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顽强“扎根”的印度华人
2005年No.5 海外纵横 作者:致然

  华人遍及全世界。与华人在其它国家“人丁兴旺”的现象不同,印度华侨华人越来越少,从半个世纪前的5万人减到目前的6000多人。数十年来,在印度人口飞速增长的同时,华侨华人的数量却在持续下降。

  一、印度华人的历史与现状

  (一)印度华人由鼎盛时期的5万人降至目前6千人。17世纪末,一位来自广东的天主教徒成为最早在印度定居的中国人。清朝中后期,一批以广东客家人为主的中国人漂洋过海,来到当年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首都——加尔各答。他们在距离该城市65公里的钻石港落脚生根,繁衍生息,使之成为印度第一个华人聚居地点。此后,来印度的华人持续增多。20世纪50年代,印度华侨华人迎来了“鼎盛时期”,当时的人口一度达到5万人,仅加尔各答西北郊塔坝一地就有2万多人。这些人按籍贯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另一支为来自湖北的天门县人。

  近年来,大批华人华侨向海外移民。到目前为止,在印度的华侨华人只有6000多,其中4000多人在加尔各答,1000多人在孟买,500多人在首都新德里,剩下的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等地。据了解,在印的华侨华人几乎每家都有人移民海外,留在当地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当地甚至有华人认为,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华人可能会在印度销声匿迹。

  (二)印度华人的减少有很多原因。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末,中印关系恶化。从1961年2月到1962年9月,有200多名印度华人被以各种名义驱逐出境。中印爆发边界冲突后,印度政府颁布法令,冻结华人的财产。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甚至规定,被捕获释的华人不准在该邦北部定居,必须居住在加尔各答。一位孟买的老华侨说,1962年,他的爷爷、父母都被关进监狱,当地政府还关闭了所有中文学校,封了许多商店,让华侨人人自危。从那时起,华侨华人开始陆续离开印度,移民到香港、台湾、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地,华人数量连年锐减。不过,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针对华人的限制和歧视措施早已成为历史,留下来的华人逐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除了历史原因,印度目前尚处于向外移民时期也是造成印度华人逐渐减少的原因。一方面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不像世界上一些新的移民地点那么有吸引力。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华人小伙子认为,印度失业率太高,薪水又非常低,留在当地,前途实在一般。另一方面,印度在移民和吸引海外投资方面采取的是欢迎加限制的措施,这客观上影响了新移民的进入。此外,当地实施的一些经济措施也动摇了华人留在印度继续发展的信心。在华人最多的加尔各答,政府为发展经济,整合当地制革行业,要求华人制革行业搬到其它地方,导致许多人举家迁往海外。

  (三)华人依然是印度人数较多的外国人。印度华人人数不多是事实,但他们在当地的生活还算富裕也是事实。印度华人目前大都从事家具、皮革、餐饮等行业。虽然无法与东南亚的华人巨富比肩,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都高于印度当地平均水平。在孟买的华人,大都有房有车,雇着司机。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市有一个印度最大也是惟一的面积不到10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城“塔坝华人聚居区”。总体来说,华人在印度过得还不错。别看印度华人比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华人都少,但比起其它在印度的外国人来,还属于比较多的。

  在印度最有名的华人聚居地塔坝华人社区,随处可见的红漆大门和高悬的大红灯笼,让人感觉就像来到了中国的南方小镇。五花八门的中国饭店广告牌,从“广东酒家”、“金陵饭庄”到“北京饭店”,不一而足。在中国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见一些骑着摩托车的华人子女,他们基本上都穿着T恤衫、牛仔裤,女孩子也没有身着传统的印度服饰。当地的华人学校“培梅中学”是印度目前惟一的汉语学校,学生却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实的“印度华人文化摇篮”,学生最多时有上千人。学校还专门从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聘请教师。但是随着中国城华人华侨人口的下降,加上现在许多华人子女到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就读,目前培梅中学只剩下60多名学生。此外,当地华人还有一份自办的中文报纸——《印度商报》。

  逐渐在印度扎下根来的华人也盼望着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去印度发展。印度水牛皮资源丰富,当地华人皮革加工水平较高,他们非常希望能与中国的同行进行更多合作。

