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文教育   > 正文

以体载道以文化人
————北京华文学院以传统体育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
2020年NO.2 华文教育 作者:徐鹏飞

  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除了语言、艺术、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文化符号之外,也包括体育要素。在精神层面包括武术精神;物质层面包括武术圣地少林寺、奥林匹克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训练中心、奥体中心体育博物馆等;行为方面则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式摔跤等民族体育项目的竞赛项目等。在北京华文学院短期游学项目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项目举办的季节、时长、人员等具体情况,从众多体育要素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内容进行教学,例如教太极拳、长拳、五步拳、羽毛球、运动原理,带学生游览少林寺、参观国家体育场、游览什刹海体校等,请学生观看功夫表演等,将文化教学融入到华裔青少年短期游学项目的课程设计中。

  中国传统体育的“形”“意”辩证关系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源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要素的代表,尤其是太极拳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华武术讲究“形”与“意”的和谐统一。武术的“形”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态, 从运动形式看,“形”既表现在动态,也表现在静态。动态有快慢(速度)、轻重(力度)、刚柔(程度)之分;静态有高低之分、俯仰之异。武术的各种技术动作正是通过这些动态与静态的交替更迭,表现出武术独特的节律感和艺术形象。武术的“意”是人脑对武术运动的深刻理解和形象思维,是意识、意境等,更深层次的“意”,更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武术精神的结合,即“和合为美”的自然境界,“匡扶正义”的道德规范和“协和万邦”的精神追求等。武术套路的“形”与武术精神的“意”是和谐统一的,“形”是“意”的基础,而“意”对“形”又有理性的支配与把握作用。我们在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的体育教育中,除了要传播动作要领等“形”,更要传达“形”而上所要表达的“意”,要努力通过传达这种精神和哲理,提高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他们把这颗“意”的种子带到海外,提升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北京华文学院的短期游学项目,会安排24式简易太极拳课程。太极拳以“哲拳”、“文化拳”而著名,在教学中教师们精心设计,慢拳快学,结合体式和拳法,把太极拳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融入教学和练习的全过程。例如:学员通过了解太极名字的含义、观赏太极双鱼图,初步体会“阴阳互转、相反相成”的哲理;通过练习“虚灵顶悬”“含胸拔背”等功法,体悟中国人崇尚的“正直”理念,而“点到为止,礼让为先”的讲究,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重礼”“尚德”的高尚境界。此外,还使用许多辅助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升华学员对其内涵的感悟。如体育教室里弥漫的中国传统丝竹音乐,让学员很快就能排除杂念,心神宁静,进入“禅定”意境;老师和学生穿上盘扣对襟、潇洒飘逸的太极服,随着身体的起伏,太极拳独特的“意蕴美”得到充分体现。短期班太极拳的教学,虽然速成,但学员也可从中吸取其思想精髓。

  体育文化教学在华文教育中的可行性

  相比语言文字等要素,中华文化中的体育要素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播性好等优势,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非常适用于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进行的华文教育。体育运动是一种易于交流的“国际语言”。北京华文学院短期游学项目借助体育这种“国际语言”,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各国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了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为语言文化教学提供良好前提。例如华裔青少年刚到京时,体育运动可以让营员与营员之间很快变成朋友,让他们在一起运动上课当中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将体育要素有机融入游学课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让各国学生在欢乐和积极性很高的活动中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国力强盛,中国举办的国际赛事日益增多,为之兴建的一些比赛场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参观这些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让他们亲身感受祖籍国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领会今日中国发展速度和光辉未来,同样是一种体育文化教学。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必游之地,每当学生们参观时,无不为鸟巢、水立方的宏伟、现代化水平而惊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军团取得辉煌成绩,学生们通过回顾奥运场上中国金牌从0到数量排名第1的发展变化,真切感受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作为中华儿女、龙的传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家长反馈,通过参加游学,增进了孩子们对中国的看法,比在家里讲多少次都有效果,“孩子回来后,学习中文的积极性比以前高多了,他们说中国发展速度太惊人了,将来有机会一定到中国创业,现在自己要先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探索传统体育教学在短期游学项目中的应用

  以体载道、以文化人,北京华文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尤其在借助体育要素向海外华裔新生代传播具有极大国际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形”和“意”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激发营员兴趣,增强活动效果。通过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欣赏与体验,有助于提高参与兴趣;通过体育要素促进个体和集体融合,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通过体育要素与游学活动相结合,有助于保障学习效果。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项目非常丰富,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化功能。如踢毽子、放风筝、抖空竹等是流传民间的普通老百姓特有的运动娱乐项目,简单易学,趣味盎然。组织华裔学生参与这些民俗活动,一方面也可以强身健体,放松身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接近社会,亲近老北京,实地感受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从而了解祖籍国风土民情。一次在北海公园九龙壁旁,同学们遇到一支舞龙队伍,活灵活现的游龙在队员们手中腾空飞舞,如同九龙壁上的龙“下凡”,栩栩如生。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并纷纷向老师请求体验一下。经过与舞龙队沟通,学生们终于过了把瘾。虽然说孩子们的动作还很稚嫩,但手持龙身举起龙头舞起龙尾使他们欣喜若狂,感悟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没想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这么丰富有趣!”“北京人太友好了,以后要经常来!”每次游教,他们都是乘兴而去、尽兴而归。

  二是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形式。体育要素可以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北京华文学院着力将小组比赛等体育元素融入到游教活动中,在组织带领华裔学生领略壮丽河山的同时,让他们体悟独特的中华文化精神。

  如组织游览慕田峪长城,一开始孩子们兴致勃勃,但爬到一半开始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的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老师鼓励他们“不到长城非好汉”、“世上无难事,只要敢攀登”。同时指导他们正确用力攀爬。让孩子们以小组作为单位展开比赛,大家鼓起士气、振奋精神,克服身体疲惫攀登到最高点。学生近距离观察长城的地基、构造和城砖,惊奇地问老师:“这么陡峭的崇山峻岭上,过去的人们怎么能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老师给他们讲长城的历史、规模、作用,中间穿插“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有的孩子听了不禁热泪盈眶:“中国人真的太勤劳、太有智慧了!”“华夏民族能有今天真的不容易,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希望中国越来越强大,再也不受人欺负!”通过组织分组比赛攀登长城,使海外学子们感受到中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品德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老师们对他们施之以教,“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无论走到哪里,都应继承先祖的优良品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增强海外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的认同感。通过向海外华裔青少年教授中国传统体育课程,向他们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他们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华文教育的价值所在。

  总结北京华文学院通过体育文化元素传播中华文化的探索,我们有几点体会:首先是教学突出针对性。在华裔青少年的培训项目中,安排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体育课程,如太极拳、乒乓球等,让学员在学习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是综合规划文化体验活动。在文化游览活动中,积极整合融入中国体育活动的特色内容,提高学员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现代发展成就。再次是将教学效果延伸到海外,在华裔学生结业回住在国后,要通过微信等方式,保持与同学们的联系,鼓励他们把学到的太极拳、武术等技巧向家长、同学、社区展示。有的学生因来中国学习爱上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回去后不但长期坚持习练,还参加当地华侨组织的各种表演赛,取得了领先名次,成为在海外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金种子”。

  总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文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文化对此起着重要的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今后,应更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体育要素的传播,让针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体育文化要素教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作者单位:北京华文学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