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增强华媒历史使命感助力华媒健康持续发展
———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贵阳成功举办
2015年NO.5 热点聚焦 作者:文 萱

  8月22至24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贵州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贵阳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韩启德致发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莅临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以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起点,海外华文媒体迄今已走过200年风雨历程。值此海外华文媒体诞生200周年之际,论坛以“联谊、交流、研讨、发展”为宗旨,围绕“海外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主题展开探讨,以铭记历史,缅怀先贤,昭告未来。来自境外61个国家和地区430多家华文媒体的450余位负责人参会。其中,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安哥拉、加纳、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等8个国家代表系首次参会。中国内地部分媒体负责人、传媒领域专家学者等也参加论坛,参会代表总规模约500人。

  刘云山冀海外华媒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为海外华文媒体诞生200周年发来的贺信中说,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创办的华文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唇齿相依,与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紧密相连,为推动华侨华人社会发展,为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年沧桑巨变,物转星移。今天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刘云山希望广大海外华文媒体情系桑梓、融通中外,发挥自身优势,办出风格特色,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化,成为联系海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成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友谊的文化桥梁,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新的篇章,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韩启德也为论坛致发贺信。韩启德称,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召开是对海外华文媒体200年的最好纪念,希望全球华文媒体坚守共同拥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血脉,努力提升影响力、赢得公信力、获取话语权,并肩负起表达华社心声、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外友好的使命担当。

  活动内容丰富 平台效应突出

  8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出席论坛开幕式。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交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及贵州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出席活动。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发表主题讲话,副主任何亚非主持开幕式。

  艾力更·依明巴海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海外华文媒体诞生200年来为中国发展建设和中外友好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希望海外华文媒体讲好“四个故事”:一是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二是讲好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三是讲好“华侨华人故事”,四是讲好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故事。

  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通过本届论坛,使贵州与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郭卫民在致辞中希望海外华文媒体秉承中华优秀传统,在海外传播更多的中国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增强影响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中国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海外华文媒体在世界新闻界的竞争力。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国际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熊德龙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表示,海外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文化家园,是促进当地文化与经贸发展的桥梁,呼吁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故事进行深入广泛的传播,要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梦而努力。

  裘援平主任在主旨讲话中,从海外华文媒体的薪火传承、现实中的机遇挑战、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三个方面梳理了海外华文媒体20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高度评价其在初创、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后等不同历史时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为祖(籍)国做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并提出四点期许:做和谐侨社的建设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故事”的代言者、中外友好的推动者。

  在22日上午举行的高端论坛上,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马来西亚世界华文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美国美南新闻报业电视集团董事长李蔚华、法国《欧洲时报》传媒集团总裁张晓贝、台湾《旺报》总编辑王绰中、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等6人就“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话题展开对话,为与会代表带来一场业界最前沿的“头脑风暴”。

  在专题演讲环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分别就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大数据相关话题做演讲。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聚焦贵州”媒体见面会、分组讨论、参访贵阳大数据中心,及播放《荣耀与使命—海外华文媒体200年》专题片、《血脉长城—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纪录片等。会后,与会华文媒体代表深入新疆、甘肃、四川藏区及贵州、广东等地采访考察。

  着力促进海外华媒健康持续发展论坛成果丰硕 开得成功精彩

  (一)研讨、交流:紧密围绕论坛主题,充分碰撞交流。23日上午,论坛两大分论坛重点聚焦媒体转型及“一带一路”和中国故事,分别就华文媒体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华文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华文媒体的文化传承、媒介融合下的全球华文媒体、“互联网+”下的华文媒体、华文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讨论中,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谈了媒介融合下的报业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纸可能会变成3D打印出来,而报是一种艺术。”他认为报是会永远存在的,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是“守门员”的责任,要坚持透过专业的视觉,替公众筛选什么是新闻、传闻、谣言。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称,在他看来,传统纸媒面临的挑战显现出一种趋势,“这个趋势使我们看到‘互联网+’不是你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的问题,而是到了‘非以此办理不可’的时候”。法国《欧洲时报》传媒集团总裁张晓贝表示,新时代下,华文媒体必须用全媒体形式来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传统媒体应放下架子,用心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才有市场。

  关于讲好“中国故事”,西班牙欧华传媒社长兼总编辑陶辛夷称,海外华文媒体应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民众“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民众正确解读今日中国之变化和中国文化之内涵,这是海外华文媒体的历史使命。她主张用住在国的母语去讲述与当地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中国故事,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于“一带一路”,新加坡《时代财智》总编辑宋娓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最大的魅力,将不仅仅在于有多少投资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世界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让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另一条主轴。

  站在下一个百年的起点上,挥别历史,展望未来,华媒人感慨万千。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表示,走过200年,如今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华文媒体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华文媒体在未来仍将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在媒体发展进程中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时代共同进步。”“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和中国是息息相关的。”迪拜中阿卫视董事长刘海江表示,海外华文媒体应该按照新思路跟随新形势,如此方能再获发展机遇。“明天将有许多未知,但只要顺应时代发展、坚持薪火相传、坚守使命担当,全球华文媒体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下一个百年。”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对华文媒体未来发展表达乐观期许。

  裘援平主任主题讲话中“海外华文媒体现实中的机遇挑战”部分,为新时代华媒发展指出方向。她认为,华文媒体在“互联网+”的社会形态下生存,必须走融合式发展道路。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中华文化为底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人才、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裘援平主任关于“中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为海外华文媒体破冰前行提供了新机遇”的判断与论述,让与会华媒人备受鼓舞。

  (二)合作、发展:注重实效,促成多项合作成果。在23日举行的论坛闭幕式上,正式启动了“中新社—海外华文媒体创新合作平台”项目,中新社将联合海外华文媒体共同创建面向全球的新媒体客户端,为全球用户提供实时新闻、文化副刊、服务资讯,此举将为全球用户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中新社将自主研发的“全球编辑室”平台成果免费向全球华文媒体开放使用,将为海外华媒在媒体融合方面提供有力支撑。为更好地发挥论坛“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功能,揭牌成立了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产业中心,此举为海外华文媒体在相互联络、资源互动与合作方面迈出了扎实一步。此外,为加强论坛举办地贵州的对外宣传,贵州省新闻办公室与中国新闻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论坛举办期间,众多海外华文媒体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或达成合作意向,或签署合作协议。

  (三)肩负荣耀与使命,凝聚共识再出发。在论坛闭幕式上,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在致辞中说,本届论坛适逢海外华文媒体诞生200周年,与会华文媒体人不仅回望200年风雨历程,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全球华文媒体的发展探索道路,寻找方向。经过与会代表两天的深入交流、探讨、碰撞,何亚非将海内外媒体人的“真知灼见”梳理形成三项共识:第一,海外华文媒体的薪火传承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唇齿相依;第二,中国发展与民族复兴为海外华文媒体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第三,新时代海外华文媒体应肩负起自身使命担当、创造新荣耀。“三项共识”揭示了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经验,指出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彰显了对海外华媒的殷切期许,令与会代表深感振奋。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