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速递   > 正文

融情汇侨力 凝聚显活力
———虹桥街道社区侨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15年NO.3 基层速递 作者: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虹桥街道地处上海市长宁区西南部,户籍人口4.7万余人,实有人口8.7万余人,其中境外人员为2.1万余人。辖区内有上海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虹桥开发区,有上海第一家规模化开发的高标准国际社区—古北新区。辖区内文化单位较多,有宋庆龄陵园、广播大厦、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等多家市级文化单位,在建的国际舞蹈中心也在辖区内。整个虹桥区域具有经济活跃度高、环境品质高、人文氛围浓郁、涉外程度高、社区形态多元等特点, 吸引了众多侨界人士来此工作生活。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内现居住有各类涉侨对象2071户、5465人,其中归侨侨眷1666户、2494人;华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405户、616人。

  虹桥街道高度重视侨务工作,一直将侨界人士视为社区建设的宝贵资源,始终以促进各种力量、各类群体和各种文化的融合为目标,立足涉外程度高的特点,变特点为重点,坚持“融之情”品牌建设和提升,积极探索新时期国际社区的侨务工作方法。近年来,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全国、上海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社区、先进单位,上海市“五星级”侨之家等多项国家级和市级荣誉称号。

  一、提高站位、强化责任,形成社区侨务工作的共识

  为全面提升社区为侨工作,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将社区侨务作为虹桥的优势资源和特色工作,举社区之力做好各项为侨工作。

  (一)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统一领导班子做好侨务工作共识。虹桥街道一直将侨界人士视为社区建设的宝贵资源,并将侨务工作视为社区党建工作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社区“大统战”工作,做到“五个纳入”,即把侨务工作纳入街道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项目;把侨务工作理论、方针政策纳入中心组学习范畴;把社区侨务工作纳入居委会干部培训的教学内容;把侨务特色工作纳入年度宣传计划。同时,结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创建工作,制定了创建方案,细化分解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的创建任务,确保创建工作得到全体领导班子重视。

  (二)围绕“以侨为本、为侨服务”,强化社区侨务工作者的共识。坚实的社区侨务工作者队伍是做好侨务工作的关键,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通过专题培训、交流座谈等形式,抓学习、抓培训、促交流,开拓侨务工作者的视野,增强做好侨务工作的认识和能力。结合居委会的日常走访工作,对侨界人士做到“五必访”,即:社区知名侨界人士必访,优秀侨界志愿者必访,涉侨团队负责人必访,患重病住院、生活困难侨界人士必访,子女在外的高龄纯老、孤老侨界家庭必访。同时对这些重点人员做到“三送一慰问”,即春节送服务、敬老节送关怀、生日送祝福,半年进行一次慰问。通过走访,打造“熟人社区”,突破与侨界人士的沟通障碍。

  (三)围绕构筑伟大中国梦,凝聚社区侨界人士的共识。做好社区侨务工作除了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更需要广大侨界同胞的共同参与,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乡情为纽带,以国情为感召,以先进典型为激励,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和载体,提升侨界人士对中国梦的认识,引导侨界人士参与到社区侨务建设。坚持每月一次学习活动加强思想引导。内容上坚持“五学”,即学中央、市委的重要会议精神,学有关侨务工作的文件,学长宁区域发展情况,学社区重要事务,学涉侨法律知识。形式上力求新颖,如:组织参观市、区重要建设项目;请侨界代表人士主讲“道德讲堂”,号召侨界居民发挥带头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侨界联络员推优讲评会、“同心榜样”演讲比赛等活动,宣传先进典型。

  二、健全制度、完善网络,建立“四个有”工作体系

  虹桥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根据自身侨务特点,构建了“四个有”的工作体系,为社区侨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有机制—“三联动”打造枢纽型工作平台:侨务工作与民生工作联动。街道将为侨服务列为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古北市民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服务内容,所有中心资源都能供侨使用,使侨务工作纳入民生工作的整体格局。新侨工作与服务“两新”企业联动。建立商务楼宇新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发挥综合党委与“两新”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与重点商务楼宇的物业公司和企业的联系,将“凝聚力工程”向新侨人士延伸。如:对新侨人士推出“六便利”服务(便利午餐、便利住行、便利保健、便利交友、便利学习、便利休闲)。侨联会与社团组织联动。街道将侨联分会定位为开展社区侨务的枢纽型组织,加强与“彩虹之桥”志愿者协会、凝聚力工程学会、古北民星艺术团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以社联社聚合资源。如:每年春秋两季联手“彩虹之桥”志愿者协会开展“古北太太慈善义卖”活动;与古北民星艺术团合作展示侨界人士的文艺特长,为居民演出。在建立“三联动”机制的同时,街道还先后建立了党工委定期研究协调、联谊交友、学习活动、五必访、工作例会、帮困救助、定期研究、情况通报等8项涉侨工作制度。

