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华侨华人会前身“旅法华侨俱乐部”创会回顾
2022年NO.6 海外纵横 作者:叶星球
中法建交后,法国第一个成立的华人社团“旅法华侨俱乐部”(现改名为法国华侨华人会)见证了法国华侨华人社会近代发展的历史。
中法建交申请创办自己的“家”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共同宣布,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法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生活在法国的华侨华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多少年来,他们都在西方社会过着“海外孤儿”的生活。从此,巴黎有了中国大使馆,旅法侨胞感觉有了“主心骨”。
面对新的形势,法国华侨酝酿成立华人社团,以利今后名正言顺开展一些为法国华侨服务的活动。为了不引起法国社会的敏感与不必要猜想,大家提出不少社团名字供选择。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社团名字最好低调一些,决定将协会中文名字定为“旅法华侨俱乐部”。他们虽经多次向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会申请,却一直没有结果。
1970年,协会发起者再次提出建会申请,仍未收到反馈。既然“旅法华侨俱乐部”的名称已经确定,大家决定先开展活动。没有固定会址,就借用当时旅法华侨的皮件工场当场地。白天皮作坊要开工,只能等到工人晚上下班后,大家聚集在一起。活动的内容,也只是一起聊聊天,互通信息。这样的活动,对当时居住在巴黎的侨胞来说,已是极大的安慰。
正式成立,稳步发展
1971年底,俱乐部建会申请终于得到法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1972年,俱乐部举办就职典礼。这是中法建交后,第一个得到法国政府批准的华人社团。俱乐部成立之初不分省籍,凡是华侨都可以参加,最早的发起人中,有华侨、留学生、勤工俭学的学生、老华工等等。旅法华侨俱乐部的诞生,在当时的华侨华人社会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让大家在异国他乡有了一个“亲情的家”。这里经常进行联谊、娱乐活动,不定期举办旅游活动,让大家疲惫的心得到放松的机会。
为了能正常举办活动、开展会务,俱乐部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会址问题,热心的会员和侨胞们积极响应捐资,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于1974年购买了一个40平方米的店面当会址,从此俱乐部的活动逐步走向正常化。每逢周日举办活动,大多是歌咏和放电影,每次俱乐部派人到大使馆拿电影带来放电影,同时也带来一些祖(籍)国的最新消息,大家觉得非常充实和开心。同时法文教学、时事讲座、体育和旅游等活动也相续展开。此外,在组织方面又增加了公关联系和法律咨询,在会议程式和宣传栏目方面也建立起良好运作。
创办中文刊物《简讯》
1975年秋天,中文刊物《简讯》以俱乐部会刊的身份面世。刊物为A4版面,每期30页左右,为双周刊,手工油印出版。每期翻译一些法国报纸的当地新闻,刊登一些华侨需要了解的法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加上一些中国新闻和华侨活动的讯息等。只要会员需要,俱乐部马上免费邮寄到家。那时候,法国还没有中文报纸,《简讯》的问世,受到了侨胞和读者热烈欢迎,在当时侨社发挥了很大作用。
《简讯》组工作人员开始有20多人,后来工作骨干人数逐渐稳定,保持在11-12个人,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的华人,全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劳动。《简讯》虽然每两星期出版一次,但是从收集资料、撰写文章、编辑、打字、排版、印刷到发行,全部都是自己动手。当时的科技条件无法和现在相比,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打字和印刷技术,编辑人员需要订阅法文报刊,天天阅读收集资料,工作最繁忙的时间是出版前的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一整天。一群人聚集在老会址地下室里,打字人员用旧式的铅字盘式中文打字机把文章打在蜡纸上,印刷人员把蜡纸挂在油墨打印机上打印,最后合订成一本。星期一早上,还要把出版的《简讯》从邮局寄到各地。除了出版工作人员之外,还有人专门负责伙食,开始时还是工作人员自己从家里带来饭菜。
《简讯》最高发行量曾达900多份,除法国外,还发往欧洲诸国、美国、中国内地和港澳等地。后来随着中文书籍增加,中文报刊《巴黎龙报》《欧洲日报》《欧洲时报》相继问世,以双周刊形式出版的《简讯》完成了历史使命画下句号,1987年停刊,前后持续12年,共出版240期。
购买永久会所
由于会所面积完全不能适应会务发展需要,俱乐部面临解决新会址的任务。经过努力,俱乐部找到一座500平米古色古香的院宅。这里交通方便,右邻巴黎市政府,左邻三区“唐人街”,后面是著名的篷皮杜文化中心,前面是巴黎的发祥地老庙街,可以举办较大的节日活动。但从购置到装修需要大量资金。俱乐部想尽各种方法融资,老会址转卖的钱不多。经过一年多的筹资工作,以及440多位侨胞的热情捐助,终于圆满完成购置新会址及乔迁工作。
