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埃及的华侨华人经济
2006年No.2 海外纵横 作者:欧亚非

  埃及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中埃两国一直以来就有着传统的友谊。但是,埃及华侨华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这种状况与中埃两国的政治、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一、埃及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现状

  埃及是非洲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承认我国并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1956年5月中埃建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双方贸易逐年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中埃两国贸易额由1998年的6.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10.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2.6%。但是,中埃建交48年以来,两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发展比较缓慢,发展的速度远远不及中国与南非、中东地区其它国家。目前,在埃华侨华人总人数约5000人,总体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这是埃及侨情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华人移民埃及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前。彼时,有一部分西北军阀马步芳部属及后代移至阿拉伯国家谋求发展,至今埃及还有马家后裔;二十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从国内或国外移民埃及做生意的华人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华人参与中国援助埃及工程项目建设而留居埃及;2000年以后,来自浙江、福建、东北一批新移民通过投资或者旅游渠道进入埃及,从事商贸活动。

  埃及华侨华人规模虽然偏小,受到诸多因素的局限,但这并非意味着埃及华侨华人经济发展走进死胡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与埃及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华侨华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投资领域逐渐扩大,呈多元化发展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后,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从90年代开始,随着一批新移民来到埃及谋求发展,埃及华侨华人从事的行业亦由早期的餐饮业逐渐扩大到石料加工、旅游、通讯、制衣、制鞋等行业,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局面。

  在埃及,餐饮业是华侨华人经济的传统产业。 “北京餐厅”、“唐城”、“龙鑫庄”在当地比较有名,特别是粤菜馆颇受欢迎。经营餐馆的华人主要来自香港、广东、台湾、浙江、天津等地区。如埃及“北京餐厅”的老板哈尼,中文名字叫阎瑞祥,是一位从小生长在埃及的华侨。如今,“北京餐厅”在开罗、亚历山大、卢克索共有十几家连锁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是华侨华人开拓的新行业。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的沈大勇,早年在中资机构华润公司工作。沈先生来埃及10年,当过翻译,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并凭借着自身优势,创办了星光旅行社,主要经营中埃两国商务考察、旅游等业务,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还积极从事中埃两国科技文化交流的活动。

  石料加工业是华侨华人在埃及的最大行业。埃及拥有资源丰富的大理石、花岗石、玄武石,过去“埋在深山无人知”。初来埃及的华人抓住这一机遇,励精图治,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异国创业之路。1995年,来自福建的杨少航先生移民埃及,最先从事石料发掘、开采和加工。杨先生在埃及苏伊士经济开发区建立15万平方米的工厂,还在北京、上海、济南、深圳和云浮等地设立加工厂和销售点。他的公司年产大理石800万立方米,产品80%销往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华人在埃及从事石料开采加工的公司约有60家,从业人员约500人。2003年,埃及出口我国的大理石等加工石材价值达3650万美元。

  (二)经营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城镇、港口

  目前,埃及华侨华人经济活动地主要集中于开罗、亚历山大港和塞德港,这三大城市是埃及经济繁荣、人口集中的商品集散地区,加之对外来投资者给予优惠政策,成为华侨华人投资首选之地。以亚历山大自由港工业区为例,工业用电每度0.18埃镑,土地租金每月仅3.5美元/平方米,工业用水十分便宜。中国兄弟鞋业(埃及)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开罗第一工业区,由浙江台州人李传法先生经营,总投资300万美元,现有工人320人,其中中国人20人,埃及人300人。李先生是2002年由捷克转入埃及创办兄弟鞋业的,第二年便开始赢利,经营形势较好,年产鞋300万双,产品全部在当地销售,由于产品价廉物美,深受埃及百姓喜爱。

