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献给“5.12”大地震的一束小白花
2009年No.3 特别报道 作者:赵林

  3月25日下午,由日本侨胞黄淑柔女士率领的专程来川拍摄《四川汶川大地震纪录片》的8人摄制组,乘座一架银色客机徐徐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月26日至29日,我陪同黄淑柔女士一行,在四川各地侨办积极配合下,先后赴灾区进行实地拍摄与采访。所到之处,耳闻目睹一些小事,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一声声、一句句、朗朗书声新课堂

  26日临晨4点30分,我随摄制组一行乘面包车,冒着风雨从成都出发了。在夜深人静的山路中,经过3个小时急驶,来到绵竹市春溢小学大门口。

  8点整, “叮铃铃”的铃声划破校园的上空。随之,两排新建板房里,传出的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吸引着摄制组在教室内外寻找不同角度拍摄着。

  校长告诉我们,在去年大地震中,学校教学楼全部倒塌,各种财产和资料毁损殆尽。2008年7月2日,在全国爱心人士大力帮扶下,板房校园得以全面复学,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370人。学校目前正沿着“为孩子快乐而精彩的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而努力奋斗着。现在学校仍有一位日本志愿者,叫迫先生,是位日本建筑家。地震发生后,从电视上了解到我们学校受灾的情况后,为支援灾区学校,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他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学校,自愿为我们重建学校设计了图纸,并答应为我们建校捐款。

  摄制组在校长的带领下离开新校园,步行半里多路,来到春溢小学原址。放眼望去,若大的学校,在地震中已基本被夷为平地。只有废墟旁边的“春溢小学”校牌,还在细雨凉风中静静地坚守着。

  当时针指向中午12点,新板房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响了起来。小学生们如同出笼的小鸟,从10个教室里欢快地飞出来。他们手里拿着碗筷,飞到操场中间,自觉地排成两行长队。四个穿白大褂的大师傅,推着一辆四轮车,热情地给学生们打饭。一些老师也在和孩子们一起排队。校长介绍道,我们老师每天中午也和学生们吃一样的饭菜,这就叫“与民同乐”呀。

  有三个男同学,一边吃饭,一边围着摄制组好奇地观看。摄制组的日本叔叔,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问:地震发生时,你们在干什么?地震发生后,你们又是怎样想的?一个小个子同学说,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上课。当时就觉得教室在左右摇晃,老师马上就叫我们赶紧向楼下跑,等我们都跑到学校操场上后,教室就倒了。看到那场面,我们都哭了。老师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孩子们,别哭,你们会有地方上学的!没想到,地震后一个半月,我们就来到这两排新建的板房里,开始上学哪!你们知道这两排板房学校是哪来的吗?日本叔叔又问。高个子同学说,是全国好心的叔叔阿姨帮我们建起来的。三个男同学一起回答:我们应该努力的好好学习,用优异成绩来感谢他们。在场的人听后,异口同声地说,讲的好!日本叔叔也称赞道:没想到,经过地震洗礼后的孩子们能讲出这样有志气的话!。

  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

  在德阳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有个叫钟思琪的女孩子,她在地震之后,为了生活,为了不辜负亲人们期待的眼神,毅然拿起绣花针,同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绣出了一片生活的新天地。

  27日清晨6时,我们一行乘车前往钟思琪的住地。钟思琪的父亲钟啓国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步入钟思琪的“工作室”,一间小而简单的绣花房便印入眼帘。环顾四周,只见窗户上挂着几幅已绣好的:《荣华富贵》、《年年有余》、《松鹤延年》等图案的作品。钟思琪的父亲找到一张小报纸递给我看。这是一张2008年9月21日的《绵竹日报》,在该报第四版的右上方,登了一篇题为《小绣女大心愿》的文章。文中写道:在今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中,给许多村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痛苦,有些人甚至产生了绝望。而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里,一群幸存下来的绣花女们却坚强地站了起来。她们化悲痛为力量,毅然在一片废墟上支起绣花架,用实际行动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她们用自己一双勤劳的手,用千针万线,绣出了灾区人民不屈的脊梁!

