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庆祝建党100周年   > 正文

充分发挥海外侨胞优势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1年NO.5 庆祝建党100周年 作者:赵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倡议:“让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众多力量中,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挥海外侨胞的优势,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文化互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专门增加了“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一章。其中,明确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华侨、归侨、侨眷“致力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法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将华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数十年来侨务政策的积淀和升华。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涉侨方针政策中,始终将海外侨胞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等盟国正式向日本和德国、意大利宣战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公开呼吁“全体华侨应与各友邦政府及本地民族协同一致,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进攻。”《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中也强调,“中国人民、中国侨胞及南洋各民族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太平洋各民族的反法西斯日、德、意的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充分认识到海外侨胞与住在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将其视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给予了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华侨作用,发展中国和华侨住在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何香凝在中侨委第二次侨务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华侨应当促进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增进华侨与当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共同保卫世界和平。”廖承志在中侨委第二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上讲话时表示:“我们鼓励华侨成为当地人民的一部分,然后成为推动当地与中国友好的力量。这样对当地经济有所贡献,而且对亚非国家的团结也有所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廖承志发表《批判“四人帮”所谓“海外关系”问题的反动谬论》一文,强调“加强同海外华侨的联系”,“发展我国人民同华侨所在国人民的友谊,加强我国同华侨所在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中外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这篇文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制定侨务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其后制定的中国侨务政策中,都强调要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既要鼓励他们为住在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也鼓励他们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为发展我国同其住在国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革,海内外侨情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时,更加强调加强侨务工作是出于拓展民间外交、争取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需要。2011年10月举办的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首次提出“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戴秉国认为,侨务公共外交就是“鼓励海外侨胞以多种方式向住在国政府及主流社会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帮助他们客观看待和认识中国的发展进步”“要使海外侨胞成为促进中国与住在国各领域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华侨华人是中外友好和互利合作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他希望海外侨胞成为中华文化的热情传播者,中华民族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促进者,住在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这些重要论述,正是对海外侨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肯定和期许。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即是这些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海外侨胞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移民历史悠久,与住在国人民和睦相处,荣辱与共,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天下一家亲理念。历史记载,商周之际,华人就从海路移入朝鲜。秦汉时,华人成批移入日本。唐宋之后,出现了三次大的移民潮,形成了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现状。沿海上丝绸之路迁徙到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不仅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同时,也为东南亚国家带去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技术,促进了人文交流。华侨华人为西方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两国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华工都功不可没。在美国、澳大利亚金矿开采过程中等,华工也有大量付出。他们为当地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近现代,随着华商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外华商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海外华商经济规模约5万亿美元,被称为最活跃的跨国投资力量之一;从事的领域日益多元,除传统行业继续稳步发展外,在房地产、高新技术、资源开发、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文教、医疗、旅游等行业发展迅速;在引进外国资本进入住在国及推动住在国资本投资国际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可以说,海外华商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也促进了住在国的发展,从更广的范围上,促进了地区和全球的发展。

  在促进中外友好方面,华侨华人也是积极推动者。早在晚清时期,就有大量知名华人受聘担任中国使领馆的大使、领事或副领事开展外交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复交、建交和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华人精英的牵线搭桥功不可没。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访问时曾说:“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是中马友谊和合作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没有华侨华人的努力,就没有中马关系今天的大好局面。”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讲话时也表示:“旅美侨胞是中美关系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在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旅美侨胞发挥自己独特优势,奔走于太平洋两岸,积极促进中美经济、科技、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在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间架起友谊和合作的桥梁。可以说,中美关系3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同广大旅美侨胞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除了参政精英外,还有一些华人社团也在促进中外友好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比如由美国华人精英组成的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对促进美国与中国以及两岸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起到了特殊的促进作用。

  在增进人文交流方面,华侨华人更是独特的践行者。人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人际交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分布世界各地的六千多万华侨华人,本身的言语行为、服饰饮食文化、商业活动等,对外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有着直接影响。华侨华人通过个人渠道、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及著述和演讲向世界解释和宣传中国,成为加强沟通理解,推动友好合作的“民间大使”。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华侨华人通过庆祝春节等主要节庆活动,也可以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的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团,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各国华侨华人社团多达数千个,少的也有数十上百,并建有各级联合机构,乃至全球组织。较大的华侨华人社团,内部机构一般都专设文化部门,主管社团的文化宣传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其他华人社团,以及居住国当地民族社团联合举办各种规模的文化活动。不少华侨华人社团本身就是文艺娱乐团体,或是知识密集的专业文化协会,具有从事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

  海外华文媒体为华侨华人传递声音、表达诉求,积极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搭建对话平台。海外华文传媒数量庞大。目前海外华文媒体的种类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网站等。不少国家还推出了中外文的双语版报纸,对增进华侨华人与住在国民众间的了解和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海外华文传媒形成了网络化、全球化、跨媒体化的新现象。海外华文媒体通过一系列客观、中立、正面反映事实真相的报道,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变了不少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它们不仅传播族群信息,也传播当地主流社会信息,促进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是促进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重要渠道。

  当前,海外华文学校已成为促进中外交流的又一重要窗口。海外华文学校创建之初,旨在传承、推广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保持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近年来,海外华文学校快速发展,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目前,华文学校的功能出现重大转变,由原来华侨华人传授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学机构,转变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多元平台、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当地华裔群体的联谊活动中心、向主流社会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中心,以及成为参与当地华人社会活动的重要力量、住在国与中国开展文化教育交流的桥梁、联系海外侨胞与中国的重要纽带。海外华文学校,可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可以更好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总之,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且仍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海外侨情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少华裔积极参政,对于推动中外政治互信可发挥积极作用;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领域人才济济,华商网络分布广泛,对于推动各国的经济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华侨华人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具有深厚潜力;侨务资源总量明显增长,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资源。如何进一步向海外侨胞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升广大侨胞的认识,增强广大侨胞的主观能动性;怎样发挥这些潜力,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怎样搭建新平台,拓展新渠道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海外侨胞在促进世界各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方面对话协商,文化方面交流互鉴,环境友好方面同舟共济等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副主任)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