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漂洋过海凝聚抗战力量的“一碗饭”运动
2022年NO.3 海外纵横 作者:张晶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漂母饭信”讲述了汉代著名军事家韩信少时因贫穷吃不饱饭,漂洗丝絮的大娘出于怜悯,经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不图回报的故事。而在1938年,由美国医药助华会和旅美华侨团体发起的“一碗饭”运动,正是受到“漂母饭信”典故的启发,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举行了为中国抗战筹集善款、赈济灾民的街头活动,为支援中国抗日作出巨大贡献。

  1937年10月,华人医生许肇推、赵不凡等人提议创立一个民间机构为中国军队提供医疗援助,命名为“美国医药助华会”,总部设在纽约,其信条是“人道高于一切”。医药助华会于1937年12月22日正式注册,经过认真思考,特别是考虑到美国民众对中国频繁遭受饥荒的情况较为了解,医药助华会决定以每年一次的“一碗饭”运动作为最主要的筹款途径。“一碗饭”运动即以发售餐券作为募捐赈济的形式,认购者可凭餐券到指定餐厅吃一碗炒饭,扣除炒饭成本以外的钱全部用于赈济中国灾民、支援中国抗日。“一碗饭”很形象,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米饭意味着生计,相当于美国人最基本的“面包和黄油”,医药助华会用“漂母饭信”的故事,给美国人讲述了“一碗饭”这个名字的由来并告诉美国人民,“一碗饭”就象征着不求回报的善举。

  1938年6月17日,“一饭碗”运动正式在美国大中小城市同步启动,参加者超过百万。在纽约,大约3万人聚集在唐人街,华人社团组织武术表演、醒狮表演等,不少华人餐馆、杂货店、食品店、百货店举行义卖;在旧金山,活动者举行反日大示威,用飞机散发传单,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旧金山市长等也参加了“一碗饭”活动以示表率;还有侨胞扮成难民,执空碗一个,喊着“多买一碗饭、多救一条命”的口号。1938年6月26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刊登一则中国新闻,报道用一个版的篇幅反映了1938年6月17日在旧金山唐人街举行的这场街头活动:“1938年6月17日,近半数旧金山市民参加了在唐人街举行的一碗饭筹款活动,希望为救助忍饥挨饿、无家可归的中国难民募捐2.5万美元。经过大家的欣然慷慨解囊,捐款额已超过了4.4万美元。”在全美,1938年6月17日这天“一碗饭”运动共募得善款大约100万美元。

  在每年的“一碗饭”运动之前,医药助华会总部都要做大量的工作。以1940年的活动为例,为让更多人知道“一碗饭”运动并慷慨解囊,医药助华会总部共发出29350封信,收信人涵盖人口一万人以上城市的市长,医药助华会各地分支机构的主席、成员,全美各地的日报社、广播电台,各州的妇女普通教育联合会主席,以前的捐款人等。信件讲述了为什么美国人应该帮助“困境中的中国人民”:“炸弹、封锁和侵略没有摧毁中国人的意志,但面对大量的伤兵难民,中国的医疗用品严重不足,由于医疗用品耗尽,一些大的手术甚至也不得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医药助华会总部在宣传“一碗饭”运动时,还为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并建议他们使用演讲、节日庆祝、中国时装表演、俱乐部活动、慈善舞会、街头募捐日、电影义卖等形式开展募捐,同时撰写海报、宣传语供各地分支机构选用;提供了各种各样供分支机构组织策划“一碗饭”运动使用的资源,如供市长和州长使用的讲话稿、关于中国形势的演讲稿、用于义卖的中国主题圣诞卡和明信片、“一碗饭”和“义”字纽扣、劝捐卡片等;写好给捐款人的感谢信,当地机构只需填写捐款人姓名即可发送。“一碗饭”运动是定好起止时间的活动,组织者认为短期、集中的宣传是最有效的募捐形式,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志愿者,不能长期投入时间,另一方面长期的募捐容易让公众产生疲劳感而降低捐款意愿。

  经过广泛的宣传,“一碗饭”运动在公众心目中已经成为援助中国的代名词,它已成为报纸上的一个广为被接受的词汇,也是制作海报、宣传册、巡游标语时一个很好的符号。进步华侨报刊《美洲华侨日报》1941年6月20日刊登的各埠新闻也报道了“一碗饭”运动的情况:“现已订定月十七日下午八时,进行宣传大游行,以资鼓吹,昨四日晚该筹备会又假座本埠大光楼举行会议,并分派劝销,发出劝销跳舞入场券。此次一碗饭运动,除跳舞外,又进行皇后竞选,以欲收入而宏救济……”1941年全美共有4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进行了“一碗饭”运动。

  在《旧金山纪事报》1938年6月26日图片报道的中央位置,有一张义演活动的照片。画面中,一个男子用扁担挑着孩子,用舞台语言演绎了一名中国同胞在广州大屠杀中沦为难民的情景。扮演者是著名的华人演员关德兴(艺名“新靓就”),他出生在广州,少年习得少林功夫,后在香港从艺,曾出演百余部黄飞鸿系列影片。1932年,他在旧金山主演电影《歌女情潮》,创作了由中国导演和中国演员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影片。1937年后,关德兴在香港掀起艺人抗日浪潮,他捐出自己的轿车用于抗日救国宣传,并在香港、九龙进行巡回义演,所筹捐款共购买7架飞机用于抗战。1938年,关德兴前往旧金山募集抗战资金,他与旧金山侨领共同组建“三藩市救国总会”,专门负责抗日宣传,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关注。除在“一碗饭”运动中义演外,关德兴还利用自己的武术才能延续“一碗饭”精神,在美国大中城市巡回义演,以“神鞭灭烛火”“飞刀绝技”等进行募捐,共募得救护车7辆、寒衣32箱以及药品若干。

  “一碗饭”运动在美国兴起后,加拿大、古巴华人继续推进,后又传到英国伦敦等地,1941年“一碗饭”运动还在香港开展。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开始进攻香港之前,香港暂时免遭战火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为募集资金救济伤民、难民,1941年时任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和中国工会国际委员会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和领导了这场轰动全港的“一碗饭”运动。她认为在香港发动这样的运动会激发150余万香港同胞的爱国救亡热情,对募集救灾救难的经费具有重要意义。

  1941年8月1日,计划进行3天的香港“一碗饭”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宋庆龄为运动题词:“日寇所至,骨肉流离,凡我同胞,其速互助。”“一碗饭”运动委员会发售餐券1万张,每张2港元,餐券原值几道菜肴,但是认购者只能持券到提供赞助的餐馆吃一碗炒饭,差额盈余交给中国工业合作社作为救济西北难民的基金。“一碗饭”运动得到了香港各界的积极响应,几天中有13家餐饮店参加,共捐饭五千余碗,大家把它称为“救国饭”。对于“一碗饭”运动的意义,宋庆龄作了深入阐述:“‘一碗饭’运动,不但是募捐去救济难民,并且是节饮节食表示牺牲的意思,最初由华侨和美国的同情者发起,是同情于抗战建国,而发扬民主精神的表示。这次捐款是要帮助工业合作社去组织及救济难民、伤兵,这是巩固生产阵线,是生产救国、是帮助人们去帮助自己,是最妥当的一种救济事业,是值得提倡的。”

  (作者单位: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