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推进福建侨务工作发展 ————福建省侨务工作70年回顾
2019年NO.5 侨务工作70年巡礼 作者:福建省委统战部
开栏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刊设“侨务工作70年巡礼”专栏,刊文介绍各地70年来侨务工作的突出亮点和特色举措,展示侨务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激励新时代广大侨务工作者再接再厉、再创新功。
福建是全国重点侨乡,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侨”是福建的一大特点和独特优势。在福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侨”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70年来,海外闽籍侨胞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地抵制各种分裂势力,坚决维护祖(籍)国统一和尊严;70年来,海外闽籍侨胞积极回祖(籍)国投资兴业,为福建发展建设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70年来,海外闽籍侨胞热心回馈桑梓,参与家乡社会公益事业,推动民生改善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共引进侨资近1000亿美元,侨捐累计达290多亿元。回顾70年福建侨务工作不断发展完善、创新发展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49年-1977年:
福建侨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侨务工作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确定了侨务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这一阶段,国内侨务成为侨务工作的中心。福建省侨务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各项侨务工作。
——保护侨汇。福建省贯彻中央的保护侨汇政策,采取了种种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的政策措施。1950年公布了《福建侨汇暂行办法》和《福建管理侨汇业暂行办法》,明确了侨汇政策。此外,福建省根据国家政策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侨汇。华侨华人通过私人汇款,改善了广大侨眷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外汇资金。
——引导华侨投资、领导归侨侨眷参加生产建设。1952年,福建省成立了福建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华侨通过购买该公司的企业股票进行间接投资。自1952年起到1967年底,福建省共吸收华侨、港澳投资7000多万元。为了鼓励华侨来闽投资,参与经济建设,1956年公布了《华侨申请使用国有的荒山、荒地及荒芜的湖泊、池塘、海滩等实施办法》。1953年,福建省委召开第一次侨务工作会议,确定以组织推动归侨侨眷生产为中心任务。各级侨务部门号召归侨侨眷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归侨侨眷创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领导国营华侨农场、工厂发展生产。
——服务侨胞和归侨侨眷。为接待回乡的华侨,各地开办华侨旅行社。1954年,成立了福建省华侨服务社,对全省各地华侨服务社统一领导、加强管理,承担护送华侨出入境、提供指导和服务,接受委托等业务。1950年9月,福建省政府颁发了《优待华侨学生回国就学中小学暂行办法》,要求对回国升学的华侨子女和侨属、侨眷子女予以照顾并做好安排入学工作。1953年,创办了“福建省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泉州、厦门等地也通过创办华侨补校,协助归侨学生和国内华侨子弟学习文化知识。
——安置救济归侨侨眷。自1953年起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为安置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福建省相继创办了17个华侨农场,占全国华侨农场总数的五分之一。省侨委资助福州、厦门等地兴办15个工厂企业,安置了一批归侨。据1969年统计,各农场、工厂归侨达27000多人。各级侨务部门关心救济贫苦归侨和受灾的归侨侨眷,拨出专款资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1978年-2012年:
福建侨务工作回到正轨、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侨务工作改革开放的号角。我们党把发挥几千万海外侨胞的作用,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把握我国大发展的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侨务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阶段,福建侨务工作进入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各级侨务机构恢复和加强。1978年,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成立,与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1980年,改名为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1981年,省外办与省侨办分开办公。各地、市、县的侨务行政机构相继恢复,还新设立了一批侨务行政机构。据1988年9月统计,全省9个地(市)、70个县(市、区)设立了侨务办公室。
——全面铺开各项侨务政策的落实工作。平反归侨侨眷冤假错案3967件;回收安置六十年代初期精简下放的归侨及其直系亲属职工7200多人;落实华侨私房政策,清退“文革”中被挤占的侨房8.2万平方米、被统管的侨房22.1万平方米,全部退还农村土改中被没收、征收的侨房158万平方米,退还城市被改造的侨房产权76.7万平方米、使用权36.2万平方米。各项侨务政策的落实,争取了侨心,极大地调动了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海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完成拨乱反正、落实侨务政策的基础上,福建侨务工作重心开始转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联谊、服务、引导,吸引海外侨胞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省就确定了对华侨华人开放的战略思想。福建的对外开放始于侨、成于侨,对外开放的诸多第一,都是从侨开始的。