  (三)民营企业日趋活跃,逐步发展成为投资主体

  在埃及从事大理石加工、餐饮、电信、旅游、制衣、制鞋等华人企业,均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受高利益驱动,捕捉商机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投资决策自主权大,因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走出去”的成功率较高。考察埃及华侨华人经济中成功的民营企业,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源开发型。这类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埃及本地丰富的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杨少航先生开发埃及的大理石资源,替代意大利同类进口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迅速发展成为一项新兴行业。第二类是市场开拓型。主要针对埃及加工业尚欠发达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抢抓机遇,开拓市场。如李传法先生的兄弟鞋业公司,以中国浙江台州鞋业公司的人才、技术为依托,在埃及设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成功打开埃及当地市场。第三类是政策利用型。利用埃及纺织品出口配额不受美英等发达国家限制的政策优势,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如尼罗纺织公司就是利用这一优势,产品全部出口欧美。

  (四)出口产品档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埃及市场

  受欧洲传统势力影响,过去埃及普遍将中国产品定位在低层次、低价位、低档次上。2003年9月,深圳在开罗举办“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展”,宣传当今中国的高新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现状,在埃及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举改变了中国商品的形象。广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1999年进入中东、北非投资,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经营埃及的成功典范。2004年5月在国际电信联盟非洲展览会上,中兴通讯、华为公司与埃及电信公司签署2000多万美元CDMA2000WLL网络建设项目,并与埃及电信(TE)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华为公司2000年以后,年均增长率100%。

  二、埃及华侨华人经济发展规模受限原因分析

  1.埃及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高,对华人吸引力不大

  埃及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时期和萨达特的“开放经济”时期。80年代穆巴拉克执政后,在经济政策上作了若干调整,既肯定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又重视私营经济的辅助作用。一方面鼓励私人资本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仍控制着主要工业部门。经过40多年的发展,埃及经济基本上稳步发展。但是,受中东地区战事不断的影响,经济发展仍然缓慢,人均收入不高,贫富差距较大,失业率居高不下,大约有20%-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移民政策苛刻,入户困难,挫伤华人的积极性

  埃及移民法禁止外国男子入籍,外国女子嫁给埃及男子后才可以获取埃及国籍。这意味着外国男子永远不能获得埃及公民身份。如闫氏家族在埃及居住几十年,与埃及人通婚,已经完全融入埃及社会,但因为受埃及移民法限制,其本人和儿子至今仍持中国护照。移民政策对真正在埃及投资办企业的华侨华人影响较大,许多华侨华人没有在埃及作长期发展的计划,打算过几年后移民欧洲。

  3.习俗信仰迥异,造成诸多隔阂

  在埃及,9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加之历史背景不同,埃及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埃及对经营活动审批程序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办一个执照有时要等待半年甚至一年时间,严重贻误商机。银河实业(埃及)织造股份公司田磊董事长体会颇深。他说,公司工人一天要祈祷5次,经与工会协商,才勉强减少至3次,这不可避免给企业生产带来影响。尼罗纺织集团李静林先生说,中国企业走向埃及,要先融入当地社会,再寻求发展,这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李先生本人经常与埃及工人一起参加祈祷宗教仪式,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受到当地人尊敬,埃及工人都叫他“爸爸”。

  4.经济政策保守,制约华人企业的发展空间

  埃及对外资的政策差别很大,优惠政策固然让人欢喜,但限制措施却叫人失望。首先,根据埃及劳工法规定,所有埃及工人均要买保险,不能随便解聘埃及工人,解聘埃及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尤其特殊的是,许多地区对埃及与外国的员工比例作了严格限制,如在亚历山大自由区,聘用一名外国工人,必须同时聘用9名埃及人;在开罗工业区聘用一名外国工人,必须同时聘用4名埃及人。此外,埃及劳工法还规定,埃及雇员工资总额不得少于公司工资总额的80%,埃及管理人员不得少于该类雇员总数的75%。这些规定,对出资方的掣肘很大,不利于人才的竞争和企业的发展。其次,埃及银行法规定,外国人在埃及不能申请贷款,只有当地人才可以。这无异于切断了外国人在埃及的融资渠道,限制了埃及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壮大。再次,埃及法律规定,只有埃及本地人拥有进出口权,外国人没有贸易进出口权,这就意味着华侨华人从中国进口商品必须经过埃及人作中间代理,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中埃双边经贸合作领域广阔,我们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埃及,促进埃及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在埃及这片热土上续写华人华侨经济发展的奇迹。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本栏目责任编辑 姜知然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