  (二)有阵地—点面结合扩大工作覆盖面。居民区侨务工作场所全覆盖。按照“就近、方便、小型、多样”的原则,面对侨界居民设立了“1+2+16”个工作活动场所,分别是:1个侨务工作指导站,设在事务受理中心,负责窗口咨询和居民区“侨之家”建设指导;2个“侨之家”活动室,分设在东片的传统居住小区和西片的古北国际社区;16个居民区活动室为侨界人士就近提供活动场所。商务楼宇新侨工作有基地。依托区域化大党建的优势,在东银中心和著名侨资企业力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设立“新侨驿站”示范点,成为联系服务虹桥地区侨资企业和新侨员工的窗口,也是开展新侨工作的重要基地。

  (三)有队伍—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兼职工作队伍。形成一支社区干部为基础、侨界代表人士为骨干、侨界志愿者为辅助的工作队伍。建立了“街道-居民区(商务区)-居民(新侨人士)”三层两路侨务工作队伍,街道层面,明确党工委副书记分管,宣统科具体负责,现已配备专职侨务干部1名、侨务社工1名;居民区层面,实行居民区书记负责制,明确16个居民区党总支(支部)书记全部为侨务工作第一责任人;在社区居民中,发动侨界人士自愿报名,分片区形成了一支18人的侨界联络员队伍,此外还有近300名侨界志愿者参与日常服务;商务区层面,以“两新”党建为依托,52栋商务楼宇党务工作者作为侨务工作者,分3个片区走访服务楼宇侨界人士;楼宇“新侨驿站”中,充分发挥新侨骨干的作用。

  (四)有经费—实现涉侨经费“三纳入”。社区侨务工作经费纳入街道专项经费预算,如遇重大活动或特殊需要,党工委、办事处再提供专项支持。2014年创建“明星社区”,街道又专门配备创建资金3万元。纳入街道民生实事工程项目经费,把老归侨、困难侨界家庭列为街道为老服务、帮困救济的重要对象,每年为老归侨和侨界困难家庭划拨实事项目经费;纳入居民区工作经费,规定各居民区文化经费中必须保证一定数额用于涉侨活动。

  三、注重特色、文化凝聚,坚持“融之情”品牌建设

  虹桥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侨界文化的培育,大力开展创建侨务文化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同祖同根同乡情的感召力,打造并形成了“融之情”侨务工作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融之情”已经成为虹桥街道的重要工作品牌。

  (一)培育涉侨文化团队。在居民区层面开设了9个“侨之家”兴趣班,分别由一名侨界志愿者担任领队,定期组织活动,邀请专人授课。在古北国际社区特别成立了民非组织“古北国际文化交流俱乐部”、“彩虹之韵”京剧研习社、昆腔京韵俱乐部等,中西交融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不少侨界人士参与其中。

  (二)做实涉侨文化项目。利用社区资源建设了5个社区华文教育基地,分别为宋庆龄陵园、上海儿童博物馆、南空国防教育馆(荣誉陈列室)、上海市血液中心科普馆、上海油雕院。坚持14年来每年暑期举办“融之情”华文夏令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开展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侨界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今年围绕“中国梦”的宣传,开展了以“我们的未来不是梦”为主题的华文夏令营)。为新侨人士开设“happy noon”新侨白领午间课堂,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直接送到新侨人士身边,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三)组织系列文化活动。开展“融情四季”系列“社区文化”展示活动:每季度推出舞蹈、音乐、动漫、书画专场,引领风尚的侨界居民是系列展示的主力军,达到“中西合璧,共同体验”的效果;精心设计具有共性与个性的“节日文化”活动:在清明、端午、中秋等开展爱国、爱家、爱社区的感恩活动;组织内容丰富的“沙龙文化”活动,在古北市民中心设立莎莎舞、香道、茶道等课程,侨界人士只需低廉的学费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社区侨界人士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侨界人士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也使社区侨务工作的文化“神态”、侨界人士的精神“心态”更加和谐。

