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弘扬中华文化 放飞青春梦想 展现华裔风采
———第八届海外华裔暨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集结营在京举办
2015年NO.5 经验交流 作者:国务院侨办文化司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针,增进海外华裔暨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对祖(籍)国的了解和感情,提高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8月1日至9日,国务院侨办在京举办了第八期海外华裔暨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集结营。

  本期集结营以“放飞青春梦想•展现华裔风采”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祝福2022北京冬奥”为主线,采取“才艺学习+文化考察+集结联欢”的全新办营模式,构建了以国务院侨办主办、北京市侨办承办、9家单位各自承办才艺分营、33家地方侨办和基地院校分别组团参与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名营员参加活动。杨洁篪国务委员接见全体营员和部分嘉宾,并作重要讲话,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北京市市长王安顺陪同。

  本届活动得到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和华社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他们纷纷盛赞集结营是一次难得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才艺聚会、文化聚会、亲情聚会。“我的中国心,四海一家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多彩夏令营,缤纷我青春;寻根中国路,筑梦中华魂”,成为营员们的共同心声,被营员们广泛传颂和记录。

  冀海外华裔暨港澳台地区青少年

  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时代自信

  8月8日下午,集结营营员们与“水立方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优秀选手、“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团员,近4000人齐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共同参加了“寻根之旅•四海一家”海外华裔、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大联欢暨“水立方杯”颁奖典礼。

  杨洁篪国务委员接见全体营员和部分嘉宾,并作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举办“寻根之旅•四海一家”主题夏令营的重要意义,对海外华裔和港澳台地区青少年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树立文化自信,博采众长,成为融通中外的社会精英;二是树立民族自信,锐意进取,成为实现复兴梦的生力军;三是树立时代自信,开拓创新,成为与时俱进的天之骄子。他还特别寄语香港交流团的青年,希望他们积极成就事业,分享国家发展机遇;客观理解历史,继承祖辈爱国爱港传统;关心侨社发展,成为香港侨社骨干。

  随后,杨洁篪国务委员接受了营员代表敬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一家亲”主题签名长卷,并与营员代表合影、握手道别。杨洁篪国务委员对签名长卷甚为珍视,再三嘱咐“一定要带走并妥善保管”。来自斯洛伐克的李知秋说,这份长卷上的每一个印戳都刻着一位营员的名字,因此每一个印戳都代表着一份心意,我们华人不管到了哪里都是一家人,都是同根生。

  裘援平主任在致辞中,勉励华裔暨港澳台地区青少年,要牢记我们拥有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牢记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牢记少年强则中国强、则民族强。希望青少年朋友多了解我们民族几千年历史,多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民族智慧的结晶成为大家的人生导师,为自己健康成长注入更多正能量,把自己的青春梦、个人梦,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同美美与共的世界梦结合起来,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人生在成就中出彩。

  才艺教学突出特色,文化考察丰富

  多彩,大联欢精彩纷呈

  在为期9天的营期里,营员们学习了中华优秀文化才艺,参访了历史人文景观、现代城市地标、文化艺术瑰宝,开展了纪念抗战、祝福冬奥等活动,亲身领悟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目睹中国繁荣昌盛、领略北京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一)才艺教学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本次活动设立9个才艺分营,结合营员特点,整合优势资源进行才艺教学,向营员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器乐营,通过名师小班授课和邀请营员同台献艺,向营员讲述中华音乐故事,传达“华夏声音”;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舞蹈营,举办中国舞蹈艺术讲座,遴选10位教师分班教授营员学习蒙古舞、新疆舞、傣族舞、藏族舞、古典舞等5种舞蹈;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戏曲营,组织营员们学习戏曲知识、戏曲身段、戏曲服装及化妆体验,观摩京剧演出、脸谱绘制、书法体验、传统射艺等课程;华北电力大学承办的武术一营,以太极拳、功夫扇为主要内容,辅以武术讲座、电影,分车分班轮流教学;首都体育学院承办的武术二营,选择国内外武术比赛冠军级别的年轻教师,安排了防身术与双节棍、南拳与南棍、太极拳与太极球、民俗手工制作的体验式课程;北京市少年宫承办的书画一营,发挥在书法、绘画教学方面的特长,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举办中国功夫表演、交流演出;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书画二营,开设了学习书法、绘画笔墨基本技法的专业课程,以及碑拓、剪纸、裱画、篆刻、泥塑、扎风筝、知识讲座等第二课堂课程;北京国际艺术与科学学校承办的音乐营,开设了剪纸、舞蹈、声乐、茶艺、太极、皮影、电影赏析等7门课程,部分课程实施中英文双语教学;崇文少年宫承办的手工艺营,设计了剪纸、京剧脸谱、中国结、风车、风筝、面人、珠艺、软陶等课程,使营员们接触原汁原味的非遗传统工艺。

