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全球战疫行动见证华人力量
————“华侨华人与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线上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年NO.3 热点聚焦 作者:许韩芃 张振江

  “华侨华人与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线上学术研讨会就新冠疫情及国际局势变化分享真知灼见,积极践行涉侨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为疫情防控工作建言献策。

  4月30日,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的“华侨华人与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线上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华侨华人参与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及面临的挑战展开分享与研讨。会议分设地区专题、主题研讨两个环节。

  地区专题:华侨华人参与中国抗疫

  会议设有东南亚、北美、拉美、欧洲、非洲5个地区专题,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团队5位成员就地区专题发表观点,全面展示了全球抗疫地图上华侨华人的重要贡献。副教授任娜提到,由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构成复杂,需要针对不同华人群体的抗疫援助进行具体分析,无论是东南亚社团企业还是个人的抗疫行动,都与当今中国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国联系密切相关。副教授李爱慧强调了北美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无论是校友会、新老华侨华人社团、华商团体还是侨领、华商精英,各地华侨华人在联合行动、新媒体宣传、内外联通等方面均有序进行。研究员文峰从“积极参与、恐慌焦虑、理性抗疫、纠结彷徨”四个阶段总结欧洲华侨华人参与抗疫的行动过程,并表示目前欧洲华人尤其是华商群体在复工复产方面仍面临巨大的考验。副教授贺喜则指出,拉美地区疫情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部分拉美地区国家呈现“疫情+暴乱”的叠加现象,个别国家出现了小范围的对华不友好言论及排华现象,对中拉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副教授赵思洋介绍了非洲华侨华人、中资企业及中国援非医疗队伍共同协作与当地政府抗击疫情的基本概况,并指出目前新冠疫情下非洲华侨华人的安全问题凸显,需进一步重视。

  主题研讨:全球疫情下的华人社会

  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海外舆论环境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围绕华侨华人社会面临的处境和巨大挑战,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1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共同探讨疫情影响下华侨华人社会的抗疫担当及应对策略。

  国际环境面临新变化。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刘宏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取决于后疫情时代世界的变化趋势。现阶段疫情加剧了经济逆全球化和国家间制度及意识形态的竞争。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世界的变化趋势不仅可能会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组。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柯群英表示,尽管中国已经逐渐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文化偏见和种族歧视仍在部分欧美国家中盛行。因此,重新审视新冠疫情中全球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热点议题显得更为重要,包括文化和种族多样性及慈善在新冠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等。在抗疫过程中,不仅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新冠疫情发展,同时还需要合力制定有助于改变社会态度和社会结构的政策及策略。

  华侨华人助力全球抗疫。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指出,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在协助中国及世界抗击疫情方面表现出色,这与华侨华人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一是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热心公益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二是海外侨胞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意识较高;三是海外侨胞冷静克制,沉稳应对来自海外媒体的污名化,避免激烈的矛盾冲突;四是积极发扬侨帮侨传统,在抗疫前线团结协作、勇担重任。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奕平表示,自疫情暴发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在医疗物资采购、社区志愿服务、舆论引导、中外医疗合作等方面支持中国抗疫;面对疫情在海外扩散,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当地疫情防控,为当地购买物资,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可以说,华侨华人是全球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独特力量。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潮龙起在探讨华侨华人抗疫贡献的同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入研究华侨华人参与全球抗疫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一是写事与写人相结合,重视新冠疫情对华侨华人生存状态的影响,包括新冠疫情下各国移民政策、华侨华人群体结构及双边关系发生的变化。二是采用事件路径的视角,从长时段的角度关注新冠疫情背后所隐藏的华侨华人与中国及居住国的关系及其变迁。三是事实研究与话语研究相结合,就西方政府和媒介针对华侨华人言论中隐含的话语政治及其效应进行分析。

  华商群体贡献抗疫力量。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李明欢以“中欧抗疫进程中的欧洲华商:处境、诉求与贡献”为主题,聚焦欧洲华商目前面临的复杂形势与严峻挑战。欧洲华商在中欧抗疫进程中经历了驰援中国、参与当地疫情防控、边工作边防控三个阶段;在抗击疫情和反击歧视的双重压力下,尽管欧洲华商希望取得祖(籍)国和当地国社会的双重认可,但两种不同的评价系统仍然使华商群体难以取得真正的平衡。此外,鉴于欧洲华商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的经营特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仍需华商本身、中国及当地社会的共同努力。

  理性看待华侨华人抗疫风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岳在发言中表示,基于全球疫情蔓延发展的时间差、美国政府及媒体对中国的污名化,以及各国法律和防疫管控措施的差别,华侨华人在新冠疫情中遭受了部分歧视和偏见,这对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受中国及全球抗疫行动不同反馈的影响,华人与华侨在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比华侨华人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方面的矛盾和不同步,华侨华人在抗疫过程中强化了中国人身份的自我认同。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龙登高指出,华侨华人一方面以中国经验为参考,保持不带偏见、相对客观的全球视野,积极投身当地社会的公益活动;另一方面,面对部分欧美国家的歧视,海外华人群体坚持理性发声,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展现了华侨华人科学理性抗疫、践行社会责任的新形象。与华侨华人群体相比,欧美国家抗疫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偏见及侥幸心理,是新冠病毒最终攻克多个“文化高地”的重要原因。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教授张振江就“全球战疫下海外华侨华人的贡献与风险”进行主题发言。他肯定了此次全球抗疫中海外华人上半场援助中国,下半场参与居住国抗疫的特殊贡献,同时他特别指出,如果疫情进一步恶化,华侨华人有被进一步歧视的可能。

  疫情防控涉侨工作。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国福围绕新冠疫情下的移民服务管理水平进行发言。他认为,提高移民(侨)服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守住保护移民个人权利的底线,保障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为避免疫情谣言和误解,还要做到多渠道公开可公开的基本移民信息。最后,对于加强疫情下的移民服务管理,要重视和提升移民(侨)服务管理应变能力,加大政策措施储备力度。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对此次抗击疫情的涉侨工作进行总结和思考。在自媒体繁盛的信息环境中,华侨华人研究机构、智库及专业人员在提出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的同时,要设计好涉侨舆论导向,快速引导舆论场话题,传递国家主流声音。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重要侨团和侨领在中国对住在国援助方面的作用,切实解决海外华侨华人的实际问题,更具针对性地发挥效应,涵养侨务资源。

  与会学者认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及外交造成巨大冲击。面对世界局势的新变化,有关部门应总结涉侨抗疫经验,推动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此次研讨会是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围绕华侨华人与全球抗疫召开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学术会议,与会学者采取线上会议的学术交流新形式,就新冠疫情及国际局势变化分享真知灼见,积极践行涉侨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为疫情防控工作建言献策,是当前疫情背景下华侨华人研究及学界交流的一次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