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经纬   > 正文

面向华侨华人新生代的中华文化传播思路与举措
2021年NO.1 文化经纬 作者:王华

  近年来,华侨华人新生代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华侨华人新生代如何传承中华文化、传承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以及担当传播中华文化桥梁的何种角色,既关系到华侨华人优势的发挥,也关系到中华文化海外根脉的延续。

  华侨华人新生代具备的优势

  本文中华侨华人新生代是指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出生在国外的华侨华人后代。近年来,华侨华人新生代数量剧增,群体不断壮大。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有华侨华人新生代上千万,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美洲以及新兴移民地区。新生代在东南亚和拉美多为第三、四代,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生代则以第二、三代为主。新生代相较于老一辈的华侨华人,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由于海外华侨华人深受“重教兴学”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一贯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培养,大多数新生代自小就接受西方良好的系统教育,文化水平较上一代有显著提高,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住在国其他族裔。受上一代华侨华人影响,新生代兼具中外文化背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

  就业范围日益扩大。华侨华人新生代突破了早期华侨华人的就业范围,广泛涉足商业、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医疗和服务等各行各业。

  社会融入能力逐渐增强。华侨华人新生代以开放、友好的姿态面对当地主流社会,注重塑造积极健康、热情活泼的形象,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努力争取自身权利。海外华人的选美比赛、中医中药合法地位的争取、华人公益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华侨华人新生代努力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生动体现。

  面向华侨华人新生代的中华文化传播思路与举措

  以华文教育为依托,注重传承对象的适应性。海外华文教育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以华文教育为依托进行的中华文化传播更为持久深入,涉及的传播内容更为广泛。由于华文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有华人子弟与非华人子弟之分,有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分,即使同样是新生代也有地域、社会背景、家庭影响以及移民年限等各种不同状况的区分,在学习的动机、方式和理解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均有着显著不同。为此,应在教材内容、课程设计、师生交流等方面注重对象的适应性,使得华文教育更加贴近与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新生代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循序渐进地接受中华文化。近年来,海外一些华文学校实现的教材本地化、开设的网络课堂、制作的动漫教材以及寻根之旅活动中的入住中国家庭等举措都是注重新生代文化传承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关注并研究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层次与兴趣爱好等特点,充分利用新技术等手段,打破地域界限,与时俱进地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传播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尤显重要。针对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兴趣爱好,可利用网络和通信等新技术手段,设立面向新生代的中华文化学习与交流网站,在其习惯使用的社交网络、视频网站、网络游戏以及微博、微信、APP等移动互联平台中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只有通过新生代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才能拉近距离、引发共鸣,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实效。

  促进新生代社团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当前,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社团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新社团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些新生代社团一般设有文化交流机构,开展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日渐频繁。应积极主动加强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社团联络,支持他们举办中华文化讲座、沙龙、展览、文艺演出等,促进海内外以及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之间的互动交流。

  支持海外中华文化传播实体机构建设。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已有的驻外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常设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关注华人社区中各类型文化机构建设。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中文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华文学校、中医院、中餐馆、唐人街和中国城等机构与场所富含较多的中华文化元素,加强与其联系合作等,可以为华侨华人新生代在海外营造中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环境。

  注重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与评估论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加强对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心理特征、文化需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式方法、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技巧以及住在国相关政策法规、文化传统、民族构成、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建立数据库;对“文化中国”“亲情中华”“海外中华情”“华星书屋”“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文化项目和文化机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全面客观地总结评估实际效果,为今后更好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系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主任、研究馆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