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中国新移民在中东欧现状
2010年NO.6 海外纵横 作者:杨 烨

  一、中东欧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中国大陆新移民

  中东欧华侨华人的兴起,主要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高潮。其一,中东欧国家的华人移民源于在中苏之间边境贸易的发达,一些从大陆地区去俄罗斯做边贸生意的中国新移民后来又继续东行,在中东欧国家停留下来。其二,中东欧华人移民还源于苏联解体和柏林墙倒塌后,有一批中国新移民进入前苏联东欧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当时,除了俄罗斯,中国移民也出现在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前南斯拉夫等,他们主要为一些小规模的投资者和餐馆老板等。

  因此,目前在中东欧的华侨华人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前去中东欧国家,或途经俄罗斯再辗转来到中东欧的一批新移民。在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中,有大量中国新移民进入欧洲。进入欧洲国家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不断迁移流动,其分布也不断变化。先是从西欧向北欧和南欧扩展,后来又继续扩散到中东欧地区。

  二、中国新移民在中东欧的生存现状:匈牙利和波兰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约20来万人走出国门,到俄罗斯和中东欧各国开拓中国商品市场。其中,匈牙利和波兰这两个国家曾经一度是中国大陆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从1990年左右,中匈两国签署互免签证协议,匈牙利就开始成为当时欧洲对中国人唯一免签的国家。当时,来自北京、东北、温州、福建、河南等全国各地的淘金者们便开始蜂拥而至。据了解,在匈牙利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一般稳定在大约2万人。

  在匈牙利的中国新移民的总人数,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曾发生过剧烈的变化。1990年中匈互免签证协议签订后的最初两年中,进入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急剧增加,最高峰时曾达到过5万人。然而,从1992年开始,匈牙利取消了免签证优惠,并开始驱逐非法居留的中国人。特别是1995年以后,随着生意状况恶化,大批中国人逐渐离开匈牙利,一部分人转道进入西欧寻求新的生存地,另一部分则返回了中国。

  在匈牙利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的身份比较单一,留在匈牙利的中国人可以称得上是全民皆商,其中80%以上的人都从事商业。目前,“四虎市场”、“欧洲广场”、“中国商城”、“亚洲中心”等地,都是从事贸易批发生意的中国商人聚集的地方。另外,中国人还在匈牙利全境开设了不少零售店,以福建人为主,据称现在2000人口以上的匈牙利村庄一定会有中国人的零售店。

  与其它欧洲国家不同的是,中餐馆业并不是匈牙利华人的支柱产业,留下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中大部分是在公司就职或是做贸易的。在布达佩斯的23个区内,一共就只有50家左右的中餐馆和几百家小规模的快餐店。这批中国新移民除很少一部分人在匈牙利的大集团公司就职外,基本上没有人在匈牙利人的公司从事低薪的体力劳动。

  对于匈牙利从事贸易的中国人来说,1995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人生意兴隆,做得好的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1990年代初就来到匈牙利的中国人发现,匈牙利是一个最次的货都能卖得出去的地方。因为那个时期的匈牙利正处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阶段,特别是轻工产品市场更是一片空白。而到了1995年,“日进斗金”的红火状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意都开始走下坡路。据当地业内人士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匈牙利当局有意打压,执法部门多次以“灰色清关”、“非法走私”等为名,查抄中国商人的货物;另外,周边国家如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波兰等国,也逐渐建立起各自的中国商品批发市场,这些国家的中间商不再需要到匈牙利进货,这也是导致匈牙利中国商品市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5年以后,在匈牙利的中国商人也逐渐分化。一部分人仍旧采取过去的经营模式,继续依靠中国商品的低价来竞争生存;而另一部分相对更有实力的新移民改变了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以质量和品牌优势去赢得更大的发展。他们在当地市场上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三、波匈捷移民政策的收紧:中国新移民流向改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在转型中的中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开始和欧盟进行入盟谈判,为加入欧盟和日后进入申根会员国做准备。这些中东欧国家对其转型初期实行的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先后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调整。

