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拉美华侨华人的历史发展与生存现状
2019年NO.1 海外纵横 作者:崔守军

  中拉交往源远流长,在中拉关系史中,华侨华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促进中拉友好交往中发挥了天然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华侨华人地域分布越来越广泛,拉美也成为重要聚居区。

  一、华侨华人移民拉美的历史脉络

  早在四五百年前,华侨和华人就通过横亘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拉美。华侨华人不仅参与了拉美的建设,还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习俗,农业生产技能和中华医术。随着中拉交往不断深化,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带动着双边经贸与人文交流繁荣发展。在中拉交往中,华侨华人为中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侨华人移民拉美的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肇始于鸦片战争前,早期赴拉丁美洲的华工和华商揭开了美洲华侨华人史的序幕;第二阶段发端于鸦片战争后,远赴拉美的契约华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苦力贸易”;第三阶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契约华工暴动迭起,使“苦力贸易”难以维系,再加上国际上的谴责之声不断,“苦力贸易”结束,留在拉美的华侨华人成为自由移民;第四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华侨华人数量随着移民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起伏,到1949年中国实际上停止了规模型的对外移民;第五阶段即改革开放至今,进入“新移民”阶段。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前往拉美开辟事业,类型多为家庭团聚移民和投资商务移民。据统计,1979-2013年间,中国内地向拉美移民达75万,占总移民人数的8%。过去移民拉美的多为广东籍和福建籍华人,改革开放后来自浙江、山东、湖南等地的华人也不断增多。

  与传统华侨华人相比,新移民有其新特点:首先,拉美新移民人数众多,来源地遍及全国,居住地覆盖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其次,新移民在中拉人文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第三,新移民还未很好地融入当地,大多自成一体、自组社团、单独活动;最后,拉美新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和精英人士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新移民不同,拉美“知识型”“技术型”新移民偏少。

  二、拉美华侨华人的数量与社会融入情况

  尽管单纯从数量上看,华侨华人在拉美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从影响力上看,拉美华侨华人的社会融入程度不断提高,已日益成为活跃在拉美社会舞台上的一支少数族群力量。随着在拉华侨华人的社会融入不断加深,其从事的职业类型也更加多元化,华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

  (一)拉美华侨华人数量与国别分布

  截至2014年,在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33个国家中,不包括华裔和混血的中国人,华侨华人约有121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巴西的华侨华人位居拉美各国华侨华人人数之首,在25万人以上。委内瑞拉、巴拿马分别有20万人、17万人。此外,秘鲁、阿根廷有10万人。(参见表1)具有华人血统的拉美人则更多,据学者估计约有340万人。

  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人社团组织。华侨华人跋山涉水来到拉美,经长期发展,受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将离散的华人群体组织起来,呈现出辐射性、聚集性和散点式分布的特点。华人社团致力于加强华侨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帮助陆续到达拉美的新移民适应环境、融入当地社会。经过一代代的积累,在华人社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拉美华侨华人的社会融入程度也不断提高。按照华人社会组织的组织目标、服务对象以及组织成员的社会身份,拉美华人社团可以分为综合性社团、同业行会、同乡会和宗亲会、文体组织、政治性社团、救国组织六类。21世纪之后新成立的华人社团以商会和同乡会为主,如巴西中华总商会、巴西广东工商文化总会、巴西广州企业协会、秘鲁中资企业协会、秘鲁东莞同乡会、阿根廷华人超市工会、阿根廷温州同乡会、墨西哥西北地区华商总会、墨西哥中华企业家协会等。此外,各国华人社团数量的多少大致与其华侨华人的数量多少呈正相关关系。拉美33个国家之中,巴西华社团体数量最多,有近100个,秘鲁位列第二,有40多个华人社团,墨西哥有近40个,阿根廷有34个。拉美华人社团在所在国开展形式丰富的社团活动,凝聚华侨华人情感,传播中华文化,不仅是华侨华人之间的组织纽带,更是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窗口。

  (二)拉美华侨华人的职业分布日趋多元

  目前,拉美华侨华人从事的行业分布向多元化发展,从起初主要经营餐饮、杂货和超市等小商品行业为主,逐渐向制造业、建筑业、文化等行业进发,并从手工业者向医生、教授、工程师、政府工作人员等社会精英阶层转变。

