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中青年侨领谈新时代侨务
2019年NO.2 热点聚焦 作者:勇广

  如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侨务事业向着新的目标再出发,是广大侨领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各国侨社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陈玉新、王志刚等部分海外中青年侨领近日就侨胞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构建和谐侨社、维护侨胞权益及发挥侨胞独特优势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等热点问题提出建议、发出侨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刚闭幕不久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外商投资法草案,更彰显了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的决心和信心,客观上为新时代侨务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如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侨务事业向着新的目标再出发,是广大侨领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各国侨社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陈玉新、王志刚等海外中青年侨领近日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就侨胞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构建和谐侨社、维护侨胞权益及发挥侨胞独特优势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等热点问题提出建议、发出侨声。

  提升自身素质,促进相互了解

  加快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

  中国政府向来倡导海外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认为是广大侨胞在海外长期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融入这个话题,中青年侨领们认为,海外华侨华人应着力提升自身素质,加深对当地社会的了解,帮助当地民众更好了解中国,为自身融入创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当地社会尊重。日本吉林总商会副会长王志刚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融入主流社会,首先应遵守当地法律,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发展自身,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尊重。葡中经济文化促进协会会长陈玉新表示,融入主流社会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融入得好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他鼓励华侨华人子女学习医学、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等学科,向着更高目标奋进。

  (二)促进相互了解,为侨胞融入奠定良好基础。中以侨商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杨蕾表示,应积极促进中外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住在国民众了解中国发展情况。她介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以色列,越来越多留学生学成之后留下来,但不少当地人对中国发展情况并不了解,协会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将对中国感兴趣的以色列人带到中国参观学习,促进两国间的相互了解。王志刚表示,日本吉林总商会也计划下一步多带当地朋友回中国看看,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以点带面做好民间使者,推动民间交流,这也是新时代侨团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玉新表示,融入首先需要以实际行动了解当地社会,像爱自己家一样爱这个社会。葡中经济文化促进协会发挥新侨优势创办了“中葡讲堂”,面向华侨华人积极开展法律、税务、金融、文化、历史、中葡对比及葡萄牙产业等方面讲座,帮助大家了解葡萄牙、了解解决困难问题的渠道,增强侨胞安全感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受到广泛好评。

  创新活动形式,弘扬正能量

  推进和谐侨社建设

  侨社是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的重要纽带。“团结友爱、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和谐侨社,不仅是海外侨胞长期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各国人民眼中的形象。对于推进和谐侨社建设,青年侨领们表示,应结合所在国实际创新侨社活动形式,积极弘扬正能量;广大侨团领袖应不断加深对侨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服务和谐侨社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提升当地侨社凝聚力和影响力,成为海外侨胞良好形象的代表。

  (一)不断创新和谐侨社建设形式。正如陈玉新所表示的,和谐侨社建设需要传承前辈打下的基础,珍惜局面,同时不断开拓创新。王志刚表示,在和谐侨社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多个侨团共同举办了东京塔点亮“中国红”活动。当天一些侨团还现场表演了中国传统的舞狮、书法等,为东京增添了浓郁的中国年味,也有效促进了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和谐。

  西班牙华商女企业家协会去年发挥自身优势举办了“爱满巴塞”圣诞联欢活动,主要为来自中国在西班牙当地接受治疗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家庭举办,使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也希望通过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对这样一个群体的关注关心。加泰罗尼亚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巴塞罗那华助中心、巴塞罗那青田同乡会、西班牙中华总商会的侨领均参加活动,通过活动有效促进了侨社和谐发展。

  (二)侨领应强化凝聚力、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王志刚认为,侨领应率先垂范,积极弘扬正能量,不断强化领导能力和奉献精神,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舍得付出,积极服务侨胞。此外,侨团应该有完善的章程和制度,特别应明确选举等事项,促进侨团组织良性循环。

  陈玉新同样表示,侨社建设不能走歪路。破坏团结是歪路,应做到不利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团结的事坚决不做。同时,要倡导青年侨胞增强学习能力、锻炼成长,共同建设安全侨社、和谐侨社、智慧侨社。西班牙华商女企业家协会首任会长叶晓红表示,华商女企业家协会的特点就是讲究诚信,务实开展工作,倡导有劳有获、不劳无获。

