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
2005年No.5 特别报道 作者:郭招金

  摘要:作者分析了新一波“中国热”的新特点,指出“中国热”背后存在的严重误读,全球华文媒体应成为向西方公众传递中国和平发展信息的重要平台。

  一、全球关注中国快速发展产生新一波“中国热”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重大事件引发西方产生过几次“中国热”。而最新一波“中国热”则发生在2004年下半年,直到今天还在持续升温。

  产生新一波“中国热”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长时间快速增长使中国国力迅速增强,同时也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这一波“中国热”和以往几次“中国热”明显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前所未有的密集报道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从2004年下半年到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密集报道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是空前的。

  如2005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将章子怡登上封面,推出有20多页篇幅的封面文章《中国的世纪》。6月,美国《时代》杂志刊出特别报道:《中国的新革命》,也是20来页篇幅,全面解读崛起的中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6月20日刊出题为《新大国的崛起》的文章,认为中国正在从一个缺乏生机的经济体变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而一切又都在共产党的有效管理之中。美国其他著名杂志如《商业周刊》及《大西洋月刊》等也纷纷推出中国题材的特刊报道。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几家周刊在选择报道题材方面一向极为严格,他们不约而同把中国题材作为封面专题进行报道,是极为少见的。

  当今世界谈论中国成了最流行话题。英国的主要报纸、杂志、出版物,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中国的新闻和相关报道。《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形象地说:“不论人们打开哪份美国报纸,几乎每天都能读到对中国的详细报道、分析和评论。”在许多国际性商务会议上,几乎都离不开中国话题。《环球邮报》说:“美国国会天天在讨论中国问题。”

  2.西方媒体集体“变脸”,报道“视角”发生变化

  长时间以来,西方媒体经常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视角观察中国,如对中国的报道经常发一些批评中国“不自由”、“不民主”、“缺少人权”的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新闻。中国媒体人在读西方媒体的这些报道时总觉得他们观察中国的视角有问题,报道有偏差。但近一、二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发生很大变化,报道重点从时政新闻转向以经济新闻为主,批评性报道少了,对中国大加赞扬和夸大性的报道多了,中国媒体观察家称西方媒体突然集体“变脸”。

  在西方媒体上,可以经常读到政界、商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在国会演讲中说:“人类历史上首次,一个经济和政治的超级大国在没有战争的硝烟中诞生,这就是亚洲的中国。”

  3.汉语受到重视,出现全球性的“汉语热”

  在这一波“中国热”中,西方主流社会对汉语有新的认识,对汉语的文化魅力和潜在经济优势倍加推崇。美国一位投资咨询专家今年7月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时,对在座200位投资人、经理、学者说:“我能提供的最佳投资建议,是劝告大家让自己的儿孙学习华文,因为那将是他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美国之音》报道说:“由于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汉语已经成为当今非常热门的外国语言。”

  西方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会人士如此赞美汉语和看好汉语前景让中国人感到惊讶。在全球性“中国热”中,海外华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更加重视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华文教育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蓬勃兴起。当然,真正的“汉语热”远未到来,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仍是英语,其母语使用人口4.56亿,还有超过10亿的人口在学习英语。汉语使用人口近11亿,有3000万非母语人口在学习汉语,相对还很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发展存在严重误读

  在这一波“中国热”中,有关中国的报道在世界各地媒体上随处可见。一些对华友好人士,看到中国的发展从心里感到高兴,他们充分肯定中国的成就和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但在描述中国发展时有时带有主观愿望和浪漫色彩,有些评论实际上是过誉了。

  西方记者来到中国采访,主要是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集中采访和报道,他们很少到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采访。他们来去匆匆,未能深入到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看到的只是中国少数最发达的地区最光彩的一面,由此形成对整个中国的观感。他们发出的大量报道有助于世界公众了解中国,但这些报道有许多不准确、不全面之处,存在许多误读。

  当今世界依然是西方媒体垄断并强力影响全球舆论的时代,全世界重大新闻有80%来源于西方几个主要媒体。西方媒体对重大国际事件,对中国问题发出的报道,在全球范围产生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引导公众的思维和判断。

  1.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

  欧美的媒体前些年经常使用“世界工厂”这个词描述中国,这两年似乎觉得“世界工厂”还不足以表现他们对中国的发展现状的描述,纷纷使用“超级大国”这个词,且具有明显的群体效应。

  2.夸大中国发展对世界资源的需求

  有的媒体认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石油进口日益增加造成的”。有的则称中国的粮食生产不断减少,而且没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已经没有可供开发的土地。

  3.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

  美国五角大楼四处宣扬中国军力在扩大。今年7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把中国描述成一个热衷于军事准备的国家,声称“中国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已经开始影响地区平衡”。随后,日本也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媒体报道也跟着夸大中国军事实力。

  4.渲染中国经济对美国造成威胁

  执美国舆论牛耳的《纽约时报》一个时期以来连续发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文章,渲染中国的经济能力已对美国造成威胁。2004年12月6日,该报以五个版面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说中国已成为许多产品和服务业的最大制造商和消费市场,使各行各业和各国都感到惊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和水泥的消费国,很快会从黄铜到黄豆的消费上超过美国。中国在移动电话方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很快会在汽车生产上超越德国和日本。香港汇丰银行预计,再过30年,中国银行的总资产也会超过美国。

  2005年6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长篇社论:《中国的优势,美国的劣势》,以“中强美弱”立论,宣扬来自中国的威胁,唤起美国人的危机意识。6月28日,该报在头版位置刊出该报驻香港记者发自广州的分析报道,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已凌驾美国,并且潜力无穷,其对美国长程的威胁将远超过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美国独立日刊出一幅漫画:画面上美国人在欢庆国庆的烧烤中,身边飘扬着星条旗上醒目写着“中国制造”。作者旨在提醒公众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实际上,中国从未想到要和美国争霸,也没有这种能力,西方媒体渲染中国经济已经对美国构成威胁是荒谬的。

  5.曲解中国的发展战略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明里暗里渲染中国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挑战和威胁。

  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存在种种误读,加上西方一些政界人士的误导,西方公众对中国的发展存在许多疑问,从而形成一个对中国发展不利的“舆论场”,西方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主张对中国发展采取遏制措施,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干扰和影响:

  一是中国商品出口受阻。中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些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这几年,西方发达国家还采取技术贸易措施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据统计,目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中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每年受技术性质贸易措施影响出口额已超过25%,约450-500亿美元。

  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发展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阻碍。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之后,不到半年IBM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收购初期,却遭到许多波折。中海油集团原准备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却因非经济因素阻挠最后放弃报价。中国欢迎国际上大企业到中国投资,但中国企业到国际上开展经营活动却屡屡遭受阻挠。

  三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两岸事务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两岸关系的发展却受到美国、日本一些势力明里暗里的种种阻挠。

  [1]  [2]  [下一页]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