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推进园区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16年NO.2 经验交流 作者:杨 新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宗旨,针对新华侨华人向科创园、开发区集聚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扎实推进园区“新侨之家”建设,不断延伸国内侨务工作触角,逐步在园区建立了“侨办统筹、板块协调、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侨界”的为侨公共服务体系。

  一、立足“两为”服务,找准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破口

  (一)建立协调组织。成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园区或开发区、科创园)三级侨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园区一名分管领导任组长,侨办一名同志为组员,具体负责园区为侨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搭建引智引资平台。为服务于华侨华人来苏创业和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积极承办国务院侨办等七部委联合主办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中国侨商论坛”“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相聚长三角”等侨务品牌活动。近年来,苏州市搭桥促成侨资合作项目1500多个,实际利用资金120多亿美元。

  (三)发挥侨务工作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华侨华人创新示范基地”和江苏省侨办“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等品牌效应,为苏州市各类园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万多人,为园区“新侨之家”建设创造了条件。

  (四)稳步推进园区“新侨之家”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要求,积极推进园区“新侨之家”建设。目前,在昆山市工研院、留创园,常熟市科创园、吴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5个单位建立了“新侨之家”。

  二、严格落实标准,促进为侨公共服务体系的规范运作

  (一)平台建设标准化。在园区“新侨之家”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的要求,每个“新侨之家”都设有醒目的标识,建立了侨务展示廊、侨法宣传角、图书阅览室、侨网直通车、交流聊天吧、健身运动房等场所,用于新侨开展各项活动。

  (二)日常工作制度化。园区“新侨之家”建有六项基本工作制度,即基础侨情管理制度、侨务目标管理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来信来访接待制度、涉侨情况通报制度、涉侨信息上报制度,用制度规范“新侨之家”的运作,并将“新侨之家”纳入了全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考核体系之中。

  (三)窗口服务规范化。依托园区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在园区政务大厅增设为侨服务窗口,为侨胞办理华侨回国定居、国外驾照更换国内驾照、医疗绿卡申请、子女入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窗口还放置了《苏州市为侨服务指南》,集中梳理了涉侨法律法规政策和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10大类服务项目,注明常用服务电话,明确工作流程,方便侨胞办事。

  (四)服务活动经常化。“新侨之家”定期组织开展政企直通车、梦想大舞台、投融资讲座、项目路演、专利咨询服务、科技信息情报服务、科技计划项目受理、科技人才服务、圣诞舞会、户外拓展训练等各类服务活动,为新华侨华人在园区创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三、创新服务举措,实现为侨公共服务的高效便捷

  (一)多途径传递涉侨信息。运用“昆山侨务”、《张家港乡情乡音》、《故乡的云—太仓市情月报》、《吴中侨韵》、《琴川乡音》、《新区侨声》手机报等,以电子期刊的形式定期向新侨推送涉侨政策和相关信息。

  (二)线上全天互动服务。搭建“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侨务工作平台,建立苏州侨务微信群、“新侨之家”QQ群、侨务部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打造“指尖上的侨办”“口袋中的朋友”,为侨提供24小时线上互动式服务。

  (三)线下全程贴心服务。坚持用情用心用力用法为侨服务,每年坚持开展“走百家侨企,访百名人才”活动,及时协调解决新华侨华人在创业生活中的难题。近年来,市、区侨办联动联办联处,帮助协调解决补交土地使用税、经营许可、物价公开、新项目命名等发展难题50余件,处理来信来访300余件。

  随着《国内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颁布,苏州市侨办将严格按照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苏州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侨公共服务综合品质。

  (作者系苏州市侨办主任)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