  钟思琪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去年地震时,她面对家里房子倒塌、奶奶离她而去的沉重打击,为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她想到自己曾学过两年多的刺绣年画手艺。因为绵竹年画,属于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而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又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若将其发扬光大,岂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她从废墟中找出绣年画的绣线,开始一针一线地绣起以前未完成的《三星高照》图。

  几天绣下来,钟思琪感到虽然还是很思念已经离去的奶奶,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却好了许多。她把这些感受告诉给因地震而失去亲人,天天都在家以泪洗面的邻家姐妹,劝她们跟着自己学绣年画,使她们都振作起来,树立坚定的信念,从而顽强地活下去。在她带动下,周围四五个邻居姐妹也跟着学起绣年画。她就手把手地从基本针法教起。她们几个人天天在一起,一边绣着年画,一边聊着天,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日子一长,她们就自然而然地从地震中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地震过后,全国各地的慈善机构和志愿者先后来到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其中有万科、麦肯锡公司的志愿者。他们在无私帮助乡亲们进行灾后重建的同时,无意中看到钟思琪等人绣的年画,觉得年画绣的很精美、很有意义,便向她们提供了第一批订单,为每一个志愿者绣一个身份证明的小袖标,每个60元。这个消息使钟思琪和乡亲们大为振奋。自己的刺绣能够赚钱创收了,这是以前从未想过的事呀。于是,钟思琪开始对外招收棚花村周边本来就会刺绣的妇女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中。在后来的日子里,深圳登山协会志愿者又为她们带来1000条丝巾的定单。

  最让大家高兴的是,钟思琪绣的那副《三星高照》图完成后,被麦肯锡公司全球副董事伍滨先生以2300元人民币的价格高价收藏。这件事立刻在该村产生了轰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对刺绣一事的信心和兴趣。如今,在镇党委、镇政府及村委会大力支持下,由30多名妇女组成的“众诚绣坊”和“棚花村刺绣协会”成立了,钟思琪任“众诚绣坊”负责人。大家都怀着饱满的热情,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决心好好地大干一场……

  看完这篇报道,我们采访请钟思琪,请她谈谈面对灾后重建有何打算?她有些腼腆地说,通过这次地震,尤其是面对目前灾后重建,我觉得自己已经真正地成熟起来了,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最终一切都要靠自己。好心人虽然能帮你做些事,但他们终归帮不了你一辈子。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钱还是要靠自己来挣。这样才过的踏实,这样生活的才有意义。在这段时间里,我感到比以前四年学的和懂得都多。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坚持下去,把自己的刺绣事情做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它、参与它,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尤其要让国内外游客看到我们绣出的最佳作品,让村里每户人家都能靠刺绣来养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若用简捷的话来说,那就是: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绣花针在动……

  是呀,灾难,能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走棚花村绣女们坚强的意志!地震,虽摧毁了她们的家园,却震不垮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一颗颗、一粒粒、种下收获新希望

  28日上午,我们来到北川县香泉乡光明村拍摄村民灾后生产自救的事。村里刘书记热情地介绍说,这个村共有190户人家,由汉族与羌族组成,被中外学者称之为“云朵上的村寨”。

  我们来到村嫂谢正菊家登门拍摄。谢正菊,40岁左右,中等个头,身体有点单薄,但性格开朗,热情好客。谈起地震时的感受,她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地震时,我家和村里的大部分人家都受了灾。但震后的第三天,为了继续活下去,我就擦干眼泪,打起精神,扛上锄头,挎起一筐花生米,下地种花生去了。那天,我来到地头,用锄头刨开自家的土地,将花生米, 一颗颗、一粒粒地种下去。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种了多少,直到一大筐花生米全部种完,我才长长地出了口气,我才感到自己的腰有多酸,自己的腿有多疼。但当我在地头坐下歇了一阵后,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已经开始种下了地震后的新希望,同时也期待着收获的喜悦。

