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发挥侨校特色 助力民心相通
———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项目十余年成效明显
2016年NO.6 华文教育 作者:袁乃青

  2006年至今,北京华文学院连年承办商务部发展中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十余年间,北京华文学院本着“配合我国总体外交工作需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的宗旨,按照“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亲情服务、密切跟踪”的原则,认真组织每一期培训项目,为国家援外工作和开展侨务公共外交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训项目30个,参与培训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753人,学员遍布104个国家和地区,结业学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其中相当数量的海外华裔学员也从中获益。

  充分调研立项,积极联络招生

  北京华文学院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结合学院专业优势、地域特色和对外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受援国人才培训需求,确定了“中国语言与文化”“商务汉语”“旅游汉语”“汉语师资”“中外同声传译技术”等培训主题,以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为主要援助区域,以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等为主要援助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进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基本国情的了解,方便其借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畅通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友好交流交往渠道,并对中外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援外培训是一项重要工作,招生工作严肃谨慎。中国驻外经济商务机构统一负责对外邀请招生工作,招生对象为政府官员或大型企业、科研院校高级管理人员。北京华文学院在此前提下进行多渠道推荐,积极联系项目所面向国家或地区的华人机构、社团、学院校友,告知其项目信息,最后将当地侨团推荐人员的资料报送至驻当地经商机构,再由经商机构选拔、邀请。从数量上来看,学员中由驻外经商机构邀请的非华裔学员最多,其次为北京华文学院和当地侨团推荐的华裔学员。非华裔学员注重培训内容是否全面,华裔学员则关心培训内容是否深入。北京华文学院发挥自身海外资源优势,与外方机构及学员积极联络,推荐有利于促进中外友好合作和受援国发展的人才,有效地配合了驻外经商机构对外招生工作,促使承接的各援外培训项目顺利开展。

  科学细致管理,认真组织教学

  援外培训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是整个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个项目开班之前,北京华文学院项目实施部门都召集项目管理人员,并邀请专家学者根据项目的具体举办日期和商务部相关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帮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习得技能。在实施方案的具体设计上,学院总结以往经验,在培训期间主要开展课堂教学、参观考察、交流座谈三类活动,通过科学细致的管理和严谨充实的教学,保证了项目培训效果。

  课堂教学是援外培训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教学、知识讲座和文化体验三个方面。在语言教学方面,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优秀师资,精心设计课程,选用和制作专门教材,由浅入深、生动有趣地讲授中国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汉语的语音系统、书写系统、日常使用等专题知识,辅以轻松的课堂活动和练习,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在知识讲座方面,学院发挥地处北京的地理优势,整合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国内一流大学邀请专家教授,开设中国国情、文化、历史、地理、经贸等主题讲座,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大量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增进学员对中国的全面认识。学院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琛教授,为“巴西汉语语言文化研修班”学员做“中国文化精髓与全球化”的讲座,向他们展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详述了中巴文化交流历史,加强了中巴两国情感联系和文化纽带,受到学员热烈欢迎。在文化体验方面,学院不断深挖资源,扩大社会参与度,邀请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走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课,包括书法、绘画、功夫、茶艺、泥塑、脸谱、服饰、中医等。课堂上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讲授各文化元素的发展历史和所蕴含的中国思想之后,鼓励学员亲自操练,写一幅字、打一套拳、沏一壶茶、尝一味药,使其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观考察活动是援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为学员们安排了系列考察活动,分别为京内考察和京外考察,并根据不同培训班的特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考察对象。京内主要考察地点有故宫、长城、颐和园等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遗迹,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展示中国文化、历史、艺术的现代场馆,以及燕京啤酒厂等体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型企业。京外考察内容则包括参访江苏、浙江、广东、辽宁、黑龙江、上海等省市。“中亚国家同声传译技术培训班”举办期间,学员们就先后参访了南京、上海、杭州、沈阳、哈尔滨、大连等12座城市,充分体验了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深入了解了中国气象万千的自然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城市建设,体会到了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中国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

  交流座谈活动作为援外培训的必要补充,是中外双方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途径。文化交流会是交流座谈的主要形式,学院以此为各国学员搭建展示本国文化的平台,帮助学员们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场表演,甚至制作特色美食的方式让各国友人了解彼此的文化。交流会上,每名学员都代表自己的国家,自豪地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本国的风土民情,在台上载歌载舞,让各国友人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此外,学院还精心组织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邀请中国政府官员进行友谊赛,增进政府间友好关系。

  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参观考察和交流座谈,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学院援外培训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还根据各项目不同的主题、目的以及参训学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参观考察的地点和交流座谈的方式,努力做到让所有学员能够学有所获。

  热情周到服务,重视学员反馈

  北京华文学院历任领导对援外培训项目都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项目实施部门精心设置课程和参访活动,认真组织交流座谈,为援外培训项目配备最优秀的教学师资,提供最优质的生活条件,实时回应学员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项目结束时,各国学员给予学院培训工作以高度评价。来自尼泊尔尼中商业友好协会的阮民先生在“东南亚国家实用商务汉语研修班”结业典礼上表示:“在中国我爱上了汉语,爱上了中国文化,看到了中国的蓬勃发展。通过这个项目,我与别的国家的朋友建立了友谊,也分享了我自己的文化。非常感谢中国政府,非常感谢北京华文学院。愿尼中友谊长存!”来自文莱双溪岭中岭学校的黄汉华校长参加“东盟十国汉语教师研修班”之后表示,北京华文学院为所有学员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身为华人,他很高兴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者,将继续为推进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化作出努力。

  为未来更好地开展援外培训工作,提升培训效果,学院请学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不少学员提出延长研修班时间,从而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同时,希望学院将研修班升级成为学历项目,这将对学员的职业发展起到更直接的促进作用。针对学员提出的各项建议,学院积极向商务部培训中心反映,相关情况得到了商务部的关注。

  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扩大影响

  作为专门从事华文教育的侨校,北京华文学院发挥自身特色,积极参与国家援外培训事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教学体系,推动了中国语言与文化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也提高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学院在华文教育领域积累了六十余年的成功经验。在十多年的援外培训工作中,学院应用这些成功经验,为外国官员、教师、企业员工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训,同时也总结出了一系列以非华裔学员为教学对象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操作上更加注重学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多利用更为直观的对比、体验等方式组织教学。学院教师通过参与援外培训的工作,提高了教学技能,更深刻地认识了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更精确地把握华文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创新华文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援外培训是建设与华侨华人住在国政府交流合作机制的有效手段,起到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作用。国务院侨办领导曾在全国华文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国外开展华文教育受到当地法律制度、人文环境、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要因地制宜、借势造势,以‘点滴润物’的工作形式减少阻力,推动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发展。”北京华文学院通过组织各类援外培训项目,加深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学员对中国语言、文化、国情等的了解,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和对本国华裔族群的理解,进而推动其所在国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华文教育工作在海外的顺利开展。

  迄今,北京华文学院所承办的援外培训项目均受到各期学员的好评和欢迎,服务质量和培训效果多次得到商务部肯定。北京华文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担当、规范流程、完善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继续为国家援外培训和华文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华文学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