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撷英   > 正文

华人作曲家庄祖欣的音乐人生
2006年No.6 侨界撷英 作者:曾少聪

  一、余音绕梁,宛若天籁之音

  上海爱乐乐团为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6年11月17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著名作曲家庄祖欣先生的新作《明律回音》(Souvenir des Ming)首演音乐会。该音乐会在上海东方音乐厅的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当邀请作曲家庄祖欣与听众见面时,全场顿时掌声雷动,把音乐会推向高潮。音乐会结束时,音乐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指挥和演奏者再三谢幕,听众仍依依不舍,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明律回音》这部交响曲有个法语的名字,意思是“明朝的回忆”。庄祖欣在标题中用一个法语词“Souvenir”和中国明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扩展音乐的篇章。该曲由多种乐器伴奏:明律回音——小提琴和钢琴,唐律回音——大提琴独奏,元律回音——钢管和打击乐器。在《明律回音》中,每一篇都使用了各自朝代的元素。《明律回音》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取材于明朝优美的寺庙音乐,在此基础上谱写由八段变奏曲和赋格曲组成的小曲。这部作品适合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耗时大约35分钟。

  来自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的音乐家和音乐评论家,对《明律回音》给予很高的评价。正如音乐家朱光所说:“欣赏了《明律回音》的首演,音乐界的同行和朋友都认为,祖欣虽然身在海外,但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中国情结。他的作品比较理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表现手法上有许多新的创意和探索,在现代和传统碰撞和融汇上下了不少工夫,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祖欣还很年轻,音乐界同行都期待他有更多新作和佳作面世,为华人争光。”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庄祖欣是菲律宾儒商庄万里先生的长孙。他的父亲庄长江先生和母亲唐碧华女士都是华人。按照中国传统礼教,庄祖欣本应立志继承和发展家族事业,而他却沉醉在五线谱中挥洒豪情,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祖欣五岁时,家长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教授弹琴,从此拉开了他与音乐对话的序幕。七岁左右,庄祖欣已经开始作曲,他只想用音乐记录自己的感觉。他的妈妈指着儿子音乐创作室的一尊莫扎特铜像以及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大幅肖像画回忆说:“九岁的祖欣随我游历欧美,什么也没带回来,只把自己的偶像——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铜像带回了马尼拉。当年,去美国林肯中心,他只买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肖像画,一路百般呵护地带回家。祖欣对音乐爱得如痴如醉。”在他10岁时,他就对父亲说:“对不起爸爸,我不能继承祖业,因为我只喜欢音乐。”这句还带着些许稚气与年少冲动的话不但没有遭到父亲严厉的斥责,反而得到鼓励:“金钱与物质只是皮囊之物,唯艺术是灵魂之永恒。但无论你做什么,都必须做好。”(徐静:《庄祖欣:美丽的旋律人生》,载《光明日报》,2006年9月15日)。在他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他踏上了音乐的旅途,音乐是他的生命。

  庄祖欣十岁前就已经开始学习作曲。当他的歌剧《聚合点》在威尼斯首演时,年方17岁。后来他在作品中逐渐吸收了各式各样的传统音乐元素。他的第三交响曲,带有一定的宗教仪式色彩,是菲律宾政府委任其为纪念菲律宾独立100年而特别创作的,其中融合了巴里岛的民族乐器元素、中国明代的音乐元素和西班牙巴洛克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部持续45分钟的抽象拼帖画,由三个管弦乐队和一个男生吟唱者演绎。2001年,需由10台贝司和2架打击乐器演绎的持续一个小时的乐曲Terra Kytaorum在柏林首次亮相,由Weltblech(World Brass)演出。这首曲子虚拟了一场为蒙古最后一个帝王而举行的朝拜景象,其中呈现了包括法国、韩国和日本及中国西藏等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庄祖欣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国学思想,其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其创作的理念。他的音乐厚重而广博,厚重感主要体现在其音乐包含了历史文化传统沉淀的精髓,传达了穿越时空的人文信息;而广博感则在于他将多文化元素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见《庄祖欣:美丽的旋律人生》)

