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四川成都:打好国内侨务牌 推动海外侨务工作共发展
2021年NO.4 经验交流 作者:成都市委统战部、武侯区委统战部

  四川省成都市委统战部以做好国内侨务工作促进海外侨务工作为着力点,结合全市侨情实际,积极推动在归侨侨眷、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投资创业的华侨华人聚集度较高的社区、园区(开发区、高新区、经济区等)、校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打造具有新时代内陆城市特色、为侨服务的标志性品牌“蓉城同心•侨之家”(以下简称“侨之家”),打通了基层侨务工作网络的海内外联系渠道,共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成都故事,助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一是找准国内服务对象,壮大海外侨务力量。建好“侨之家”首要前提是找准服务对象,着重要求基层发挥各自特色和资源优势,建好基层侨务工作网络,广泛联系海内外华侨华人、归侨侨眷, 尤其将拓展新华侨华人、新归侨侨眷及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联络服务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涵养各领域侨界代表人士,搭建亲情联系、交友联谊、建言献策、投资创业渠道,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联系网络和信息渠道,增强海外侨务工作力量,吸引更多海内外华侨华人关注、参与成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献智出力。

  二是加强为侨服务,凝聚海内外“侨力”。强化为侨服务队伍建设,实现服务队伍“网格化”,分别依托社区、园区、校区服务站点,成立由1名组长、2-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侨之家”工作网络,探索优化“侨心凝聚站”,组建“侨情调查队”,以“上门零遗漏、诉求零搁置、服务零距离”为目标,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侨界人士身边。同时调动发挥涉侨人士资源、人才、渠道等优势,创新开展“侨务定制服务”,支持侨界人士在蓉创业、生活、工作,鼓励在蓉侨界人士广泛参与城市发展,增强其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以做好国内“侨力”服务工作不断带动海内外“侨心”凝聚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沟通,发出海内外“侨声”。充分发挥“侨之家”信息反馈平台作用,组织搭建归侨侨眷间的沟通交流桥梁,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充分发挥“侨之家”服务功能,构建侨务工作宣传网络,第一时间通过在蓉侨胞和归侨侨眷向海外传递成都市疫情防疫抗疫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复工复产、疫苗接种等最新情况。

  四是加强品牌塑造,增强海内外“侨心”共识。品牌塑造注重线上线下“两手抓”,线下积极创建独具内陆特色的“侨眸看侨”“侨声颂锦城”“锦外城里侨声隆”“春晖讲堂”“菁蓉创享会”“邻里守望关爱活动”等一系列侨务新品牌,线上采用“三微模式”搭建“指尖课堂”,开辟侨界人士党史学习“新阵地”,线上线下累计开展活动近100次,参与人数近5000人,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让海内外华侨华人充分感受成都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进一步凝聚情感共识、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

  五是延伸平台功能,搭建海内外发展“桥梁”。成都市委统战部联合校、地侨联,统筹社区、党派、高校、社会组织力量,结合当前“回归潮”,以“侨之家”为依托,开办首家基层“侨智学院”,统计了 254名涉侨人员需求及专业技能,发布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双向需求,有效吸纳侨界专家教授、精英讲师,提高涉侨人员专业能力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和匹配度。设置精品课程和实践活动,以“侨界人才+专家学者”“课堂+实践”“侨智+帮扶”为着眼点,第一批形成了6个专职人员、30人规模的侨界精英讲师团队和活动策划团队,开展“侨智大讲堂”“同心薪火基金”等实践活动54次,覆盖学生1400余人次,实现侨务资源从“组织起来”向“活跃起来”的转变,为归侨侨眷和海外高层次回国人才更好发挥智力优势,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建设搭建畅通的工作平台。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成“蓉城同心•侨之家”10个,今年计划再新建5个。按照规划,到2022年建成20个,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层为侨服务工作网络。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