  (四)皮革业成为印度华侨华人主要产业之一。目前,华人制皮厂生产的成品革,占印度全国成品革的约百分之十。在加尔各答市制皮业是当地华人的传统产业,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大小200多家华人皮革制品厂,每天处理皮革的数量,占全国的1/5。

  在加尔各答市以华商李志雄的皮革制造生产最具规模,被称为“皮革大王”。李家的祖辈从广东梅县到印度经营皮革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50岁出头的李志雄从事皮革生产加工工业已经有27个年头了。当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皮革厂时,工厂才40多人,如今他经营的合盛制皮厂已经发展到260多人,其各种皮革产品远销国内外,年销售额近2000万美元。

  李志雄的皮革产品三分之一以上都销售到欧美国家。外国的品牌厂商带样品到他的工厂来订货,他的工厂根据外国厂商的要求和授权进行生产,然后贴上外国名牌标签销售到世界各地。由于质量好,他的产品总是供不应求。在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李志雄说,他收购国内一流的牛皮,用进口的先进皮革设备进行加工制作,而且还同国外的先进制皮行业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到欧洲和美洲去了解行情和洽谈业务,所以他工厂生产的产品始终是国际流行的优质产品,以价廉物美受到西方消费者的青睐。

  近几年来,加尔各答市政府认为,华人比较集中的塔坝区因皮革工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勒令所有的皮革厂都迁到20公里以外的皮革工业园,否则课以重罚。许多小规模的华人皮革厂因无力进行再投资,只好改行,甚至申请移民,远走他乡。

  但李志雄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他果断地抓住机会,用政府的部分优惠贷款在指定的皮革工业园进行巨额投资,以开创他皮革生产的新天地。到目前为止,他在新工业园区投资300多万美元,其中包括建造两个大型厂房和进行设备更新。他先后从意大利、中国和德国等地进口皮革加工设备,使自己在皮革工业领域始终保持优质高产,成为当地最大的制革企业家之一。

  李志雄除了经营皮革业外,近几年还将业务扩大到贸易和房地产业。他已经在加尔各答市中心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准备修建一个类似深圳“世界公园”的旅游景点,吸引全国各地的游人到加尔各答来参观游览。

  他表示,随着印度与中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华人的地位和生活状况也不断改善。印度皮革业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新厂也逐步走向正轨,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二、印度华侨华人的政治态度

  近几年,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特别是中国的日益强大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当地的华人华侨深感腰板硬了,以往那种忍气吞声、受歧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华侨华人地位提高,不堪回首1962。一些当地的华侨华人透露,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大国,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在印度华人华侨的工作和生活。当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时,有大批军警在中国城外巡逻,出入中国城的人员都要检查身份证明。如果冲突再延长一段时间,有些华人就可能被送往喜马偕尔邦大吉岭的集中营,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华人朋友还有一个深刻体会,那就是中国的强大是海外华人华侨的坚强后盾。以前由于中国贫穷落后,在印度的华人也被人看不起,甚至有些华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印度华人华侨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他们以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走在街上也感到扬眉吐气。

  (二)印度华侨华人渴望中印友好,对祖(籍)国怀有深厚感情。年愈七旬的加尔各答华侨商会会长刘国赵表示,他是一个生意人,对政治不太关心,但是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两国团结起来,必然会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每当来自祖(籍)国的亲人们出现在印度华侨华人面前,当地华人华侨便纷纷摆酒设宴,款待远方来的亲人。华人华侨们说,要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和亲人们拉拉家常,了解祖(籍)国发生的变化,向亲人们倾诉久居海外的酸楚经历,表达渴望祖(籍)国更加强大的迫切心情。

  一位1956年孩童时代来到加尔各答的华侨谢应兴说:“我做梦都在想着家乡,梦着祖国。每当祖国传来好消息的时候,我的心情激动得难以用语言形容。”另一位仍然保持中国籍的华侨说:“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我们渴望平静安祥的日子。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搞好与当地人的关系,争取让他们多了解中国。”中国驻印度使馆文化参赞杨林海表示,文化交流能够很好地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真诚地希望中印两国能够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他同时也希望当地的华人华侨能充当实现这一神圣使命的友好桥梁。

  本栏目责任编辑 姜知然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