在此期间,各级侨务部门通过多种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接待联络活动;积极牵线搭桥,服务经济建设,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制定涉侨政策法规,开展侨情调查,侨务工作沿着活跃有序、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扩大对外交往。各级侨务部门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世界福建青年联会、福建侨商投资企业协会、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民间团体平台和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作。在做好巩固和深化东南亚华侨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海外新阵地、打开新局面,与海外侨团、华侨华人建立了广泛联系,结交了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朋友。同时,努力拓展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等群体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福建侨务工作的辐射面已遍及世界各地。
——服务经济建设。各级侨务和涉侨工作部门积极组织海外侨胞参与“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做好为侨资企业跟踪服务工作,大力引进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逐步形成了“以侨为桥、以侨引外、以侨引台、侨港澳台相结合”的局面。侨港澳投资成为福建省利用外资的主体。海外侨胞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通过智力支持,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各级侨务部门加强对华侨捐赠的管理、服务和引导,海外侨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为福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华文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通过邀请海外华文教师来闽进修和组织讲学团赴海外巡回培训,以及联合海外华教机构和海内外高校合作培养高学历本土化华文师资等多种方式,培训培养海外华文师资。1995年开始选派优秀华文教师赴海外任教,缓解海外华校师资短缺压力。自1984年以来,组织华裔青少年参加夏(冬)令营活动,增进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对家乡的感情。各级侨务部门举办多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福建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宣传福建发展。各地侨刊乡讯先后复刊,报道侨乡新闻资讯,让世界了解福建,让福建走向世界。《福建侨报》先后在12个国家和地区与13家华文媒体合作落地印刷发行,每期海外发行报纸数量达13万份以上,形成横跨东西方、覆盖五大洲的全面对外宣传格局。2003年起拍摄《天涯海角福建人》,开播后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组织邀请海外华文媒体来闽采访报道,宣传推介福建发展。
——依法维护侨益。加强侨务法治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涉侨法规。福建省1999年开始实施“侨居造福工程”。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把“侨居造福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09年底,累计建设“侨居造福工程”9938套,总建筑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十项措施的通知》,促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妥善解决华侨农场社保、医保、危房改造、土地确权发证、社会职能剥离、历史债务的清理等历史遗留问题。
——开展侨情调查。1996年,福建省政府牵头开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侨情调查工作,基本摸清福建省海内外侨情基础数据。2004年,福建省政府成立全省重点侨情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在试点基础上,开展全省重点侨情普查。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底,全省海外华侨华人总数1264.62万人,分布在世界176个国家和地区。
十八大以来:
福建侨务工作迎来乘势而上、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期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加强侨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各级侨务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遵循,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着力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开创了福建侨务工作的新局面。
——服务发展大局有新突破。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东南亚经贸活动周等平台,引导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世界闽商大会、“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海外侨商福建行”等活动,推动海外侨胞与国内企业有效对接。推动全国第三个“侨梦苑”在福建挂牌设立,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等侨资项目入驻。2018年6月,全国首个海外华侨华人社团联络总部在厦门正式揭牌,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社团入驻办公,一批侨商项目随之落地签约。拓展侨务引智工作,邀请海外专业人士参加“6•18”“海外人才为国服务博士团”等活动,推动一批海外高新项目对接签约。实施“福建菜海外示范推广计划”,培训海外中餐从业人员,遴选福建菜海外示范点,推动海外中餐业规范化发展,助推福建餐饮业走出去。开展“海外百家闽籍重点社团与我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结对子”活动,有力促进了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发展。
