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管见
2010年NO.2 海外纵横 作者:曾纯青

  2009年5月10日至9月13日,笔者赴美国中部城市芝加哥参加为期4个半月的进修学习,期间拜访了一些不同层面的侨社和华侨华人代表,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海外侨务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一、华侨华人数量迅猛增长,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中国人大批移居美国始于1848年,众多广东沿海一带的农民(以五邑地区为主)卖身赴美当苦力,到美国西部开发金矿和修筑太平洋铁路,成为早期的移民。此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中国人不断移居美国。近二、三十年以家庭团聚、财产继承、留学等为由赴美的大陆和港澳台的移民、留学生以及来自越老柬三国的华人再移民丰富了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组成,使美国华社由过去以广东省籍(主要为五邑籍)老华侨为主体的较为“单一”的华社,发展成各类群体组成的“多元”华社。

  美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根据美国政府人口普查显示,1970年美国华侨华人总数为43万人,1980年有80万人,1990年为180万人,至2000年,全美华侨华人总数已达288万人,几乎每10年翻一番。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美国东西两岸,以大城市居多。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是加州,有112万人,约占美国华侨华人总数的40%;其次为纽约州,有50万人。我本次学习的城市——芝加哥市在中北部伊利诺州,该州有华侨华人约10万,在美国各州华侨华人的数量中位列第五。芝加哥市约有华侨华人5万,是该市数量最多的亚裔人口,约占该市总人口的1.5%,其华侨华人社会相比于东西两岸,有其自身的特点。

  随着美国华侨华人数量不断增加,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华侨华人从事的事业早已跳出洗衣、餐馆、杂货、制衣等传统行业,广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华侨华人的人数多了,分布广了,领域宽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海外侨务工作要以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方式,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侨务对象,灵活做好工作,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二、走进唐人街,走出唐人街

  尽管很多事业有成的华侨华人都纷纷远离唐人街,去选择别的“净土”居住,但唐人街依然是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侨社活动的理想场地,是许多老侨胞终身居住的天堂,也是新移民初来甫到最理所当然的栖身之处。脏和乱几乎是所有唐人街的共同特点,芝加哥的唐人街也不例外。在我走访的华侨华人中,有人提起唐人街就流露出不屑的表情,表示永远不愿意在唐人街居住;也有人向我讲述他们如何经过奋斗,终于有所成就,离开唐人街的经历。客观地说,唐人街是许多生活水平较低的华侨华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很多华侨华人长年累月就在这片社区生息、繁衍,交往的都是同胞,不用说英语就可以畅通无阻(唐人街的各种方言,以五邑乡音为多,所以粤籍人士较易融入唐人街的华人社会),以至于有的人在美国生活了一辈子,也说不上一句象样的英语。笔者的一位朋友徐先生,来美多年,由于不懂英语,只能在唐人街工作和生活,开车出远门,要靠朋友在地图上标好路线,否则连路都无法问。

  但也有不少人把唐人街作为他们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基地,他们爱的就是这里的中国氛围和中国情结,能吃到合口味的中餐,买到习惯用的生活用品,喜欢这里有亲切的面孔和熟悉的乡音。年轻的新移民、中国大西南旅美华人协会会长胡晓军就是这其中的代表。1993年来美后,他一直在唐人街打拼,从打工仔到餐馆老板,“老四川”、“老北京”、“老上海”餐馆开了一家接一家,还准备开“老台北”和“老香港”,倾力推广和宣传中国餐饮文化,已成为芝加哥唐人街餐饮业的龙头。2002年,胡晓军荣获芝加哥“亚太裔优秀领袖奖”,且是所有获奖人士中最年轻的一位。芝加哥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前会长邱超濂先生,本身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老医生,虽然已退休多年,仍坚持每天在唐人街义务为低收入的华侨华人看病,倾尽心血为自己的同胞服务。

  唐人街的脏乱让人却步,但它的诱人美食和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又吸引了许多当地人驻足。侨务部门应更多地教育唐人街的侨胞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当地法律,积极投身社会各行业,自爱自立自强,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引导华侨华人社团团结协作,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唐人街。要使唐人街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地方,成为华侨华人活动和交流的好去处,成为集中反映华社声音、反映华侨华人诉求的有效平台。

