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情概览   > 正文

华侨华人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系列:罗马尼亚篇
2017年NO.1 侨情概览 作者:张行

  从地摊到市场

  华商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罗马尼亚经济形势较为紧张,日用品短缺。当时,一批中国商人运输大批羽绒服、牛仔裤等商品赴东欧各地销售,主要目的地是需求旺盛的俄罗斯和匈牙利,其中少数人因各种原因赴罗马尼亚,发现了当地对中国商品的巨大需求,从而留在当地发展,使当地华侨华人人数不断增加。1990年,中国公民入境罗马尼亚人数是8400人,1991年和1992年分别达到14200人和12100人。据罗马尼亚发展局的数据显示,1993年注册的中国公司和店铺就达到了1091家,两年后更是接近翻番达2055家。

  早期罗马尼亚华商从首都布加勒斯特市的“地摊”和“跳蚤市场”起步,迅速积累财富和资本。随着华商人数增加和中国商品零售批发贸易规模扩大,华商开始聚集在固定市场集中经营。1993年,布加勒斯特的中国商品集散地“欧罗巴市场”建立,高峰时拥有多达3000名华商。1999年,规模更大的“尼罗市场”开张,不仅取代了“欧罗巴市场”,更集中了罗马尼亚95%的华商店铺。因该市场华商大多为浙江籍,“尼罗市场”成为罗马尼亚的“义乌城”。2007年“红龙市场”建成,号称中东欧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地。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罗马尼亚华侨华人人数和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跨国流动频繁,各方对当地华侨华人人口的统计差异也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罗马尼亚华侨华人约2至3万,1995年至1996年下降至1万人,以浙江籍居多。1998年前后,一批河南籍华侨华人进入罗马尼亚。1998年罗马尼亚劳动部与海关总署预估华侨华人约2万多人。2005年,罗马尼亚当地媒体认为华侨华人约5千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罗马尼亚经济遭到严重冲击,大量当地华商选择离开。2009年,《中国日报》估计其人数已经下降至3000人,且仍在迅速外迁。除经济环境恶化外,华侨华人撤离罗马尼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尼罗市场”开发商与华侨华人矛盾激化。留守罗马尼亚的华侨华人迁入“红龙市场”后,2010年5月“红龙市场”又发生重大火灾,以华商为主的1000多家店铺化为灰烬,损失惨重。

  由商贸步入制造

  华商开始转型升级

  从2011年开始,罗马尼亚经济企稳回升。2011年3月,“红龙市场”重建后开始运营,华商开始缓慢回流罗马尼亚。根据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调研结果显示,2013年有4千中国新移民定居罗马尼亚,另有约6千人暂居,合计约1万人左右。旅罗华侨华人主要来自浙江,尤以青田县最多,其他人籍贯多为河南、福建、山东、吉林和江苏,主要社团包括罗马尼亚华人联合会、青田同乡会、瑞安同乡会、福建同乡会、河南工商会、江苏华侨华人联合会、旅罗华商联合会及旅罗华人商贸总会等。《欧洲侨报》《欧洲华报》《欧洲商报》和《旅罗华人报》等多份中文报纸创办后,已成为当地侨社重要的精神食粮和交流平台。2014年7月,罗第一家中文学校布加勒斯特二区中文学校成立。

  二十多年来,罗华侨华人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固定模式,集中于小商品进口贸易和零售批发行业,将中国纺织服装、日用百货转卖至罗马尼亚各地和周边国家。他们大多聚居于罗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欧罗巴、尼罗、红龙、唐人街和中国城等华商市场附近,克卢日、锡比乌等城市亦有分布。截至2014年,罗华侨华人在罗注册公司1.08万家,占外国投资总数的5%,在罗全部16个州都有分布,但90%集中在布加勒斯特。这使得罗马尼亚成为欧盟成员国中华资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华资公司大多以批发市场的店铺形式存在,虽数量庞大,但多数为小规模的夫妻店或家族式店铺。

  近年来,罗华侨华人产业开始从商贸业向多元化发展。部分经营小商品批发的华商将资本投入制造业,在当地建成了自行车厂、制衣厂、制鞋厂、建材厂等,还衍生出为华商群体服务的中餐业和蔬菜种植业。同时,部分中资企业也开始进入罗马尼亚,一些企业员工以外派形式来罗。中资企业在罗南部布泽乌县投资建设的“欧洲中国工业园”是罗境内最大的实业投资和综合配套服务区之一,涵盖制造业和商贸业,吸引众多中资企业和华商入驻,实现了“中国制造、欧洲生产、当地销售”。但总体而言,罗马尼亚华商经济现仍以商贸零售批发为主。

  助推中罗“一带一路”合作

  华商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罗马尼亚华商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已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积累了坚实的人脉网络和信息渠道,可为中罗两国“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快产业升级,丰富投资模式,积极参与两国投资、基础设施、能源和高新领域合作。罗马尼亚华商不仅是中罗“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也为罗华商自身发展提供重要历史机遇。近年来,中罗合作已经从低端产业链的小商品贸易向高端产业合作迈进。制造业方面,前述中国欧洲工业园涉及服装生产、家具、香烟、电子产品、家电生产以及新鲜果蔬进出口,集生产、配送和对外贸易于一体。对于拥有资本和营销网络的罗华商来说,从简单赚取差价转向本地制造是可行的选择。此外,罗华商也可考虑参与两国其他领域合作。在高科技领域,可参与中资公司计划在罗投资的通信服务中心和电信设备厂等建设;在能源领域,可参与可再生能源制造厂、燃煤电厂项目及水电站项目等。在基础设施领域,可参与康斯坦察—布加勒斯特—布拉索夫—阿拉德高速公路和沿多瑙河—黑海运河工业园等系列公路、铁路和港口扩建合作计划。上述工业园已经有2000多家中罗合资企业进驻,很多就是当地华商创办的企业。

  (二)加强组织合作,改变经营理念,加快社会融合。一是加强罗马尼亚侨社的团结合作,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使用合法手段维护正当权益;宣传合法经营理念,改善市场经营环境,统筹规划华商的转型升级。二是主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继续增聘当地雇员;继续办好中文报纸的同时,投资当地传媒产业,加强沟通交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当地慈善和文化教育事业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