  集结营开设的各类才艺课程让营员真正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意境,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老师教授二胡《思乡曲》时,一名营员不由自主地朗诵起了古诗《回乡偶书》;香港营员施颖怡说,“通过这次夏令营的专题学习,自己了解到在音乐里并不是只有西洋乐器,中国古典乐器也别具特色,是其它乐器替代不了的”;保加利亚的唐琳琳说,“在北京的这些天,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练习武术,一起体会中国功夫的源远流长,学会了以柔克刚,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难以忘怀”;葡萄牙的金旭说,老师在写“人”字的时候说,一个“人”字如何看到人的品德,书法和做人的道理,都是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场景。

  (二)文化考察让中国变得可亲、可近、可感。集结营期间,各分营结合北京地域、文化特点,精心设计了具有本土特色和富于内涵的游览内容。通过参观天安门、颐和园、长城、故宫、天坛、国家博物馆等名胜古迹,营员们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参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地标建筑,见证快速发展的现代中国;观看京剧、中国功夫、杂技、传统歌舞等,体验中国传统技艺文化;品尝北京特色美食,体验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华裔青少年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体味作为华侨华人的那份亲情,结下深厚的友谊。

  美国的梁昊贻说:“营员们互相之间会交流每个国家的特色,相信大家很快就会结成覆盖世界范围的‘朋友圈’”;19岁的台湾营员王厚润说,“这次夏令营让大家有机会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希望能一同奋斗、打拼,撑起中华民族这面大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日本营员罗晔辰是标准的00后,他的同学纷纷向他询问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让他感到很自豪,他表示回日本后一定会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见闻;西班牙华裔少年王德琦说,没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有这么高的智慧,可以在崇山峻岭上修建如此雄伟的长城;来自比利时的李夏婷说,“儿时的我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故乡的锦绣山川让我心驰神往,长大的我有一个璀璨的中国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我魂牵梦绕,现在的我有一个振兴梦,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让我无比自豪”。

  (三)盛大联欢见证海内外中华儿女同根同源血脉亲情。8月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寻根之旅•四海一家”海外华裔、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大联欢暨“水立方杯”颁奖典礼,是本次集结营最重要的活动。整场活动以“源、缘、圆”为设计理念,以“寻根之旅”夏令营全体营员的大联欢为核心,融汇华裔、香港青少年的文化互动和中文歌曲大赛的颁奖亮点,展示华夏儿女的血脉亲情和同根同源、四海情缘、中华圆梦的主题。

  营员们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同与会嘉宾共同为获奖的华裔青少年及优秀组织单位颁奖。活动在全体营员共同演唱夏令营营歌《四海一家》的歌声中圆满结束,营员们热情相拥、合影留念,久久不愿离去。来自荷兰的张红京认为,通过夏令营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可以亲身感受到祖籍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日益繁荣的经济、科技,从而提升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加深与祖籍国的感情,也更愿意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四)纪念抗战引导营员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集结营期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营员们参观了“七七事变”爆发地卢沟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及国务院侨办主办的“华侨与抗日战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图片展”,向烈士敬献鲜花。德国华裔男孩方文森说,“自己捧着鲜花站在抗战纪念馆前,心里感觉很悲伤,很感恩,也很自豪,悲伤源于战争的惨烈,感恩源于英雄的付出,自豪则源于中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希望以后能和世界各地的华裔小伙伴们一起,把这种力量延续下去,守护和平”;日本营员嘉原辉表示,“历史上的日本做了错事,只有吸取教训才能成为更好的国家,希望以后能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友好的桥梁”;法国女孩徐立矛表示,她第一次知道了战争让中国人经受了怎样的磨难,也看到了战士们为保卫家乡而战死的壮举,身为华人后代,感到很骄傲。来自比利时的陈蕙文在参观当日刚满17岁,她说,“自己度过了一个最特别的生日,这个生日里了解到更多中国历史,看看那些战士们用过的刀枪,还有各类物品,能够想象到当时环境有多艰苦,和平来得多么不易,很难忘”。

