教育的需要,促进了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又吸引了侨资的投资,实现了“双赢”。

  (二)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为华裔青少年未来就业提供更大的空间。老一代海外侨胞将子女送回国内就读,是出自对祖(籍)国和家乡的热爱和对子女传承中华文化的期望。“洋留学儿童”在国内居住学习半年或几年,有利于从小培养华侨华人新生代对中国的感情,不仅学习了汉语和中华文化,还了解了家乡的风俗习惯。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掌握一定的中文知识,也为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未来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公共外交工作。巴拿马暂未与我国建交,但华侨华人对巴拿马社会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以华文教育为抓手,培养巴拿马华侨华人新生代对中国的认知和感情,有助于他们成为中巴两国友好关系的使者,这是侨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实实在在的民间公共外交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完善联系制度,规范管理。由于花都区华侨华人子女人数较多,分布较散,各学校领导对于侨务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参差不齐,对做好华裔子女工作的自觉性不够强,许多学校把“洋留学儿童”当作一般的孩子,未做适当关注。针对“洋留学儿童”群体流动性大、侨务部门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情况,需调动各校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完善联系制度,规范管理。主管部门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为每个华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长期保存,并进行跟踪。

  (二)根据特点,区别对待。对长期在花都居住的“洋留学儿童”,要加强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对初次或短期来华的华裔青少年要着重培养其对中国的亲切感,组织他们参加夏(冬)令营等活动,到广州市区参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祖(籍)国的锦绣河山,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中渗透进中华民族意识,进而帮助其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三)要大力扶持华文教育工作。鉴于花都区“洋留学儿童”数量大、在华时间长、华文教育效果好的特点,一是各级侨办要长期组织对花都“洋留学儿童”华文教育情况开展深入跟踪调研,定期做好指导工作;二是适当增加对花都区华文教育资金的投入,用于“洋留学儿童”群体的档案跟踪机制的建设,开展有特色的夏(冬)令营活动等工作;三是政府部门和学校要相互配合,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花都区华文教育做好、做强。(作者系广州市侨办文宣处处长)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