  拉美华侨华人所从事的职业大致聚集在四个领域。首先在商业领域,包括进出口和零售批发等。拉美有一些国家因地形复杂,商品流通不畅,早期移民拉美的华侨华人把握住了机会,他们经营的小商店为拉美当地居民提供了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和服务。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贸易更加流通,各种小商品涌入拉美,华侨华人以销售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而在各地抓住了发展机遇。此类小型商业贸易的资金要求不高,也易于积累实力,逐渐扩大业务,同时也有较强的供求关系,因此,华侨华人在小商品行业如鱼得水,发展顺利。

  服务业是拉美华侨华人从事较多的另一个行业,如经营餐馆和洗衣店等。餐饮业因为创业成本较低,而且对于经营档次没有硬性要求,既可以开高档餐馆,也可以开街边小店,为不同经济条件的人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所以成为华侨华人创业的优选。此外,中餐难以被模仿,竞争性较强,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拉美广受欢迎,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在秘鲁街区,经常可以见到中餐馆,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在秘鲁的受欢迎程度。洗衣业同样也是一个启动成本较低的行业,但很容易积累财富。随着华侨华人在商业经营中不断积累,其小本生意不断做大做强。

  知识技术领域也是华侨华人涉足较多的另一个领域,包括律师、医生、教师、会计、工程师等需要脑力劳动的职业。在拉丁美洲,华人精英可谓遍布各行各业。华侨华人因为有重视教育的家庭传统,在拉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华裔多接受了高等教育,而拉美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对于其他种族的接受程度较高,所以华侨华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知识技术领域大放异彩,成为学者、政治家、医生、工程师等各个行业领域的精英。

  华侨华人也涉足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与资源相关的行业领域。华侨华人长期以来经营一些成本较低的日用品制造业,如铅笔厂、塑料厂、食品加工厂、玩具厂等,但随着华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华侨华人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逐渐涉足石化工业、塑胶行业等。

  (三)拉美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拉美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要在海外社会立足,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仅仅提高其经济实力还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只有通过政治参与,才能提高华人的社会地位,真正为当地社会所认可和接纳。此外,在华人社会地位还不足以支撑政治参与时,经济活动是拉美华人表达政治意愿的一种主要方式。在阿根廷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华人超市就曾联合起来,维持物价稳定,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华人担任政治职务是他们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社会融入程度高低的直接体现。在拉美的一些国家,有多位华人曾经在其住在国担任过高级行政职务。秘鲁前总理维克多•许会•罗哈斯、曾任苏里南总统的陈亚松、特立尼达多巴哥首任总督何才、圭亚那首任总统雷蒙德•阿瑟•钟,秘鲁总理何塞•张都是华裔。此外,还有华人通过自己的特殊身份,充当住在国和中国之间的外交使者,为住在国外交事业作出贡献。华裔莱昂纳多•甘曾出任秘鲁外长,并于2004年作为驻华代表来到中国;华裔伍绍良和陈璐也曾先后担任秘鲁驻华大使。还有华侨华人因在当地作出杰出贡献而得到住在国民众的认可,被政府授予很高的荣誉。秘鲁华人戴宗汉长期致力于农业研究,获秘鲁政府特别颁发勋章;秘鲁华人陈汉基深耕于西班牙语言文学,秘鲁政府授予他“太阳勋章”;巴西“黄豆大王”林训明也因其杰出贡献多次得到巴西政府的嘉奖。

  华侨华人在拉美的社会地位有高有低,在巴西和秘鲁,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参政人数较多,影响力也比较大。而在其他一些拉美国家,比如阿根廷,由于移民历史较短,根基尚浅,所以参政华人数量有限,还未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从长远看,拉美华侨华人的参政意识将会不断增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将继续提高。

  以华侨华人来看,传统的华侨华人在拉美地区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小生长在拉美,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具有文化渊源的遥远国度。而另一部分新移民进入拉美社会时间较短,仍保持原有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民族认同感强。不论移居时间长短,拉美华侨华人都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在各类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帮扶下,在与拉美社会持续的磨合中,其社会融入程度不断提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