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务回顾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工作情况概述
2009年No.1 侨务回顾 作者:程希

  一、留学人员出国及定居国外的有关情况

  据教育部2008年4月2日公布的数据,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7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即国家公派、单位公派、自费留学)的总数为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的总数为31.97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有89.20万人,其中65.7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术访问等。他们分布在108个国家或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留学攻读的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的全部学科门类。

  上述数据隐含了这样一个情况,即以留学生身份出国,现已在国外就业、定居的人有23.48万。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以及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角度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现了为数不小的“人才流失”(国外称“脑流失”),因为这些人都在国外工作,并已获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甚至已加入外国国籍,即已经“为(他)人所有”。

  但是,对于侨务部门来说,这一数据则是意味着在国外新增了23.48万仍可“为我所用”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作对象。实际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外新增的这一类华侨(获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者)、华人(加入外国国籍者)远不止这些。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留学生处掌握的数据,至2006年底,还有因配偶、子女探亲或移民等事由出境,同样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后,留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约30多万。也就是说,改革开放30年来,侨务部门新增的这一类工作对象总数应在50万以上。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字也可能是保守的。

  一般认为,出国留学,特别是出国读研究生的,其配偶大多也是大学生出身,他们以较容易获得签证的探亲名义(即所谓“陪读”)出国后,有相当多人转换成留学人员身份。配偶“陪读”现象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曾一度很突出。当时,为了保证国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国家不仅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在读研究生等人才的自费出国留学有一定的控制(要求纳入公派范围,经单位批准后以“自费公派”的名义出国留学),而且还由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和公安部于1988年1月12日联名下发了《关于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等事项的管理细则》。由此可见,当时以“陪读”名义出国留学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由于出国留学人员中大部分是自费留学人员,加之自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进行改革后,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按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因而出国留学并定居国外成为华侨华人的主要还是自费留学人员。据教育部公布的年度数据,自2001年以来,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一直占留学人员总数的90%以上;自2002年以来,中国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都在10万人以上,近两年来更是出现明显增长,2007年已达14.4万人,预计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这一态势。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发布的《2006全球教育要览》,至200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的人数最多的国家。该《要览》披露的数字是,2004年中国的大学在读留学生占全球总数250万的14%,即35万(该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在外留学人数为42.7万)。

  二、留学人员的社团活动

  随着人数的大幅增长,留学人员成立的社团组织也日趋活跃,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经贸往来和感情联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至2006年,与我驻外使领馆建立联系的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约有2300多个,其中2000多个为联谊性组织,300多个为专业学术团体。

  在国内,一方面是归国留学人员的传统组织——欧美同学会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各地分会越来越多;2002年10月成立了欧美同学会商会;2003年9月,增挂“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牌子,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留学人员组织。

  另一方面,国内其它群团组织也纷纷将归国留学人员吸收为自己的新生力量。其中最为积极的是以归侨及眷属为主体的中国侨联。2003年,中国侨联成立了“华商联谊会”,相当一部分会员是已成为华侨或华人的归国留学人员。此前,为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工作,在一些出国留学人员较多的省市,侨联还成立了“留学人员家属联谊会”。据中国侨联掌握的数字,至2004年,改革开放后出国定居又迁回国内的“新归侨”人数约有16万。

  其他像中国侨联一样开展留学人员工作的群团祖织还有全国青联和工商联。2004年,全国青联成立了“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全国工商联也于同年成立了“中华留学人员创业协会”。北京市工商联则成立了“北京留学人员商会”。

  此外,各地还涌现了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自发成立的“海归校友会”。2004年,国际著名的哈佛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都在上海举行了全球校友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吸引力和归国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活动能量。国外和国内的留学人员社团也经常以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焦点、难点为议题举办论坛或研讨会,将留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为中国的发展献计献策。如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和欧美同学会以“21世纪中国”为主题的研讨会均在国内外轮流举办,每次都得到了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积极响应,有众多海内外留学人员参与,已形成“品牌”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已达百万余众的留学人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学历高、拥有专业知识技能乃至前沿高端科技信息、外文程度好、多数人处于年富力强之际。第二,具有中西方社会的双重阅历,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对于中外国情差异和体制利弊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和理性思考,有较强的跨国流动性。第三,与老一代华侨华人或其他新移民群体相比,参与中外主流事务和社会活动的意识更强、更积极,对中外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更具影响力。第四,受惠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密切关注中国的社会动态和发展方向。

  三、留学人员工作的多部门共管与身份认定的政策区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留学生定义为“流动学生”,即“在一个外国学习且没有取得该国永久居留身份的学生”。我国现行政策对留学人员采取“定居”与“非定居”的区别对待。在国外“定居”的留学人员适用于侨务政策,在国外“非定居”的留学人员适用于留学人员政策。然而,由于有关部门开展对留学人员的工作又实行鼓励他们“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并举的思路,因而,实际上,在外“定居”的留学人员既适用于侨务政策,又可享受留学人员的政策,“定居”并已入外籍的留学人员还属于外国专家局的工作对象,适用于有关外国专家的政策。

  侨务政策对于“定居”的解释是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或实际在外国连续5年(含5年)以上合法居留。侨务政策虽然对于解放前出国的留学生一般都认定为华侨(只要有在国外从事研究、教学、半工半读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记录),但又明确限定,目前的出国留学生,无论公派还是自费,无论在外时间长短,学习期间均不被视为华侨。他们回国后,享受的是对于归国留学人员的政策。从政策的预期目标考虑,对于华侨华人主要是着眼于他们在国外的长期生存发展,而对于留学生则是立足于吸引他们及时学成回国。

  实际上,华侨华人和留学生都属于国际移民领域跨国流动人口的范畴,都具有较强的跨国流动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员跨国流动反映了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市场配置,概而言之,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结果。留学生一般被认为属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高技能劳动力或称高技能人力资本,其中的高、精、尖人才更是各国争相吸引的目标。由于在吸引人才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因而,我国对于留学人员工作尤为重视。目前,我国专门以留学人员为工作对象,以及工作对象中涉及或包含留学人员的政府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有:

  - 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留学服务中心

  -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下设的留学生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

  - 教育部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专职管理干部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下设的留学人员与回国专家处

  - 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既有隶属科技部的,也有隶属人事部的

  - 国务院侨办国外司、经科司及驻外使(领)馆侨务专职管理干部

  - 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

  - 国家外国专家局

  -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

  - 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

  为协调各方面力量做好留学人员工作,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曾批准成立了由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科技部、国侨办五个部委组成的留学人员工作领导小组。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批准了人事部等12 个部委联合制订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共12个部门组成。200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侨办也成为该联席会议组成成员单位,中国侨联则为列席会议的单位。

  为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留学生的派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留学生的派出与回归,是反映并影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念下,作为世界上派出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充分发掘和利用好留学人员这一宝贵资源,又不断推动和促进国际、国内社会的多方利益共赢,和谐发展,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未雨绸缪、统筹兼顾的前瞻性课题。

  (作者系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