  首先,自从1989年以来,欧盟一直在立法和体制框架上对于波兰的移民体制建设起着指导者的作用,尤其是在安全和人权建设方面。而波兰自身的移民政策是基于内部安全第一,第二是基于种族,以及从东部各国,尤其是乌克兰便利的人口流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波兰移民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45到1989年期间,实行孤立主义原则,严格的护照和出境签证政策,并限制外部移民进入波兰国门,阻断任何移民潮流。(2)1989年到2004年期间,波兰开始实行严格的移民政策,移民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为加入欧盟做准备。无论是在立法还是体制的部分,这体现在在移民政策方面讨论的重点不是关于移民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而是保护边界,人权和难民保护以及波兰人的遣返。(3)2004年5月的欧盟东扩以后,尽管波兰的移民政策还是被动的,但是一些具体的政策和体制已经建立得非常迅速了。比如,在出入境管理、劳工输出和输入方面。法律和体制建立的重点,已经转向规范和 管理波兰人迁徙他国和外国人移民波兰两方面,这一转变源于波兰准备加入申根协议。波兰政府开始关注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在匈牙利,情况也是十分类似。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匈牙利的收缩移民政策为标志,许多新移民在匈牙利没能找到谋生的机会,甚至还有一些人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最后不得不心碎地离开。有媒体报道: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多瑙河华人移民泪流满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大约只有1万中国新移民继续留在匈牙利,这个数字只有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三分之一。因为人数在迅速减少,所以,在匈牙利的华人社区虽已逐步形成,但规模有限,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初,捷克以及其他中东欧国家开始成为世界移民系统的一部分。当时,捷克的开放移民政策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移民的目光,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大陆移民。然而,自1995年开始,为了准备加入欧盟及申根地区,捷克逐渐将移民政策调整成与欧盟目标一致。因而,捷克政府开始推行所谓的限制移民政策。随着开放移民政策所发生的重大变迁,自1990年以来曾经一度成为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移民接收国的捷克,对外部移民的拉力开始逐渐減弱。

  波匈捷三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移民政策的收紧,对移民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使外来移民的生存环境逐步恶化,导致已经在这一地区生活工作多年的中国新移民又纷纷从中东欧地区转入南欧和西欧谋求新的生存空间。

  四、华文媒体:中东欧华人社会形成的重要文化元素

  在中东欧地区,华文媒体的迅速发展最为典型的是匈牙利。目前,在匈牙利,华人数量不到2万,而最多时竟有10家华文报纸、2家华文杂志在此出版。其中,有华人社团出资办报的,也有华人企业资助办报的,但大多数报业均属业主自主办报。由于华人相对集中,对报刊的发行、广告的征收、社会动态的掌握乃至信息的收集、反馈等都比较便利,也使得华文报纸在这一地区发展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莫斯科的一个蚂蚁市场(在此经营的华商多达1万余众)、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欧罗巴市场(从业华人有5000余)、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从业华人有4000余)等,都是当地华文报刊的主要市场。

  在中东欧国家华文报业的初兴阶段,由于个别报刊业主编报出发点未与当地华人社会很好地接轨,再加上华文报业大多数从业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中国国内早期的传统报刊模式影响,所以,个别版面内容与所在国的社情有明显的不符。而且,从编排形式、广告制作等诸多方面,总体可反映出当时华文媒体的业务水平层次不高,自生自灭和适者生存便成了中东欧地区华文传媒的主要生态形式。例如,在匈牙利有2家华文杂志已关闭掉1家,10家报社目前也只剩下7家了。这种状况的发生,确实与市场狭小、同行竞争激烈,以及华侨华人人数因匈牙利政府的收缩移民政策而不断减少等因素相关,被淘汰出局的主要原因还是与体制结构、办报思想、制作质量和经营水平有关。

  应该说华人在中东欧地区办华文报刊已有10多年历史,其中经历了能被华人社会各阶层逐步接受的过程。例如,匈牙利的几家目前在运作的报刊,其编排水平、版面内容到广告制作,与数年前相比,其质量已有大幅度提高。至少,可以说已基本适应当地华人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虽然,就严格意义上而言,各报社自身的软硬件仍有待于完善和提高。但是,问题在于市场太狭小了,由此出现的互相倾轧等不正当竞争也时有所闻,这就使得中东欧地区大部分的华文传媒都只能处于维持状态,这是该地区华文传媒面临的最大困扰。

  针对中东欧地区华文市场狭小,华文传媒生态环境较为严峻的现实,近两年来,该地区的华文传媒在开拓资源、节制成本、扩大影响、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新导报》在继北京电视台在该报设记者站后(即电视台不派人,记者由该报记者兼职),凤凰卫视欧洲台也与该报洽谈,欲以同样的形式与该报合作。又如,匈牙利《欧亚新闻报》与上海《新民晚报》合作,每期由《新民晚报》提供该报4个制作好的版面。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匈牙利《世界华人名人录》这本“礼赞龙的传人,礼赞中华民族”的华文杂志,近年来采取“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方式,以自己“世界”的优势在全球许多地方建立了多个采编机构。-

  (作者系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