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华人茶会的故事
——兼论现代华人侨团发展之路
2012年NO.3 海外纵横 作者:华人茶会的故事

  夏威夷檀香山市卡拉卡乌阿居民小区居住着不少华人,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等与当地有异,陌生、寂寞、孤独之感总是挥之不去。2005年6月,几位从大陆移民来的退休工程师、医师和教授几经周折,成立了新侨团—华人茶会。6年过去了,这个当初只有几个人参加的小侨团,如今已发展成下设文化艺术学校、俱乐部、合唱团、咨询与翻译中心和文史哲与健康论坛、文学艺术协会、网站等7个部门,共18个专业活动的综合性华人侨团。每月平均有一千多人次参加活动,他们是分别来自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及本地出生的华人。《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檀报》、《华夏电视台》和本地主流英文报纸为这些活动做过200多次的热情报道,3次获得政府的嘉奖状,成为侨界和众多华人公认的“华人大家庭”,“一个原本底子最薄,条件最差,起步最晚,而今特别有活力的,为华人开展服务活动最多的华人组织”。为了更好地、全方位地为华人服务,2011年又获得美国联邦政府批准,正式注册为中华文化与教育中心,成为可以接受社会赞助和捐赠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前不久华人茶会的40多位委员和部门负责人兴致勃勃地回顾6年多发生的许多故事,总结了4句话:服务是生命,文化是灵魂,活动生活力,海纳容百川。

  1.服务是生命。这是侨团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侨团为华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存在价值。周先生原本是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师,来到美景如画的夏威夷后,摄影成了他的新“专业”。许多精美自然风光和植物花卉被一一收进了他的镜头,只可惜没展示的机会。华人茶会成立的第一个活动便是为他举办了一个摄影展。规模不大,却引起了人们对摄影的兴趣,于是摄影组应运而生,如今已拥有30多个成员,举办和参加了十多次州内和国际影展,作品上万,多次影展获奖,备受瞩目。从越南移民来的欧裕成,发现朋友和邻居以及退休者生活单调孤独,于是发动联合了多位华人办起了“谈天论地组”,每周一下午,来自四面八方的华人们围席而聚,几乎无所不聊,个人的开心事让大家分享,烦恼事大家帮着分担,自由舒畅开心,这一聊就聊了6年多。吴兆月来美国前是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先生对她很关心照顾,儿女媳婿对她很孝顺,可她就是成天牢骚满腹不开心。茶会动员她参加了“谈天论地”和讲座活动后,几位阳光心态乐观开朗的“谈友”的人生体会触动了她。2009年一场大病她被送进医院抢救。一年多过去了,康复后的她整个变了,牢骚没了,却常常津津有味地忆叙童年时父母对她的爱,她的家庭、老公、儿女媳婿对她的关爱,真挚而深情。问她:“吴老师,如今你的心态怎么忽地阴转晴了?”她笑笑说:“没有华人茶会我可能早走了。你们的阳光照亮了我,大病一场震动了我,亲人关爱感动了我,让我大彻大悟了。”这些年来在不少将父母接来夏威夷的中年华人中流传着一句话:“申请移民时找移民局,批准移民来到美国后找华人茶会,了解新移民知识,参加各种活动,安心、开心有办法。”

  2.文化是灵魂。文化静悄悄,涓涓汩汩流淌在每个华人的血液中,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然而,无论何时何地,远离万里,天涯海角处,忽地一首山歌,一曲民乐,一首古诗,一簇舞蹈,几笔书法水墨,一段京胡……立即从记忆中唤起你的绵绵情愫,勾起游子的乡愁和期盼,心潮起伏,甚至“今夜无人能眠。”这就是海外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们精神世界里时常喷发的经历。被群众称作文化及时雨的“文史哲与健康讲座”,已举办了58期,是华人茶会覆盖面最广,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阵地。祖籍甘肃的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十三部元曲著作、世界著名汉学家、新加坡国家佛学顾问、胡适的也是台湾的第一位文学博士罗绵堂教授。6年来,他为华人茶会作的一次又一次历史文学艺术讲座如《禅宗解析》、《体会论语》、《胡适与中国婚姻文化》等,意境高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次次座无虚席。罗教授讲后还要向茶会捐款,于是听讲者也跟着解囊。沈彦医生来自台湾,祖籍无锡。五六十年代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保健医师,医学精湛,德高望重。华人茶会会员们对这位医学健康顾问的讲课评价是:“听沈大夫的讲座,是一次医学文学与艺术的文化佳肴,很享受。”几年前沈医生的太太患病需要悉心照顾,他转而坐阵家中,将精力放在网络上,发E-mail,宣传介绍中国音乐、文学、诗词、艺术、建筑文化,受众的面比以前更广阔了。来自台湾的孙威先生在一次茶会周年庆大会上有一段发言:“1948年全家随父由大陆到了台湾,读书工作多年,但当地人总说我们是大陆人。来美留学、工作、入籍,但人家打心里并不真正承认我们是美国人。开放改革后回到大陆旅游,投资置业,可又说我是台湾人。一种莫名的漂泊感总是挥之不去。自从加入了华人茶会,乒乓桌前拍子一挥就知是同胞兄弟;水墨一泼填了鸿沟;太极一幌准是老乡;京胡一响心驰神扬;祭祖旅游回来倍思乡,祖国一日千里神话般发展,让你泪水纵横喜泪汪汪。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一扫漂泊之感,有了‘回家’的感觉。”2008年庆祝国庆与华人茶会4周年联欢会上,来自广州的郭晓莲女士,捧着一个沉甸甸的箱子,走上讲台,缓缓地打开,揭去朱红锦缎,端出一个高宽约一尺,乌黑闪亮如心状的石头,上面刻着“华人茶会”四个篆体字,端放在一个贴着红色丝绒的底座上。她向台下的几百位观众说:“我是一个中国研究生的妈妈,在报纸电视上看到又亲眼目睹了华人茶会。被几十多位茶会干部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深深地打动。于是回国找到远在甘肃兰州的弟弟,他是一位黄河石收藏与雕刻家,请他专门找了这块在中华母亲河里滋润了千百年的黄河石,刻上‘华人茶会’这四个字,锦缎和底座是我老伴同孙子用了好几天时间做的,抱来夏威夷献给华人茶会,集聚人气,身在海外,永远是黄河子孙。”她的讲话获得全场阵阵掌声,也成为侨界流传的佳话。

