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夏之秋与武汉合唱团
2020年NO.6 海外纵横 作者:崔婕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这首由桂涛声作词、夏之秋作曲的《歌八百壮士》,以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视死如归与日军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为主题,在当时极大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歌八百壮士》《最后胜利是我们的》《卖花词》等一首首从神州大地到南洋地区都被广为传唱的抗战歌曲,皆出自于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夏之秋之手。由他带领的武汉合唱团,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歌声作为武器,为挽救民族危亡贡献力量。

  夏之秋,原名夏汉兴,1912年出生于湖北孝感市孝南区闵集乡栗树湾。夏之秋的父亲在汉口三署街圣约翰教堂兼职任琴师,这使得他从小就饱受音乐熏陶。中学时代夏之秋加入了铜管乐队,毕业后到武昌华中大学攻读物理,又因音乐才华得到时任武汉上海商业银行行长周苍柏的资助,考入当时中国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上海时局不断紧张,夏之秋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武汉。他加入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将名字改为夏之秋,意为提醒自己祖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1937年11月,他在抗战音乐刊物《战歌》上看到诗人光未然发表的诗作《最后胜利是我们的》,当下决定为其谱曲,由此开启了抗战歌曲的创作之路。夏之秋在武汉曾同时参与多个歌咏团体,后又接任武汉合唱团指挥工作。《战歌》杂志如此形容武汉合唱团:“武汉合唱团为此间民众歌咏团体中技术水准最高者,过去曾参加‘中国全国歌咏协会’音乐大会、国际反侵略运动周外宾招待会,其所唱四部合唱如《满江红》《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歌曲,均极受听众之欢迎,并不时在市府电台广播救亡歌曲,亦获观众致欢迎拥戴……”

  武汉合唱团秉持“在联合青年同志运用艺术工具激发抗战情绪,并本斯旨从事国内外宣传,激发同胞爱国情绪,鼓励为国输将,并将敌人暴行及我军抗战英勇事迹公布于世,以增进友邦人士对我同情”的宗旨,广泛参与募捐公演、国际播音及招待外宾等宣传工作,在不断实践当中,团员们又兴起组织旅行团赴南洋宣传演出、募捐善款的念头。1938年7月,随着武汉陷入战事,武汉合唱团开始一路南下,先赴长沙,再到广州,后至港澳,在各地参加各类义演活动,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最终在民众募捐及国民政府资金支持下,南洋巡演得以成行。

  1938年9月,陈仁炳任总领队、夏之秋任团长兼音乐股股长带领武汉合唱团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展以戏剧、讲演、歌咏为主的巡演。该团当时拥有团员28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既有尚未毕业的学生,又有教师、公务员之类的职业人士,最年轻的女高音江心美时年仅18岁。

  首演于1938年12月24日起在大世界太平洋戏院连演八天,爱国侨领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发表演说。表演曲目有《满江红》《流亡三部曲》、《歌八百壮士》《松花江上》等,又有戏剧《人性》《逃难到星洲》等作品。其中的《逃难到星洲》改编自《放下你的鞭子》,该剧讲述的是中国北方发生战事,百姓流离失所,一位老人带着三个女儿逃难到星洲(新加坡)以卖艺为生的故事。因大女儿饥寒交迫晕倒在地,老人怒而殴打其女,旁观青年上前喝止,了解其为父女之后,痛陈今日人民之不幸乃由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造成。随着剧情的发展,舞台上凄婉动人的歌声响起“……冬季南洋暖如常,棕榈树高,豆蔻香,爹娘苦儿各一方,今后流浪到何方”,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武汉合唱团在南洋出演此剧目,每到一地就将名称改成当地地名。

  1984年秋,夏之秋与阔别多年的南洋著名书法家潘受在北京重逢,为纪念武汉合唱团的一段往事,潘受挥毫泼墨,题诗一首:“狂寇江山半壁颓,图存必胜是兵哀。鸡鸣海外天如晦,一片歌从武汉来。”同时,描绘了当初为募捐寒衣二人所做《卖花词》之事:“谱将战斗流离曲,曲曲秋声壮且悲。我亦偶然成附骥。满街儿女卖花词。”据潘受回忆,1939年“南侨筹赈会”动员南洋地区中小学生将花纸和铁丝扎成纸花,于各种抗日纪念日期间沿街叫卖为抗战筹款,时任陈嘉庚秘书的潘受由此作词《卖花词》,夏之秋听闻深受感动,大哭一场,为其谱曲。“先生买一朵花吧……这是自由之花呀!这是解放之花呀!买了花救了国家!”歌声被学生们唱遍南洋的大街小巷。

  武汉合唱团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华侨无不踊跃支持,参与人数与捐款金额屡创新高。街头巷尾的商铺处处都播放着武汉合唱团的歌曲。除了购买义演门票、义卖物品,热情的观众甚至直接将捐赠的金钱、首饰抛到台上,这其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例:马六甲的一名普通妇女林贤治,将其数年之积蓄全部捐出;马六甲八岁幼童黎上达捐出自己全部积蓄……

  在巡演过程中,“南侨筹赈会”念及武汉合唱团多名团员经济困难,资助其交通费及生活费,团长夏之秋、副团长黄椒衍、会计戴天道,不计自己的生活需要,将全部津贴费捐出以用作救济祖国难民。

  武汉合唱团由1938年12月开启巡演到1940年4月回国,共计1年零4个月时间,足迹遍布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欧洲、美洲等国家地区人士也慷慨解囊,南洋各地侨领捐输巨款。合计参与的华侨人数约为210余万人,共为国内战事筹款叻币(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文莱在英殖民地时期,由英殖民地政府所发行的货币)230万元。

  武汉合唱团回国后,留在新、马地区的团员如田鸣恩、陈蔚等,继续从事音乐、戏剧及相关教育工作,为新、马地区的音乐、戏剧发展贡献了力量。武汉合唱团和他们带去的抗战歌曲在南洋流行,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直到现在仍被传唱。武汉合唱团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祖国陷于危难之时,作为沟通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桥梁,宣传了抗战思想、为抗战进行了募捐,唤起了南洋华侨的救国热情,鼓励千万青年投入到祖国抗战事业中。从以陈嘉庚为代表的侨领到普通民众,皆满怀爱国之情,出钱出力,成为国内抗战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解放后,夏之秋先后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中原大学、武汉中南音专担任教授、系副主任、副校长等职务。1954年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终身从事音乐教育事业,为我国管乐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其研制发明的“全控调音小号”获得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多个奖项。

  2007年,夏之秋夫人陈先炳女士将包括夏之秋亲笔书写的《卖花词》手稿,潘受赠夏之秋的《狂寇江山半壁颓》书法作品,武汉合唱团在新、马地区义演留影,“全控调音小号”获奖证书等多项具有纪念价值的收藏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夏之秋与武汉合唱团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将被永远铭记和珍藏。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助理馆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