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华侨华人共克时艰
—— ——“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系列观察报告
2020年NO.3 热点聚焦 作者:邢菁华 龙登高

  编者按:

  3月20日至5月16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海外华商谈抗疫”活动,相继举办西班牙、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非洲、东南亚、法国、俄罗斯、巴西等10场连线活动,邀请海外侨界代表人士和国内华侨研究学者等,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介绍当地新冠肺炎疫情现状与应对措施,探讨华侨华人生活与华商经营所受影响,分享华侨华人与当地民众共同抗击疫情的故事。本刊特邀活动组织者撰写活动相关情况综述,以供读者参考。

  特殊时期的创新,超出预期的成效

  新冠疫情肆虐中国之时,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通过各种渠道在境外抢运急缺的防疫物资,驰援国内抗击疫情。在祖(籍)国危难之际,再次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心接力的感人赞歌。旋踵疫情在日韩、欧洲与北美等地相继暴发,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华商经营遭受严重冲击,还可能面临歧视问题,海外华侨华人在海外的抗疫故事也成为关注焦点。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主办“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观察系列,邀请和连线世界各地侨领、华商及学者,介绍当地疫情状况与应对措施,探讨华人生活与华商经营所受影响,分享华侨华人驰援祖(籍)国及与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动人故事,通过比较视野探寻真知灼见。

  10场连线活动,五大洲30余个国家的学者、华侨华人、留学生群体热切关注、积极参与,成为疫情期间跨越地域,跨越商界、学界与政界的多元化国际交流平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新社及当地华文媒体详加报道。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北京市委统战部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拉美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成为合作支持单位。

  在线讨论的创新形式,获得了超越预期的成效。在以往,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汇聚一堂,很不容易;“官、商、学”“产、学、研”同堂探讨也有困难。但面对疫情的共同威胁,在新技术下的在线讨论,成本低、更具开放性,高门槛的地域限制、行业限制被突破。各地华侨华人的不同特点与共同点得到显现。同时,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交流联系更为密切,各地华侨华人的联系也形成新的渠道。成为疫情期间华侨华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表达与交流的平台,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教授陈涛涛说,华侨华人由此获得归属感。

  平台与活动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第一,全面真实地了解了华侨华人及其作用,纠正了一些媒体的偏见与认识误区。第二,学者低成本地开展了全球华侨华人的调研,并能进行五大洲各国的比较研究。第三,涉侨部门及时把握侨情最新动态获得第一手信息。第四,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抗疫举措、民众心态,特别是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关系。

  华侨华人抗疫的特点与成果

  通过对10场华侨华人抗疫的比较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

  一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籍)国、捐款捐物。疫情发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捐款捐物,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支持国内和家乡抗疫,有效地展现了华侨华人形象,期间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重大灾难面前,血缘、亲缘、地缘使得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更加紧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二是与当地民众共同抗疫,贡献力量,践行社会责任,塑造华侨华人新形象。在重大的疫情灾害面前,海外华侨华人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精神、仁爱之心积极参与当地疫情防控。比如,美国北京联合会成立了“守望互助-防疫紧急救助小组”,呼吁民众将家里储备的口罩、手套等捐献出来送给更需要的人;新加坡华人企业积极采购抗疫物资帮助当地社会及华侨华人;巴西华人协会与当地教会合作,向巴西穷人分发1000份“基本食物篮”等;意大利罗马侨界疫情应急小组向意大利友人和意大利相关部门提供援助和医疗物品的赠送等。

  三是华侨华人互帮互助,抱团抗疫,空前团结,侨领的领导力、侨社的组织力得到加强。德国侨领叶增雅等共同发起“德国侨胞防疫自救工作委员会”;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在封城期间调配多名武装保安,为华侨华人、中资机构和留学生提供生活和安全保障;美国华侨华人利用微信网络平台,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互助SOS群,支持中餐馆送餐,开展线上防御讲座,积极参与抗击疫情,保障工作和生产等应对措施。

  四是科学防护,高度自律,华侨华人感染率低。疫情期间,海外华侨华人在自律防护方面作出表率。华侨华人最早戴口罩,华侨华人社团守望相助,成立热线小组,抗疫应急援助中心,吸取中国的经验,疫情初期取消了春节一系列商贸与庆祝活动。中国疫情暴发时,返回住在国的侨胞主动居家隔离14天,当地华人最早落下各企业的闸门,最早主动戴起防疫口罩及手套,减少了不必要的外出,比当地政府和民众更加警觉。正是因为华人群体对待疫情科学理性的态度和行动,使得各国华侨华人的感染率普遍偏低,即使在欧美重灾区也是如此。

  五是纠正不实报道,传播正能量,面对歧视理性发声。当中国受到污名化,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群体主动纠正不实报道,并号召媒体和民众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积极传播正能量。当海外华侨华人面对歧视,他们不再沉默,理性发声,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比如:法国华人和亚裔主动参与到反歧视、反种族主义、反排斥和反污名化的抗争,通过网络发声、法律援助与追责、艺术形式发声(纪录片)、与法国官方机构直接合作等多种方式维权和抗争;西班牙华侨华人社团举办交流会向当地企业和民众说明国内的疫情状况与防控措施,消除不利舆论和歧视。

  疫情后海外华侨华人动态预判

  通过10场连线,学者们对海外华侨华人动态做出相应预判:

  延续与转型: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

  抗疫充分彰显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血脉相连,双方关系也处于转型和变化中。历史上基本是华侨华人支援祖(籍)国,捐赠、投资与投身国家建设发展;21世纪之后,逐渐富强的中国,开始反馈华侨华人社会,逢危难撤侨、救助、支持等行动与举措越来越多。这次抗疫,二三月份海外华侨华人驰援祖(籍)国,三月之后中国救援海外华侨华人与受灾国。今后可能海外华侨华人对国内的支持会相应发生变化,而文化与民间交流等方面将日益加强,特别是促进中国与住在国的关系和交往、深入当地主流社会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华侨华人的优势将增多。

  创新与转变:特殊时期开创的新方式,将成为今后的常规工作渠道

  云平台、在线交流等新技术在疫情时期大发展,特别适合华侨华人散布世界而深具全球化的特点,能够克服地理与空间的障碍促进交流与联系。国内涉侨部门在疫情期间通过在线联系华侨华人传递关爱的方式,有望成为今后的常规联系渠道。特殊时期与新技术条件下,将会形成过去所没有过的经济文化活动的创新形式,应该多加鼓励。

  涉侨部门需要更多关注华侨华人的处境与诉求

  海外华侨华人是跨国生活的群体,一直处于抗击疫情和反对歧视的双重压力下,所以他们希望在祖(籍)国和住在国社会都能得到认可。海外华侨华人经济以服务型为主,例如餐饮业和旅游业,受到疫情的冲击非常大,许多企业面临新的转型,这不是远程能解决的问题;疫情结束后,中国的供应链如何与海外华商的商贸网络再次链接并有效结合,需要通盘考虑;海外华商在抗疫的过程中,克服跨越国界的困难,排除制度与文化的障碍,企业家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释放更多潜能,也是国内涉侨部门需要面对和统筹考虑的重要问题。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