  庄祖欣最新创作的音乐作品是他的第五交响曲,名为Kunstkam-mer。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文明、土耳其帝国时期文明和中国清王朝文明,三者间一场生动的对话。这首曲子是柏林斯图加特室内乐团(Deutsches Kammerorchester Ber-

  lin)根据麦克尔·裘罗沃夫斯基(Michai Jurowski)的意愿而委托他所作的。2006年3月,在柏林由麦克尔·裘罗沃夫斯基指挥了此曲的世界首演。2008年8月,在享有盛名的Ruhrtriennale,他还将与WDR Rundfunk-Orchester合作,再次演绎此曲。

  庄祖欣拥有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关于音乐、作曲、哲学和中国历史的荣誉学位。从1987年到1991年,他在伦敦大学教授音乐,是一名音乐讲师。在1983年至2003年间,他居住在英国。现在他与作为女高音歌唱家的妻子Andion Fernandez一起住在柏林。

  三、淡薄名利、宁静致远

  在庄祖欣的潜意识中,“成名成家对我而言不属于头等大事,我的愿景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具有我的性格、我的特色、我的思想的音乐,能跟我一起思考我们的生活缺少什么,什么是人性中最富魅力的地方,回忆属于我们的历史。音乐、绘画与文学都属于唤醒艺术,唤醒人们沉睡的心扉,‘唤醒’也是我的创作责任。”庄祖欣认为:“其实我已经在我的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最大的幸福。音乐创作是一条苦旅。一方面,作曲家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新的事物,但当人们面对新事物时,往往不习惯甚至是排斥,所以,作曲家需要耐心与恒心去循循善诱。”(见《庄祖欣:美丽的旋律人生》)

  庄祖欣对音乐有着自己的体会,他说:“作家用笔尽可能客观地说出常人因缺乏足够的勇气或诚实度而无法说出的思想,因此‘羞怯’与作家无缘。但我太过害羞以至于无法成为作家,所以我只能藏在音乐的背后,竭心尽力地用音符旋律去描绘甚至语言也无法阐释的世间事物。因而我欲罢不能,即使在哈佛大学读历史,在英国剑桥读法律、哲学的时候,我仍然从事着音乐创作,我一旦放弃音乐就等同于我放弃了思考,也等同于我虚度生命。”(见《庄祖欣:美丽的旋律人生》)

  正是庄祖欣的淡薄名利,使他能够宁静致远,获得很高的艺术造诣,赢得人们的肯定和尊重。在1998年12月,菲律宾总统授予“菲律宾杰出青年”称号,以表彰他的作品延伸了菲律宾音乐的文化范围和品质,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菲律宾人像他这样年轻就创作出如此多的作品,并达到如此的深度和广度。2003年6月,他又获得了新近设置的旨在表彰在艺术、文学和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Jose Rizal 杰出人士奖,并由菲律宾总统亲自颁奖。

  四、旋律中充满着中国情

  当中菲建交时,庄祖欣的父亲随菲律宾的前总统马科斯首次访华,回家后便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古迹,这次谈话对庄祖欣影响颇深。十六岁的他考入哈佛大学主修中国历史,在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文献。庄祖欣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里找到创作的源泉和激情。同时,庄祖欣还将自己的这颗中国心铭刻在一言一行中。庄祖欣说:“明代的音乐是所有西方音乐的基础。虽然自16岁开始我就生活在美国和欧洲,但我的心一直与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Michelle Qao, Ming music and Bach in ‘Souvenir des Ming’. Shanghai Daily, Thursday 16 November 2006.)庄先生还说“我希望每年都能回中国,即使不为音乐,为了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也要回去。”(见《庄祖欣:美丽的旋律人生》)。

  1990年、1993年和1997年,他曾三次随菲律宾主流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1990年8月,在北京,他与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合作的芭蕾舞曲《吉普赛女郎》(La Gitana)在中国首演。这次演出是菲律宾政府与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两国历史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部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其后,在1993年4月,他带领菲律宾音乐代表团再次来到中国,其室内交响乐团的巡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97年6月,他和另外一个菲律宾音乐代表团在中国的上海、厦门等地巡演了他的清唱剧/大合唱Rizal 和其他一些他的音乐作品和室内合唱曲。庄祖欣在中国举办的音乐会,促进了中菲两国的文化交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