  当然,唐人街只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一个缩影而远不是全部,侨务工作还要走出唐人街,更多地关注唐人街以外的众多华侨华人。不少新移民以及华侨华人的新生代都生活和活跃在唐人街以外。这些华侨华人总的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也较能融入和接近当地主流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和活动能力都不可低估,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做好这部分华侨华人的工作,对侨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做到与不同层面的华侨华人实现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才能达到更好为侨服务和凝聚侨心的目的。

  三、新侨老侨,青黄相接

  从地域上讲,老侨以广东籍居多,而新侨的祖籍则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从出国前的背景看,老侨以农村居民和体力劳动者居多,而新侨则多为城市居民和学生。以往老侨和新侨的交流不多,但近年随着新侨的逐渐增多和成长,这种现象有所改善。

  (一)侨团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芝加哥有华侨华人社团150多个,以宗亲性社团居多,约占1/3,如北京协会、广州协会和梅氏总公所等;亦有相当部分是工商界和服务界的,如华商会和华人互助会等;近年一些专业社团和校友会等也相当活跃,如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和复旦大学校友会等。上世纪90年代中,我们接触的不少侨团都有一个隐忧,就是社团中缺乏年轻力量,后继乏人。这是由于热心于侨社活动的老一辈侨胞年纪渐大,逐渐退出社团活动的舞台,而他们的后辈又多对社团活动不感兴趣,致使海外侨团特别是宗亲性的社团青黄不接。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移民的逐步增加,这种情况有很大改善。据笔者的观察,实力较强的传统老社团如安良工商会等,因在美国华人社会的根基较深,财富积累较厚,在美国华人社会仍有较高的地位,这是许多新移民社团无法比拟的。有的老侨团由于观念陈旧,活动面窄,缺乏凝聚力,人数渐少,名存实亡,应属自然淘汰,不必过于忧虑。而不少老侨团逐渐引入了新生力量,吸收了不少新移民成为侨团的领导人,正重新焕发活力和影响。此外,大量新华侨华人社团纷纷成立,蓬勃发展,数量和实力都在上升,已逐渐成为侨社的主流。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社团和校友会等,成员年轻而活跃,知识水平高,无论在华侨华人社会还是在当地主流社会,影响力都日渐增强。综合性的华人团体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大芝加哥地区华人各界联合会,就是汇总芝加哥地区华侨华人社团的团体,该会新移民已逐渐接班,能整合侨社各界力量,促进各社团之间的交流,近年在我驻芝加哥总领馆开展的各项侨社活动中都发挥了龙头作用。一些服务性社团亦发展得比较好,如芝加哥华人互助会和华人咨询服务处等,致力于为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服务,不少服务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在为同胞服务、自身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呈现勃勃生机。如美国21世纪学会,就是一个由新移民组成的团体,主要从事中美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同时代理国内有关部门的在美培训项目,与国内有关部门以及美国政府有关部门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该会的影响下,芝加哥市政府市长办公室增设了一位华人职员,专门负责接待到该市政府参观的来自中国的访问和交流学习团体,为中美两国政府和人员的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都是新华侨华人社团中渐露头角的佼佼者,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

  笔者认为,侨务部门开展社团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因势利导,引导新、老侨社团的交流和融合,共同建设团结和谐的侨社;二是帮助传统的老侨团物色有活力、有实力的年轻侨领,引进新生力量和新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实现侨团的持续发展;三是扶助新生的侨社团健康发展会务,不断壮大力量,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侨情新变化。海外华侨华人新一代正迅速成长,他们有朝气、学历高、语言通,懂得用知识和法律维护自身尊严,保护同胞利益;善于与主流社会的族群交流,与主流社会融洽相处;勇于表述不同意见,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正日渐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主流,引导着海外侨情的变化。

  相比于老华侨华人而言,新移民的经济和事业基础较薄弱,虽有不少成功人士,但大多数人尚处工薪阶层,仍忙于为自身的生存、创业和发展而打拼。他们希望为祖(籍)国的发展作贡献,同时更希望日益强大的中国能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有所帮助。在我这次接触的新移民中,不少人在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感到自豪的同时,亦流露出希望国内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关注海外侨胞的生存发展,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方便的强烈愿望。