  (三)侨团间应强调优势互补。华侨华人社团是海外华社的中流砥柱,是团结凝聚广大侨胞的桥梁和纽带。德中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德国山东商会秘书长姜锋表示,侨团之间应讲究和谐合作,有的在商务方面有优势,有的在文化方面有优势,应互相取长补短、有效整合资源。

  发挥侨团作用

  帮助侨胞维护权益、增强获得感

  在维护侨胞权益方面,中青年侨领认为,应充分发挥侨团作用,积极普及当地法律、税收等知识,引导侨胞遵守住在国法律、守法经营,并发挥优势帮助他们合法维护权益。

  (一)加大普及当地法律等知识力度,引导侨胞入乡随俗。加纳华联总会法律顾问杨伟强认为,侨团需要帮助侨胞改变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融入意识,“一带一路”让我们“走出去”,但我们一定要“走进去”,这是“走上去”的基础。应帮助侨胞改变法律思维和营商思维,引导其入乡随俗。他介绍,华联总会在加纳举办了加纳法律大家谈讲堂,积极举办法律讲座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向侨胞介绍法律常识,并就可能遇到的贸易商业诈骗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叶晓红表示,针对华侨华人的百元店、餐馆等法律意识有待加强的实际情况,西班牙华商女企业家协会也经常举办法律讲座,强化法律和税收意识培养,提升自我素质。

  (二)引导侨胞遵守当地法律、树立法律防范意识。杨伟强表示,维权首先要自己守法,树立法律防范意识,防范永远是最好的治疗。走出去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其实这些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重视、学习和防范。王志刚建议,在维护侨胞权益方面,应充分发挥华助中心、商会、同乡会等侨团为华侨华人服务的作用,条件具备的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三)积极帮助侨胞合理维权、依法维权。杨伟强表示,应引导侨胞能调解就调解,不能调解就诉诸法院或其他司法机构。特别是侨胞在当地发生经济纠纷的时候,侨团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在调解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杨蕾同样表示,中以侨商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经常开展维权工作,除了到中资企业工地宣传普及当地法律常识,还代表工人与建筑商交涉维权。该协会目前已经依据当地法律帮助1000多华人在以色列拿到赔偿。

  发挥独特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项目推进如火如荼之际,陈玉新等中青年侨领也发出呼吁,希望广大侨胞应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客观真实地向住在国主流社会和民众积极传播“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和理念,宣传“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互利共赢理念,增进理解与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并倡导大家积极投身参与相关合作项目建设。

  (一)承上启下做好沟通协调,促进项目落地。王志刚认为,侨胞应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做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角而非配角,积极协调政府、民间层面,做好沟通,推进项目落地。侨领特别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沟通好主流媒体及社会各层次人士,对投资援助进行广泛宣传,告诉当地民众“一带一路”建设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民心相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为“一带一路”项目企业“走进去”铺路搭桥。杨蕾等侨领表示,广大侨胞应发挥熟悉住在国的优势,为“一带一路”项目企业进入所在国提供便利。她介绍,以色列位于欧亚非三大板块的交接处,地处“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支点。为助推更好融入“一带一路”,中以侨商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积极帮助已经进入以色列的企业发掘专业人士,包括熟悉和掌握中国及以色列两国法律的律师和财会人员。她认为,“一带一路”不光是资金的投入、人员的投入,还有民心沟通、文化交流,他们会帮助当地人更多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内涵,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三)积极投身国际合作,争当中外合作参与者。陈玉新等中青年侨领呼吁,侨胞们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前辈侨胞走出国门闯向世界,积极投身“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争当中外合作的参与者。呼吁广大侨胞充分利用自身既熟悉中国又熟悉住在国国情的优势,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又积极参与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商贸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等,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亲身参与者。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相信这些中青年侨领的建言献策以及蕴含其中的远见卓识,必将为广大侨胞事业发展、为海外和谐侨社构建提供有益启发。相信步入新时代的广大侨胞必将在投身中国改革和创新发展进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深化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方面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