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江苏镇江:“四个坚持”构建留学人员亲属协会工作新格局
2021年NO.5 经验交流 作者:镇江市委统战部

  留学人员是联系海外、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为国服务、振兴经济的重要力量。镇江市留学人员亲属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1993年,是江苏省首家留学人员亲属自愿组成、经镇江市民政局登记确认的联合性社会团体,是本地党委政府联系留学人员的桥梁纽带。近年来,镇江市委统战部立足新时代侨务工作需要,以“四个坚持”为抓手加强“协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做好留学生工作,实现了工作力量由小变大、触角由短变长、声音由弱变强、服务由虚变实。

  坚持政治建会提升思想引领高度

  借助统战部门机关党建力量,推动建立健全“五联”机制,即“政治理论联学、党员活动联手、优势资源联享、中心工作联动、实践活动联办”。围绕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重要讲话、重要主题、重要会议精神,开展理论联学活动;通过共过主题党日、共学党建知识、共听优秀党课、共看红色影视、共谈入党感悟等,开展党员联手活动;依托主管部门较为完善的机关党组织及经验丰富的党务干部、善于组织党课活动的优秀人才等资源,实现优势资源联享;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侨务重点工作,开展中心工作联动;采取一次活动一轮值或一季时间一轮值的方式,开展党建实践活动联办。据不完全统计,“协会”累计组织理论学习200多场次,参加机关党课50多次,组织红色教育100多场次,参与重大经贸活动30多场次,直接或间接引进300多个获资助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促进80多家海归企业顺利落户,带动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0多名。

  坚持规范立会加强体系建设力度

  完善组织架构,规范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体系。通过构建“会长-秘书长-组长-理事”的决策执行体系,确保联上组、找到人、贴上心,使各项工作紧密衔接,保证“协会”目标顺利实现;通过构建“会员大会-理事会-会长办公会-顾问联席会议”的“四会自治”民主治理体系,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协会治理格局;通过构建“协会+阵地”可传承体系,借助市侨办筹建的“华侨之家”,与江大社区、万科社区等多个社区建立“合体”共建关系,“创客服务空间”等共建空间服务逐渐覆盖到老人、儿童、会员家属和新侨。“协会”历经六届理事会,会员由最初的6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拥有丹徒、京口2家分会,美国、欧洲、亚洲、澳洲、加拿大、新西兰、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8个界别组;会员海外亲属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50多个城市。

  坚持服务兴会提升“两为”服务深度

  建设留学人员及亲属数据库,建立服务、沟通、关爱三个机制。强化精细服务,梳理1000余名会员基本信息,做到情况熟悉、特点清楚、需求有数,开展“靶向”“滴灌”精细化服务,当好“贴心人”;强化亲情服务,建立走访登记卡,推行“五必访”制度,即高龄老人必访、病号必访、空巢户必访、留学人员归国必访、家遭变故必访,当好“娘家人”;强化个性服务,对一些空巢家庭和生活困难、卧病在床的会员,提供志愿者服务,做到一事一办,一对一帮扶、送需上门,当好“服务生”。“协会”服务中心工作搭建“交流、信息、维权、招引、帮扶、奉献”六大平台,打造服务完整链条,释放价值元素。近年来,先后与119家海外科技社团建立友好联系,设立100家“海外人才联络站”,构建起120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侨团、6000多名华侨华人留学生组成的海外友好关系网络;累计捐赠5所学校、设立2个侨领助学基金、捐赠爱心钱物近1000万元,惠及各类弱势群体2万人次,贡献志愿者服务30万小时。

  坚持融合强会拓展作用发挥广度

  探索政府与“协会”合作,采用“借力+服务”深度结合的一站式模式,将“协会”融合到各涉侨力量中去。依托市侨办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涉侨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与市侨联成立法律顾问委员会等服务机构,与镇江市慈善总会、镇江市社会儿女组织联合开展“关爱留学人员亲属慈善互助项目”,积极促进市司法部门建立侨资企业商事纠纷调解制度等,为维护侨胞合法权益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帮助。近年来,“协会”多名主要骨干担任侨联海外委员、海外顾问,先后提交政协提案20多个,化解问题16类200余个,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多人荣获省侨务系统先进个人、镇江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