——涵养侨务资源有新提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广泛联系海外侨胞,突出做好“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和“重点社团、重点人士”工作,以各类恳亲联谊大会等重要平台活动为依托,进一步凝聚侨心侨力。成功举办两届世界闽籍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第八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活动,支持新加坡福建会馆、印尼福建社团联谊会举办第七届和第九届恳亲大会,推动海内外福建乡亲大团结、大融合。加大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力度,举办福建省海外青年精英研修班、“海丝情•中国梦”港澳青年精英故乡行活动,以及世界福建青年联会、世界泉州青年联会“青春勇担当•侨心中国梦”系列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地闽籍青年交流与联谊。其中,福建省海外青年精英研修班活动秉承“少而精”“先重质再求量”“适合青年特点”的理念,获得海外侨领的赞赏和支持以及参训学员的认同。开展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和世界福建青年联会换届工作,新一届海交会理事会成员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青会理监事会成员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届增加50%左右,通过换届,海交会、世青会覆盖面更广、代表性更强。支持侨胞参与社会政治生活,2014年起已推荐179名海外侨胞代表人士列席省政协会议。为全面了解侨情,开展了海外侨情抽样调查分析,截至2014年6月,闽籍华侨华人有1580万,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文化交流有新拓展。深入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首创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五级联办”模式,办营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由菲律宾侨领陈永栽资助的“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习中文夏令营”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资助超过1.5万名华裔学生来闽学习中文。2017年“中国寻根之旅”福建集结营助力晋江市成功申办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将寻根主题和体育精神结合,深化了夏令营的内涵。实施海外华校帮扶和“百家华校手拉手工程”,累计已选派800多名华文教师赴海外任教,受到海外侨胞的好评。培训培养6000多名海外华文教师,有力助推海外华校转型升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海外。积极促成福建省优质校与海外华文学校缔结姐妹学校,已缔结100对姊妹校。承办“文化中国”“中华文化大乐园”等活动,组织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团”“厨师团”和艺术团赴海外开展中医义诊、展示美食和民间艺术,推动八闽文化走出去。举办《“根•魂•梦”——海外闽商与新中国70周年图片展》,用2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海外闽商与新中国70年的故事,并在第六届世界闽商大会期间开展。采拍侨批历史文献纪录片《南洋家书》以及反映闽籍乡亲在海外奋斗打拼的《天涯海角福建人》《爱拼敢赢——海外泉州人》等专题片。发挥《福建侨报》的宣传优势,2014年《福建侨报》被确立为福建省“一报、一刊、一网”三大对外宣传窗口中的“一报”。承办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这次论坛是自创办以来境外媒体参会代表最多的一届。论坛期间,组织20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赴宁德、平潭、晋江等地采访,引导海外华文媒体聚焦“海丝”核心区建设。
——为侨服务工作有新成效。2016年7月,《福建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当年9月1日施行,成为我国第二部保护华侨权益的地方性综合性法规。至此,福建省有五部涉侨地方性法规,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备的涉侨法律法规体系。根据这些法规,又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政府部门依法处理涉侨事务,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提供较为完备的法规依据。其中,《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办法》取消了华侨回国居住累计满15天的申请条件,受到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服务华侨来闽定居:福建省侨办简化落户手续》入围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民生工程类优秀案例。率先推出侨务网上办事大厅App和闽政通App,并将华侨来闽定居、华侨归侨侨眷身份认定、“三侨生”升学照顾身份证明等服务事项纳入App平台,推动为侨公共服务事项办理信息化、便捷化。2013年以来,全省共办结华侨来闽定居49000多件。实施“侨爱工程”,组织开展归侨侨眷职业技能培训、归侨侨眷子女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的便侨利侨活动。健全侨务扶贫济困工作机制,对全省散居贫困归难侨实行生活困难补助,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归侨全部纳入补助范围。开展侨乡文化名镇名村试点创建工作,充分挖掘侨乡特色,加强对侨界名人故居祖屋、侨特色历史老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由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海外统战工作、统一管理侨务工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涉侨工作,这为侨务工作提供了更高更广的舞台。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福建各级统战部门将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为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服务,将更广泛地汇聚起海内外闽籍乡亲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福建侨务工作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