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追寻中华记忆 争做丝路使者
————西北师大中亚东干人子女本科项目实施侧记
2018年NO.1 经验交流 作者:甘肃省外侨办

  东干族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现约有12万人。甘肃也是东干人的故乡,一百多年来他们乡音未改,风俗依旧,在中亚多种民族多元文化氛围中将中华文化和西北民族文化习俗、语言保留下来。自百年前远离中国西北故土后,他们从未中断过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与中国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系,让大量东干族后裔渴望回到祖籍国,回到故乡认祖归宗和学习深造。西北师大中亚东干族本科班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满足东干族侨胞子女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心愿,也有利于我国与中亚各国建立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平台,培养沿线国家新一代建设者和友好使者。

  高度重视招生录取工作

  办好东干族本科班项目

  在国务院侨办和甘肃省外侨办支持下,从2013年起,西北师范大学连续5年从中亚国家招收东干族本科生240名,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接纳东干族大学生就读人数最多的大学。

  为遴选优质生源,由甘肃省外侨办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招生小组三次赴东干族人口较多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全面展开东干族学生招生工作。访问期间,招生小组成员在三国东干人社区走村入户,当场面试招生对象,并与当地老少群众共话东干族百年历史变迁,向他们介绍祖籍国和甘肃老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与即将赴西北师大中亚东干族子女本科班学习的学生座谈交流。当地侨胞对“娘舅家来人”不远千里看望他们非常感动,表达了对祖籍国文化的强烈认同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有些家长甚至带着孩子从百里之外的家乡赶来,表达了渴望送子女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盛赞祖籍国为其子女提供4年免费本科汉语教育的机会是“好得很的事情”。代表团在两国东干人社区同学生及家长座谈,宣讲东干本科班招生政策,对协会推荐的生源进行面试,在全面掌握生源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本科班招生对象。

  量身定做课程

  体现民族特色

  在东干族本科班获批以后,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多次组织专业教学人员,专门针对东干族学生特点,讨论、制定和修改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班教学计划,明确东干族本科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为东干族青年量身定做,为学生打造扎实的汉语言知识和全面的汉语应用能力基础,强调学生专项实用语言技能培养,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开设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高水平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中国风俗习惯,了解中国社会情况,热爱中华文化,能够从事华文教育、汉语商贸及文化交流工作,愿为中外交流做出贡献,能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育人才。

  开展特色汉语教学。东干族学生的日常语言中有许多汉语的构成内容,生活习俗中也有许多中国元素,他们对汉语和中华文化学习的热情很高。学校引导东干族学生实现身份与文化生活场景的转换,将生活以及日常文化体验与学习结合起来。

  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将东干族本科班的学生按照汉语等级考试成绩分为两个教学班进行小班教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由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要求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迁移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学科研一体。中亚东干族在历史、文化、语言、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时空迁移特征,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对其开展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东干族本身的文化习俗与文化心理特征,为汉语以及文化教学提供科研支撑,也能在一般意义上揭示文化在时空迁移中所表现的特征,更能够较典型反映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路径与机理,为全面认识丝绸之路文化整体提供良好的素材。西北师大依托自身力量并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东干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于2017年9月23-24日举办第五届东干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团结全球东干学研究力量,交流东干族文化、语言、民族身份认同、心理认知特点和双语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武和平教授申请的“中亚东干族语料库建设及跨境濒危汉语资源保护研究”项目获准国家语委“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汉语,基地学校为每一位东干族学生安排一名国内同学,建成“一对一”结对帮扶伙伴关系,帮助东干族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熟悉学校和周边环境,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开展文化体验和体育活动。基地举办了“华韵子衿”迎新晚会、“汉语架桥梁、五洲共欢歌”留学生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世界各国文化风情展等活动,组织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东干族学生登台献艺,表演东干族传统歌舞节目,受到学校师生广泛好评。

  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为了提高东干族学生对汉语、中华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学校秉承多元教育、快乐教学的理念,除正常教学活动外,还为东干族学生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体育交流活动,如参观甘肃历史博物馆、兰州国学馆,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展了民族文化体验之旅活动,赴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河西走廊体验丝绸之路文化,参观考察甘肃省大型国有企业——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集团,亲身感受祖籍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在首届毕业生中开展毕业纪念活动,为2017届毕业班同学专门安排了去西安“拍西门”活动、东干毕业纪念林植树活动和优秀学子进京“感知首都感恩中国”的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给东干族学生提供了零距离感知中国文化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机会,也让学生全面融入中国社会、亲近中华文化。

  本科班项目取得成功

  社会影响与日俱增

  中亚东干族子女本科班项目在中亚东干社区已深入人心,有广泛的认知度,有良好的民意基础和广泛的需求。据悉,首届东干班毕业生在中亚就业状况良好。学习成绩好、汉语流利的同学,倍受当地及中国用人单位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8人在中亚中资企业就业,4人从事对华贸易,2人从事汉语教育,6人在中国高校攻读研究生。

  东干族本科班项目得到国务院侨办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年9月6日上午,正在吉尔吉斯斯坦访问的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一行在比什凯克与东干族本科班留学生举行了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近况,聆听他们的心声。省委省政府领导欧阳坚、夏红明、郝远也多次到学校看望东干族学生,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做“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和友好使者。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司长雷振刚于2014年4月10日专程到学校调研东干班教学及华文基地建设工作。

  中亚东干族本科班项目也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好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中新社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香港《大公报》、甘肃电视台、甘肃新闻网、甘肃日报等境内外媒体对西北师范大学东干人子女本科班学生的教学组织、文化体验和校园生活等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采访和报道,对该校东干族本科学历班项目执行情况给予高度评价。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