  3.活动才有活力。华人茶会受到华人喜欢的重要原因是:18个东西方文化兼容,多层次、多形式,知识性、趣味性,是内容丰富的活动组织。而且针对不同个体的需要,可以“挂牌点菜”,任群众各取所需。

  每周五上午不到九时,1583KAL-AKUA大厅里,华人便络绎来此等候咨询翻译中心的义工们的到来。办医疗保险的、申请社会福利的、咨询移民和入籍手续的、英文信函翻译的、遇到了心烦事寻求解惑帮助的等,“急切而来,释然欣慰而去”,是群众对这个中心的最深情最形象的概括和感激。太极拳剑班,一个活力洋溢的群体。每日清晨和周四上午,在1541KALAKUA大楼花园里,朝阳绿荫相映,古乐悠扬,一群华人翩翩起舞,风雨无阻。从上海移民来夏多年的吴立成教授办的太极班,义教6年,许多老人、病后康复和体弱多病者是此项活动的最大受益者。每年一度的“金婚大典”和随后的“金婚感悟”座谈会已经成为华人茶会的精品和名片。一张张平面的纸板,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线线,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珠珠,在一群心灵手巧的“工艺编织组”女士们纤纤指间经过来回曲折的穿梭后,变成了一朵朵中国结、耳环、戒指、手镯等饰物和灵巧可爱栩栩如生的小动植物,展示在她们的身上或展厅里,那种美滋滋的感受是男士们永远体验不到的。走进“书法绘画班”,一股墨香味扑面而来。这是一个温馨雅静的群体,来自世界各地和出生于美国本土的华人绘成一幅雅士舞墨图。一支毛笔,蘸上浓浓香墨,神驰情扬挥洒,顿时一幅幅形象美妙的汉字或山水鸟虫人物跃然纸上。水墨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人架起了一座座文化之桥、语言之桥、情愫之桥、血脉之桥,好些个出生美国不会华语的华人,他们如咿呀学语的孩子,从一笔一划的挥洒中唤回留在他们血液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这活生生的图画特别感人。少在中山,转住澳门,移民美国从事餐饮业有成的高妙蓉,几年前先生因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她濒临崩溃,心灰意冷。朋友劝她到华人茶会看看。满屋画友们的热情接待,文房四宝溢出的墨香勾起了她旧时兴趣。加入书法班后,活动填补空虚,慰藉心灵,伤痛渐渐抚平,令她才华再现。她组织起绘画班,作品参加了多次画展,很受好评。继而她将多年经营餐饮的经验运用到开发侨团活动上,办起了乒乓球俱乐部、快乐舞班等,大受欢迎。三年前她当选为副会长。女儿说:“我妈妈现在两个家,一个在她的居处,一个在华人茶会,如今比开饭店还忙,但快乐。”

  4.海纳百川是胸怀、气魄、责任。海纳百川的理念从一开始就写在了华人茶会的章程里,定位于宗旨之首。大家珍惜天南地北走到一起来的缘分,使华人茶会成为今日之华人“百花园”,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可爱可亲。这里每个人都有甜酸苦辣的经历,都有其可爱之处,都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同胞之情,兄弟姐妹般的关切,人间之爱。这里不分年龄性别,不论资排辈,不管来自哪里,谁热心肯干能干,能团结大伙,就将他(她)请进工作班子来做“官”,当组长、委员、会长、主席。这里全是义工,不取报酬,都是“好官”、“清官”,所以不设限额,“官”越多越来劲。6年多来,在上下左右理解、包容和谦让的气氛中,这座大花园繁花似锦,蒸蒸日上。

  海纳百川使华人茶会虚怀若谷,好学接纳,视野阔展,走出“以吃为主”的单调。提升境界,在较高的文化层次上运行,维护华人权益,交流东西方文化、传播知识,开展健康快乐服务等成为茶会活动的主旋律。围绕这一目标,茶会求贤纳士,广招人才,组建起由十多位教授、工程师、医师、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海军上校和各方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团队,为讲座授课,出谋划策,争取社会的支持。

  海纳百川对侨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会由最初的为几个人办好事,上升为负有对社会的、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过去,经济实力几乎是传统侨领权威的首要条件。而近些年来,不少新侨团之侨领,则以其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管理能力,特别是包容大度、敢于担当及亲和力而受到华人群众拥护。尽管他们可能并不富有,移民资历较浅。茶会的故事反映着当代世界侨团需要自己的理论与文化,也需要探讨侨领的素养。-

  (作者系夏威夷华人茶会会长)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