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庆祝建党100周年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早期与海外华侨的关系
2021年NO.2 庆祝建党100周年 作者:叶丽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百年大党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与海外华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国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海外华侨的贡献。其次,很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都有留洋经历,这种侨居海外的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再次,很多海外华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情怀,对于推动早期的国共合作以及抵御外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就连“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也是1920年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与毛泽东通信时最先提出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早期与海外华侨的关系值得我们回溯。

  旅俄华侨的特殊贡献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然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具体传播离不开旅俄华侨,此处必须提到两个重要人物即刘泽荣和杨明斋。刘泽荣,又名刘绍周,广东高要人,清朝末年跟随父母定居俄国,并在俄国接受了教育,先后就读于俄国首都彼得堡综合大学物理系和彼得堡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精通俄语。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前后,刘泽荣目睹了旅俄华工的悲惨遭遇,决心联合在俄的留学生和华工等成立“中华旅俄华侨联合会”(1918年更名为“驻俄华工联合会”),后被推选为会长。为维护华工权益,刘泽荣带领“中华旅俄华侨联合会”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向俄国临时政府提出申请,并获拨款7000卢布为华工供应饮食和支付医药费。十月革命后,刘泽荣与苏维埃政府协商,帮助数千名华工回国,有一些华工代表回国后现身说法宣传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并得到了中国工人同胞的响应,鼓舞了中国工人阶级开展革命斗争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18年底,苏维埃政府外交部正式确认驻俄华工联合会有权负责保护驻俄华工的利益。刘泽荣受苏维埃政府委托,创办了《驻俄华工大同报》,使俄国红军中的中国战士和华工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启发。刘泽荣曾三次获得伟大导师列宁的接见,是“架起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首座桥梁的传奇人物”。他协助中共建党,先后致力于新旧中国的外交事业,对中苏友好关系的确立和维系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刘泽荣深谙俄语,呕心沥血所完成的《俄汉大词典》更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另一重要人物是旅俄华侨杨明斋,他是协助共产国际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直接联系人,曾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等共事,可谓中共的元老级人物,被周恩来赞誉为中共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忠厚长者”。杨明斋的一生颇为坎坷,年轻时曾是俄国海参崴的华工,后在西伯利亚地区勤工俭学。他积极进取,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感召,成为了领导工人运动的华工代表。十月革命前,杨明斋加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胜利后,杨明斋被推荐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920年3月,以维经斯基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工作组到中国活动,杨明斋陪同并担任翻译和协调工作。这对促进李大钊南下到上海与陈独秀等共产主义者会谈,商议建立中国共产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920年8月,杨明斋和陈独秀、李汉俊、李达、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等人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杨明斋由俄共党员转为中共党员,主要参与党的理论宣讲工作。此后,杨明斋参与创办《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陪同维经斯基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地推动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杨明斋在上海开办的中俄通讯社和外国语学社发挥过重要作用,上海外国语学社培养了不少外语人才,其中包括中共早期的领导人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杨明斋还安排他们经海参崴赴苏联勤工俭学。此外,杨明斋还指导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号召工人们通过组织争取合法权益。1921年中共一大以后,杨明斋从事党的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1922年7月,杨明斋参加中共二大,后任苏联顾问团翻译。杨明斋还担任过中共北方区党报《工人周刊》编委和劳动通讯社编委。1925年,杨明斋在上海负责筛选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员,曾亲自带领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等人前往苏联,这些学员后来多数成为了党的领导人和优秀党员。

  杨明斋是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屈指可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代表作有《评中西文化观》和《中国社会改造原理》,至今看来仍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可惜杨明斋因为反对国共合作,被逐渐边缘化。1930年杨明斋私自越境赴苏,因为性情耿直,在向第三国际的报告中批判1927年以来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上的失误等问题,反遭充军流放于托木斯克。1938年,杨明斋在苏联受到迫害,最后竟被苏联内务部以捏造的“日本间谍和恐怖分子”罪名,未经诉讼就被判处死刑。这位旅俄华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壮烈牺牲,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余世诚等人通过多方印证,才揭开了杨明斋在苏联这段岁月经历的苦难真相。1989年,杨明斋被苏联政府彻底平反,中国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2012年青岛市委组织部重修了杨明斋故居,将其打造为青岛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了杨明斋在中共党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共早期领导人侨居海外的经历及其影响

  回顾中共创建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很多都有侨居海外的经历,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共的创立和发展,以及加强中共与共产国际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中共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就在1901至1915年间先后五次东渡日本求学或避难,他接受过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高等教育,侨居日本的经历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促使陈独秀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期间,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陈独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和组织工人过程中,和李大钊等同志积极开展了建党工作。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曾于1913年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他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宣传马列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李大钊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深刻道理。

  再如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他先是在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又在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并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周恩来与朱德、赵世炎等在欧洲华工中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周恩来担任支部书记,成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他曾到英、法、德等诸多欧洲国家考察当地的工人运动,在旅欧华工和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将许多进步分子发展为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一些华工党员回国后积极投身革命,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此外,赵世炎、朱德、李立三、蔡和森、邓小平等旅欧勤工俭学的中共领导人都曾深入到旅欧华侨和华工之中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使众多华工觉悟为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力量,为后期中共开展革命活动、壮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爱国华侨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并选举了共产党员参加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思想,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在建立初期力量较为薄弱,并在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认识到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彻底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于是,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爱国华侨廖仲恺发挥了重要作用。廖仲恺是祖籍广东梅州的客家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1877年廖仲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旅美华工家庭,后赴日本留学,曾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和日本中央大学。廖仲恺正是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并追随他走上了民主革命之路。1906年后,廖仲恺译介了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并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发表,主要译作有《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正因为有这样的留学和思想背景,廖仲恺成为国民党左派政治家,推动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精诚合作。在国民党的一大上,廖仲恺先后发表了七次演讲,阐明关于国共合作重大原则问题的意见。在1月28日的大会上,一些国民党员提案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廖仲恺联合共产党人予以有力反驳。从筹备国民党改组,到国民党一大期间,廖仲恺都表现出积极“联共”的态度,这对实现国共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国民党一大闭幕后,海外国民党党组织的改组也有序进行。1924年2月6日,孙中山亲自主持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海外党务方案》,决定增设海外部,具体领导海外加拿大、古巴、檀香山、澳洲、日本、南洋、英国、南非等十八个总支部。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工作人员由国共两党党员组成,因此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具有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指导华侨爱国爱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总体而言,海外部在争取和领导海外华侨支援国民革命、捍卫国共合作等成效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员在海外部工作的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争取华侨资产阶级进步分子的倾斜和支持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栉风沐雨一百年,回顾中国共产党早期与海外华侨的关系,固然有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因素,更重要的是爱国华侨有着复兴中华的民族道义和情牵祖国心系桑梓的故土情怀,而这也是海外华侨持续发展并保持与党友好关系的主基调。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