1982年,俱乐部主席团提议,通过国务院侨办,恳请廖承志为俱乐部题词。廖公自从1980年心脏搭桥手术之后,在工作繁忙身体衰弱之际,仍然接受了俱乐部的请求。1986年6月下旬,俱乐部回国观光团一行到国务院侨办拜访时,工作人员交给他们廖公亲笔书写的“旅法华侨俱乐部”墨宝复印件,并沉痛地说:“这是廖公最后的遗墨,真迹将永远陈列在廖公纪念馆”。现在这件珍贵的题词,依然陈列在俱乐部会议室墙壁上。
开展中法文教育
俱乐部从筹备开始就同步开展中法文教育,至今从未中断。1983年,新会址装修完成后,教室问题得以解决,为华二代的中文教育创造了新的条件,中文教育也走上了正轨。俱乐部各届领导都十分重视中文教育。他们反复强调,教育工作是事关爱国爱乡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法文化交流的大事,因此,确定专人分管,并建立文教组。
1986年,中文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首先加强基础班教育,先从拼音开始,读辨四音,注重发音和发音方法,力求准确。按照国内小学编制,分初级、中级、高级班,突出实用性,利用法国学校的假日,每星期三、星期六授课。改革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学生逐渐增加。
法文班的主要目的,是为初来乍到的侨胞提供法语学习机会,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掌握基本用语。老师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尽义务,他们总是在下班后,赶到俱乐部上课,往往等到下课后才回家用餐。他们的勤劳、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认真教学的态度,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新侨胞的人数持续增加,法文班需求不断扩大。但是,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工余来上课。据此,俱乐部相应开了下午班和晚班,又根据不同程度开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学期三个月,聘请水平高的老师和法籍人员任教。人数最多时,可分四、五个班。教室不够,就把办公室、会议大厅、厨房等全部综合利用当教室。由于都是上班族,有时工作忙,或生意等原因,仅十来人也有。但是,本着为侨胞服务的宗旨,工作人员仍始终不渝、坚持办学。
俱乐部迁到新址后,就开辟了图书阅览室,每周六和周日向侨胞开放,主要有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学等方面书籍,大大丰富了侨胞的精神生活。这些图书除大使馆文化处提供外,也有汉学家、从事法中文化研究的朋友以及个人赠送一部分。
增进中法友谊,与祖(籍)国同行
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始终心连心。多年来,俱乐部骨干成员受到访问法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同时还接待国内到访法国的客人,如中国艺术家访问团、京剧团、越剧团、浙江小百花、温州瓯剧等省市级的文艺代表团,还有各级侨务工作代表团。他们带来了祖(籍)国政府和家乡人民的亲切慰问,使侨胞们倍感温暖。
每年10月1日,俱乐部都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自从1982年“法国华裔互助会”成立,1986年“法国潮州同乡会”(现改名法国潮州会馆) 成立,新的侨团不断诞生。旅法华侨俱乐部联合各兄弟侨团,承担主办庆祝国庆活动等重大任务,也承担了主要的活动费用。在大使馆的支持下,各兄弟侨团精诚合作,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这个优良传统也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早期开始筹建到第八届(1988年),旅法华侨俱乐部在坚持爱国爱乡之外,主要工作重心是解决侨胞的实际困难、竭诚为侨胞服务。俱乐部创办人员,汇集当时侨界各阶层精英,他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侨胞服务。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后,法国华侨的人数快速增加。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总体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俱乐部也与时俱进,除了既有功能外,与国内的联系也上了新的台阶,积极促进中法经济文化交流,为国内外企业合作牵线搭桥。旅法华侨俱乐部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开启新的进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法国欧华历史学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