  听完这个小故事,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谢正菊转身走进房屋,从家中铁锅里,用木勺舀起煮好的带壳花生请大家吃:“你们现在吃的花生,就是我去年地震后种出来的。”听到此话,摄制组马上请谢正菊带路,去她家地里实地拍摄。

  在田间小道上,大家一边走着,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花生。日本华人歌手李广宏由衷地感叹道:花生是热的,乡亲们的心也是热的,我们大家在地震后相聚在一起,我们的心也就热在一起了。谢正菊感慨地说,是呀,为了今后的生活,为了对的起日本友人奉献的爱心,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这样才对的起家人,更对的起关心与帮助我们的政府啊。

  来到谢正菊家的地头,她指给大家说,这就是种花生的地方。当时村里许多人问我,你就不怕余震?不怕山体滑坡嘛?你不要命了吗?我对他们讲,“我当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我只是想,为了活下去才去那样干的。如果现在让我讲的话,我会说,只要心里有梦,就会有希望!”讲的太好了!多么朴素的话语,多么真诚的表白。这就是大地震后一位坚强的农村妇女的心声。有这样的人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地政府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她们定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光明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李广宏先生一边带头叫好,一边由衷地吐露着内心深处的感受。

  谢正菊继续介绍道,由于季节的原因,现在地里已种满了油菜。她用手指着眼前半米多高、开着黄灿灿花的油菜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眺望着阳光下这满山金黄的油菜,摄制组的人员感叹到,真是太漂亮了!大家仿佛已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一首首、一曲曲、唱出村民新生活

  28日下午,春风拂面,阳光灿烂。北川县香泉乡光明村一片欢腾。2点整,“李广宏先生光明村中日友好联欢会”准时开始。

  来自周围各村的乡亲们,早把演出的小操场围了个水泻不通。周围房上、树上、土堆上都坐满了人。

  演出中,老年活动中心的大叔、大妈们,打起花鼓,扭起了秧歌;日本来的大学生演唱了《防灾歌谣》;村嫂谢正菊演唱了《北国之春》;当地村姑表演了羌族舞蹈《云朵妹》;日本志愿者吉椿雅道和主持人一同唱起周华健的著名歌曲《朋友》;李广宏则演唱了日本歌曲:《夏日的回忆》和中国歌曲《大海阿故乡》、《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曲目。

  当演出进入高潮时,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李广宏向光明村十位80岁的老人每人赠送一件白色的印有“抗震救灾标志”的T恤衫,他祝老人们生活愉快,健康长寿。他还给演唱《感恩的心》的小学生们,每人赠送了一份专从日本带来的、包装精美的点心。小学生们则给李广宏等日本友人戴上了红领巾,村领导向李广宏等人敬献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红色哈达与米酒。

  为再次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慰问与感谢之情,李广宏特意邀请村嫂谢正菊一同给大家演唱了《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两位小学女学生,手捧两束黄灿灿的油菜花,跑上演唱台,分别向李广宏和谢正菊敬少先队礼、并献上鲜花。李广宏感激地说,自从我登上演唱台后,就接受过许多鲜花。但向今天这样的,带有泥土芳香的鲜花还是第一次,特别又是在灾区,我将永远记住灾区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将继续为四川灾区恢复重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谢正菊表示,去年的大地震,犹如千里冰霜,更是三九严寒,但我们没有惧怕,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不是挺过来了吗?我们也非常感谢日本友人及各界人士对我们的慰问与关爱。我们会更加坚定地团结一致,共度难关,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

  一位来自遂宁市大英县的书协主席,也是此地砖厂老总,被演出的节目所感动,他当场挥毫,写下两幅书法作品,一幅赠给李广宏先生,感谢他专程从日本来此地为灾区群众进行慰问演出;另一幅赠给光明村。他表示今后将给该村每户人家写一幅字,用以表达对村民的关爱……。

  30日上午,黄淑柔女士带领摄制组将登机返回日本,临行时她深情地坦言,我们将把该片作为献给“5.12”大地震的一束小白花,同时也为灾区的重建、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作出应有贡献。(作者单位:四川省侨办文教宣传处)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