  四、整合资源、拓展内涵,促进侨界与社区双向共益

  社区为侨服务紧跟新形势、新需求,不断拓展资源和途径丰富为侨服务项目,同时畅通拓展侨界人士为社区服务的途径,形成侨界与社区的合作共赢。

  (一)凝聚侨心,维护侨益。虹桥街道多途径、多方位拓展服务资源和内容,创新为侨服务体系。一是从行政资源向社会资源拓展。采用社区共治的合作模式,与街道三个中心、老年协会、凝聚力工程协会等组织签约,为侨界人士提供医疗服务、精神关爱等四个类别的菜单式生活服务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购买喜雅公益社的维修服务,为社区老归侨清洗空调、检修水电煤等,免费为社区有困难的侨界家庭清洗空调;购买“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的法律服务,为侨界人士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采用减免场地租借费的模式,引入“夕悦怡养”医疗社会组织,为侨界人士提供价格低廉的血糖检测、指压按摩等医疗服务。二是从社区侨建向楼宇侨建拓展。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的区域化大党建优势,以党建带侨建,为落户虹桥的侨企和新侨人士提供便利。设立“双联需求通道”,侨资企业和新侨员工向新侨驿站递交《诉求处置单》反映需求,新侨驿站则依托区域化大党建的优势,寻找对口资源帮助解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需求通道已协助解决30余起涉侨诉求。聚合社团资源,服务事业发展。联合物业公司联合会、宾馆联谊会、金融联谊会、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等社团组织,开展“税务茶座”等活动,为侨资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服务。三是从单一平台向多点联动拓展。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古北市民中心设立侨务事务受理窗口,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在两个社区“侨之家”和两个“新侨驿站”设立四个侨法宣传角,免费提供各类侨法宣传折页和涉侨书籍;在实体宣传平台上: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着力宣传党的侨务方针政策,在社区报上开设“侨法小贴士”专栏,保障侨界人士权益;在网络宣传平台上:借街道官方微博、微信和古北市民中心官方微博“古北生活”,定期发布侨务政策摘要和社区涉侨活动信息,扩大侨务宣传;在网站“上海虹桥”中专门设置了“虹桥侨务”板块,开设“侨法政策直通车”、“侨界活动嘉年华”、“侨界人士风采录”、“侨情气象站”四个宣传和互动栏目。

  (二)创新载体,汇聚侨智。一是吸纳侨界人士加入社区自治共治组织,从“等参与”转变为“请参与”。在每月开展一次“议事日”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侨界人士自治观念强的特点,邀请侨界代表人士参与街道组团式走访、社区市民巡访团、古北市民议事厅会等组织,运用他们的先进理念帮助街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通过将社区实际、群众需求与国外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相结合,提出许多好建议。二是定期召开交流座谈会,从“被动见”转变为“主动见”。每年两次组织街道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与侨界代表人士座谈交流,介绍街道阶段性工作,听取意见建议;逢年过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由街道主要领导带队走访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侨界居民,邀请他们参与社区活动、享受社区便利,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周边居民;古北社区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侨界人士意见,在去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荣华居民区专门邀请侨界代表参与座谈和问卷调研。通过不同的层面听取侨界人士所思、所想、所急,促使他们成为社区自治共治的生力军。三是鼓励侨界人士建言献策,从“等意见”转变为“讨意见”。推荐优秀侨界人士成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他们参加街道侨联会、知联会等组织,多方面打通建言献策渠道;组织侨界人士参加“我为长宁献一计”头脑风暴、为街道全年计划编制建言献策等活动。近三年来,共收到献计献策百余条,其中有十余条被区政协作为提案采纳。

  (三)参与公益,发挥侨力。在充分发挥侨界人士智力优势的同时,全面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是引导侨界人士带头组织策划各类公益活动。动员侨界人士投身社区公益,弘扬正能量,侨界志愿积极分子根据自身特点,自行设计低碳环保、跳蚤市场等符合他们价值取向和兴趣的项目,吸引了众多侨界人士参与,如“爱心妈妈讲故事”、“古北太太慈善义卖”、阳台绿化等。同时引导侨界人士参与社区公益社团,2012年5月,虹桥街道成立了“彩虹之桥”志愿者协会,协会的会长、副会长中近一半具有侨的身份;引导侨界人士参加社区市民巡访团,发现社区内存在问题,提升社区整体形象。二是动员侨界人士积极参与居民区“邻里守望”活动。鼓励他们担任社区关工委委员,在关心爱护下一代中发挥作用;加入社区治安巡逻队,维护小区安全;投身“老伙伴”计划,关心左邻右里的老人等。三是倡导侨界人士在文明创建中做表率。引导侨界居民在社区中做到不在楼道堆物、争当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宣讲员,参与社区文化团队活动,争创“五好”文明家庭。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侨资企业申报市、区级文明单位或成为社区共建单位,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社区建设。

  做好社区侨务工作,不仅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广大侨界人士的需求和希望,是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区自治共治的现实要求。今年,上海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立足于机构体制调整的背景,主动将社区侨务工作融入区域化党建的格局中,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将社区侨务工作引向深入。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