  老一辈华侨华人为我国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在我们的国家逐渐发展和富强起来的今天,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回馈海外侨胞,为侨胞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援助。只有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的基础扎实了,事业发展稳定了,才能谈得上更好地为祖(籍)国的发展需要服务。为此,侨务部门应更多地深入到各地了解海外侨情的变化,掌握华侨华人的生存状态和特点,为他们的事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在更广的领域为侨胞提供服务,促进华侨华人在住在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从而促进侨力资源和侨务资源的涵养,达到夯实海外侨务工作基础的目的。

  四、参政议政,融入主流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以及对异族社会的不适应,常常使海外华侨华人抱有客居和侨寓的心态,他们的主体意识仍是中国意识,对当地政治漠不关心。尽管越来越多的华人积极走向政坛,参与政事,但在芝加哥的华人社区,各种选举的投票率仍相对较低。我在芝加哥时曾拜访一对阮姓夫妇,两人都是芝加哥大学的资深研究员和教师,在学术上颇有造诣,但来美几十年,从来没有参加过投票。在他们眼里,选举、投票、政治,都是美国人的事情,与他们无关。他们每天只看中国的新闻,更关心中国的局势,关注国内的发展。在美国,抱有这种心态的华人为数不少。但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了他们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影响了华社声音的传递。在美国华侨华人史上,由于朝中无人而受到歧视或不平等待遇的例子很多,这些痛苦和教训使众多旅美华人逐渐意识到,不参政已影响到华人的生计,必须在政坛上发出华人的声音。

  随着华人社区的不断壮大,不同党派的政客都对华人的票源日益重视。华人在美国虽然只是少数族裔,但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选区,华人的选票可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华人已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不少政客主动到唐人街和华人社区拉票,如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专门开设总统竞选中文网站。2005年纽约市长大选期间,现任纽约市长彭博曾6次到访唐人街。彭博最终赢得了该次选举,而纽约华人投票率也创下新高。芝加哥市长戴利,每年春节都会到唐人街与华侨华人同乐,一定程度上亦是出于争取华人支持的政治目的。

  近年来,华人参政意识的增强,参政人数的增多让人欣喜,但距华人在政坛的真正崛起,真正为主流社会所普遍接受,仍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华社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应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接受旅居地不同族群的文化,这样不但有利于自身融入主流社会,亦有利于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的更好传播和交流,扩大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声音。作为侨务部门,我们今后应采取措施,创新工作理念,在这些方面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一是要引导华侨华人转变观念,化“落叶归根”为“落地生根”,积极扎根当地,树立主人翁精神;二是引导华侨华人尊重主流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主流社会;三是促进侨社团加强活动,汇聚华人意愿,扩大华社声音;四是支持和鼓励华人走上政坛,参与政事,为所在国的发展作贡献,并为中外友好交往出力。

  五、抓住机遇,引智引才

  华人在美国科技、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比起在政坛上要大得多。在美国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华人工作人员都有相当高的比例。美国13所世界著名大学中的系主任、IBM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及阿波罗登月工程等,华人科技人才都占到1/3多;在美国最权威的电脑研究中心,19名部主任中华人就占12名。在美国科技圣地硅谷,华人是那里最耀眼的族裔之一,在这里每年涌现的五千家初创企业中,约1/4是由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创办;这些企业创造的财富中,40%有华人参与;进入硅谷前150家的公司中,大约有10%的公司是华人创办或作为主力创办的。据保守估计,美国有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数十万人,其学术专业遍布各个学科领域。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各行业的冲击相当大,经济持续萎靡。不少大公司大企业倒闭,失业率持续上升,许多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正寻求回国发展的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为优秀人才的回归创造条件。海外智力人才的引进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侨务部门应进一步了解海外华人智力人才的状况,并密切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掌握各行业对智力人才的需求方向,积极为海外智力人才的引进穿针引线,做好服务。此外,要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做必要的宣传,宣传国内人才政策,引导海外侨界智力人才以不同方式回国服务或为国服务。国内人才需求部门亦应敞开胸襟,为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和舞台。-

  (作者系广州市侨办秘书处处长)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