  (五)祝福冬奥激发营员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集结营开营前夕,北京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一大盛事。营员们纷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作为中华儿女一分子的激动与自豪。书画一营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代表共同完成“2022,我们相约北京”书法作品长卷,分别在少年宫交流演出和人民大会堂联欢中展示;武术一营的230多名营员在美国领队蔡清娜的教授下学习折叠千纸鹤,230多名营员、1000只纸鹤在华北电力大学草坪上围成“2022”字样,共同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17岁的其其格•乔楠丁在十几只千纸鹤上写下祝福,“祖国万岁”“北京加油”“祝福冬奥会成功”。她说,千纸鹤象征着美好祝愿,期待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能和小伙伴们再次到北京相聚。

  “水立方”是唯一由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建的奥运场馆,它凝结着海外赤子的一片深情。营员们参观了水立方,并重点参观了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北京2008奥运会纪念展、北京奥运会水立方游泳纪念展,观看了2022年北京申办冬奥会宣传片等。当营员们了解了水立方的诞生历程,看到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心向奥运、为奥运场馆建设慷慨捐资的感人画面,他们的内心颇受触动,纷纷在展板前合影留念,并表示长大后也要为祖籍国做些贡献。

  (六)精彩活动增进香港青少年对祖国内地的了解和认识。同期,香港新家园协会以“四海一家•创新创业”为主题,组织2000余名15-35岁的香港青少年来内地交流访问,国务院侨办作为协办单位积极配合,协调安全保障、食宿交通、人员报备以及大联欢相关事宜。香港交流团在京参观了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与马云等科创领军人物交流、与大学生互动,参加“寻根之旅•四海一家”大联欢等,让香港营员充分领略中国蓬勃发展态势,增进了他们对内地市场和创新创业的认识。

  新家园协会董事会会长兼交流团团长许荣茂说,“香港与内地结合越来越紧密,香港青年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新机遇不断涌现,希望通过参访,能够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认识,发扬创新创业的精神”。张颖贤说,“看过这些抗战历史,我们更应该向前看。祖国经济发展,繁荣富强,我们才能不被欺凌”。来自香港东涌的胡女士观看太空科技展览后感叹祖国的科技发展迅速,“非常高兴能看到这次展览,加深了我对航空科技的了解,之前只是在电视前看到过神州五号升空的转播”。在南宫新村,交流团观摩和体验了祖国新农村建设的变迁和繁荣,纷纷表示“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

  创新办营模式,加深文化体验

  进一步提升华文教育专业化建设水平

  (一)四级联动,开创社会力量参与华文教育新模式。本次集结营改变以往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地方参与的组织形式,搭建了以国务院侨办主办、北京市侨办承办、九家分营单位具体承办、地方侨办和基地院校带队参与的四级联动模式,明确了每一级办营单位的工作任务,各单位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集中又有分散,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开展华文教育、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夏令营的办营规范的成功尝试。

  (二)首征营歌,独特体验共同传唱。本次集结营首次面向全球征集“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营歌,共收到作品457份,经过评审10首歌曲入围,入围营歌紧扣“汉语•文化•寻根”的主题,富于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展示海外华裔青少年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对祖籍国的眷恋之情。此外,由主办方主动联系著名词作家王平久创作的“四海一家”主题歌,成为大联欢活动的压轴营歌。集结营期间,大巴车、课堂里,处处飘扬着夏令营营歌,其中《一点一横长》《月光谣》《鸟》《四海一家》成为传唱度极高的营歌,深受海外华裔青少年喜爱。

  (三)运用新媒体,全球华裔青年“刷屏”华文教育。本期集结营通过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云共享等新媒体手段实现了宣传报道、资源共享和信息采集工作。“中国寻根之旅”微信、微博公众号,每天坚持推送新闻报道、领队采访、营员风采、文化知识、排练纪实等特色内容;9家分营各自开通了微博公众号,每日发布相应文字、图片稿件等。还建立了各类工作微信群,便捷高效地开展工作。有的还注册了云账号,上传照片、视频,资源共享。营员们通过Facebook、Twitter、WhatsApp、Line、微信等各种不同的网络社交软件分享活动的过程,用“中国寻根之旅”的图、文和视频在世界范围内“刷屏”。来自印尼的陈美心说,“自己觉得活动很有意思,想给朋友们看,就第一时间在社交朋友圈分享了图片,吸引了很多关注和点赞,朋友们希望自己把这次看到的都晒出来”。

  (四)游学结合,推进华文教育专业化建设。本期集结营以“中华才艺”为教学主线,改变了以往以旅游参观为主的活动安排,从“以游为主”到“游学结合”,紧贴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共设置了9个才艺分营。各分营承办学校大都是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或拔尖的学校和少年宫,在分班分组、课程设置、教师遴选、教材教具、教学互动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得营员在领略祖籍国大好河山和文化历史名胜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接触、了解、学习、实践了中华文化才艺。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