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
———常州市侨办第三次“架桥”,数百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来常寻根中国
2013年NO.4 华文教育 作者:黄 江

“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

在龙城大地进行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见证着侨胞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深情。

 常州第三次承办

“寻根之旅”夏令营

最初,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是举头望着那一轮明月;后来,乡愁是漂洋过海的那一枚邮票。再后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侨居海外的同胞与祖国母亲“天涯若比邻”。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是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一个知名品牌,受到海外侨胞尤其是华裔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78-22日,本年度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扎寨”常州。由江苏省侨办、常州市侨办、武进区侨办和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共同承办,营地在武进党校。

基于前两次夏(冬)令营的成功举办,这是常州第三次承接上级部门的信任和海外华裔的热情。美国代表队领队陆平女士转达了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理事会和副秘书长张星钰,执行委员会干事江江、倪黎松的信件。信中说“成立已近20年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是美国华人社团中最大的草根组织”,该协会最终确定包括常州营地在内的10个夏令营进行组团,“所有夏令营均体现了营地所在地的名城氛围、参营学生多、夏令营条件好、信誉佳等优越条件。”

20121月,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首次走进常州,营员是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毛里求斯4国、7所华文学校的200余名华裔青少年。去年夏天,“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常州营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开营,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7个国家的近百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在常进行中华文化传承之旅。今年夏令营的主题为“牵手千年龙城·相约美丽花博”,来自美国、印尼、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华裔青少年入营。

此时此刻,“常州”

被定格为“中国”

走在陌生的故土,冒着酷热的天气,华裔青少年掩不住内心的兴奋,来自印尼英德教育文化中心的阿里激动地告诉记者:“中国,非常美、非常大!中国人,热情!”此刻,常州被他们定格为中国。在常州,他们第一次双手沾满面粉学做传统糕点大麻糕,触摸祖(籍)国传统美食文化的温度;第一次握住毛笔在宣纸上写下“我思故我在”,领悟祖(籍)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第一次捏着鱼型的梳篦描写图案,欣赏祖(籍)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美丽;第一次招呼远方的客人来常州“白相”,体会祖(籍)国方言文化的趣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常州的也是中国的。在今年夏令营活动的安排上,常州市侨办工作人员充分考虑了如何结合地域特色集聚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同时,在课程安排、参观实践等环节中,也在前两期活动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优化。比如汉语课程,去年一节课60分钟,教师讲课时间和课堂互动环节各半小时,今年减少为50分钟,以互动教学为主,增加了趣味性,这样更有利于提升营员的学习效果。在观摹了龙城武馆太极拳表演后,很多营员提出习练太极拳的愿望,为此,夏令营加紧设置了晨练太极的内容,专门请龙城武馆的教练制订短期训练课程。今年新增的“部分营员走进常州学生家庭”活动,也给孩子们留下美好印象。在生活安排方面,尽量让每位营员都满意,每顿饭菜都精心开列菜单,让他们真正品味“舌尖上的常州”。

根就是家,家就是根,“寻根之旅”对于海外华裔来说的确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陆平女士尽管已在美国生活20多年,但一口常州话依然标准地道。她告诉记者,两个女儿一个叫郭斯原、一个叫郭斯佳,“原”和“佳”谐音“源”和“家”。像他们一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美的留学生,身在他乡心系故土,家里基本都安装着卫星“锅盖”,他们最爱看的中文电视节目是“远方的家”。通过电视、网络和广播,大到“神十”飞天、“蛟龙”下海,小到各种综艺节目,他们都一清二楚。陆平是中文学校的教师,她的孩子也都接受中文教育,每隔一两年,她会带着孩子回常探亲。这次带着郭斯佳一同“回家”入驻夏令营,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浓浓的乡情,还回味了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孩子则有了独特的集体生活体验。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黄菲华、黄秋实姐弟,一个13岁一个12岁,这是他们第二次参加常州的夏令营。活泼的姐弟俩说,去年他们没能全程参与夏令营的活动,十分遗憾,所以今年又来了。在夏令营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还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当然,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吃:“除了薯条,这里的饭菜什么都比美国的好吃。”

还要带着父母再次来

夏令营营员统一着明黄色T恤,然而,另有20名身穿红色T恤的学生始终伴随着他们—这就是夏令营的志愿者,他们是前黄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包括今年常州市的中考状元潘晨斐。

夏令营中的百名华裔青少年,绝大多数在海外出生成长,同样黄皮肤黑头发,却只会简单的中文会话,有些混血儿甚至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对于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他们寻求文化认同的渴望以及身处陌生故土的距离感同时存在。于是,和他们同样年纪的常州小志愿者就成了夏令营活动友好使者和营员们的学习伙伴。

前黄中学校办副主任孙煜介绍,在夏令营开营前夕,学校就组织志愿者培训,要求他们明确定位:“老师的助手、营员的朋友”。上课时,有序入座在营员之间,帮助老师分发材料,帮助周围的营员理解课程。活动中,与华裔青少年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如何让陌生的亲人一下子记住自己呢?阳光女孩潘晨斐自我介绍:“我看起来是不是像个男孩?”一句话,让这些海外华裔孩子都乐了。潘晨斐主要协助印尼英德教育文化中心的营员,意想不到的是,这20多位营员全部不懂中文,“学的英语不够用”,短暂停顿后,潘晨斐反应过来了,她在基本的英语会话中加上了肢体语言,连说带比划,还蛮有效。随后这些天,小潘努力与印尼华裔交朋友,教他们学阿拉伯数字的中文表达方式,也跟着对方用他们的语言读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印尼代表队成员来常恰逢他们的斋戒月,每天6点到19点不能进食。为此,常州市侨办工作人员专门为他们作了特殊安排,专门采购制作清真食品,凌晨5点和晚上8点,送到营员宿舍供他们食用,其他营员午餐时,单独为他们安排休息的地方,随行的志愿者也特别辛苦。代表队领队阿里十分感激:“刚到中国的时候,确实感到茫然,但是6名翻译的到来以及组织者、志愿者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接待,让我们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从第3天开始,我们每天都要开心地拉着中国的朋友们合影,留下美好的时光。”

“寻根之旅”的美好时光不仅留在了华裔青少年心中,也被常州的孩子珍藏。志愿者们普遍反映:整个行程也是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之旅和结交海内外青少年朋友的友爱之旅。海外华裔青少年在性格和生活上的坚强独立,给前黄中学的志愿者们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夏令营专门请了阿姨可以帮助洗衣服,但他们坚持自己洗;酷暑难当,有孩子鼻子出血了,只见他一仰头,迅速到洗手间用凉水止血,擦干净小脸很快又回到了课堂;在课堂上学习很守时,特别专心,也很尊重老师,积极互动;入营这么多天,几乎没有孩子用手机与家长打电话;一段绕口令,中国孩子都觉得难,那位小个子华裔孩子尽管语速很慢,但还是坚持说完……

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中国寻根之旅”将近尾声,日子那么短暂,情谊始终绵长,孩子们亲身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了水乡吴韵、古今交融的龙城特色,他们说:还要带着父母再次到来!■

(作者系常州市侨办副主任)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