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经纬   > 正文

归侨赤子心 丹青抒情怀
2021年NO.5 文化经纬 作者:揭锡捷

  8月17日,青海省委统战部在海北州“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挂牌“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上,归侨画家丹增•谢朱向“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捐赠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画像作品。

  丹增•谢朱是新西兰归侨,国际知名艺术家、收藏家、藏文化学者,1964年出生在西宁,19岁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后转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进藏进行艺术创作。1999年,他出国留学,研究生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现代艺术专业,随后在奥克兰开办青藏高原民族博物馆,以其独特艺术风格,描绘青藏高原的山川地貌和人文历史。作为新西兰华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协会主席,他自2014年起在中国国家画院从事高原画派艺术研究,获评国家一级美术师。近年来,丹增•谢朱潜心人物画像,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透过笔触讲好中国故事,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伟人、功勋人物的缅怀。

  捐赠23位“两弹一星”元勋画像

  创作23位“两弹一星”元勋画像,结缘于2020年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国情考察活动中,丹增•谢朱作为青海代表在“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进行考察学习。巧合的是,他的父亲当年就任职于青海海北州金银滩草原上的导弹基地某部门。父辈们从搭建起三顶帐篷开始,共同谱写了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包括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郭永怀、邓稼先等人在内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21位从海外学成归来,他们心怀报效祖国的信念,放弃了海外优厚的待遇,经历千难万阻回到了祖国,隐姓埋名地投身在荒茫无烟的金银滩大草原上,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智慧力量奉献给共和国伟大事业,开创了中国的核工业,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丹增•谢朱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事迹深深感动,拿起画笔,绘制起23位科学家的画像,记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绘制功勋科学家画像的过程并不轻松。丹增•谢朱采用签字笔素描的绘制方式,这种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能涂改,笔笔要到位,要求绘画的基本功要非常扎实,不能图快,必须一笔一笔地画。这种方式与丹增•谢朱的思想情感非常吻合,这是将他大脑里的记忆,一点点地移植到纸面上的过程,是一种抒发,也是一场修行。每天三到四个小时的绘制,当23位科学家画像绘制完成时,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

  丹增•谢朱动情地说道,作为一个青海出生的孩子,他在这里学习成长,为求学离开了青海走出了国门,在海外获得了许多荣誉,带着所学知识和获得的荣誉回到故土,投身于家乡建设发展,用实际行动报答祖国和家乡。作为青海儿女,要呵护、守护好“两弹一星”精神力量,将它植根于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世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画像是一种载体,用来表现功勋科学家们伟大和亲切的形象,通过这种载体,让人们将他们铭记在心中,用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奋斗经历,感召子孙后代,在心中竖起英雄的丰碑。

  绘制百位新中国伟人和功勋人物画像

  2019年正值新中国70周年华诞。在8月份的青海藏毯节上,《百位新中国伟人和功勋人物画像》首次展出,几天时间就吸引了上万人前来参观。而展出的伟人和功勋人物画像正是出自丹增•谢朱之手。在这些画像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有彭德怀、刘伯承等开国十大元帅;有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等开国将军;还有为了新中国英勇捐躯的革命先烈,以及为祖国国防科技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和中国现代文学界大师等。

  丹增•谢朱自开始聚焦这一画像题材起,不断地查资料、查档案、翻看老照片,寻找和接触了大量人物形象资料。在翻阅每位人物履历和经典文本的基础上,他用心刻画他们的气质和神态,每一幅画像都力求展现出独特的人物魅力。

  如丹增•谢朱所言,海外侨胞的爱国情怀,在海外深埋在骨子里,并不断积蓄。每当回到国内,他都会安排一些时间走访红色景点,参观博物馆,了解和感受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萌发了把他们的音容笑貌长久留存下来的想法,以缅怀和纪念他们并且传承给后人,于是就开始着手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创作。

  以画为桥弘扬传承中华文化

  除了潜心人物画像创作外,实际上在多年以前,丹增•谢朱就已通过绘画投身中外文化交流,并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务院侨办、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文化中国•全球华人书画展”上,丹增•谢朱带来了他的作品《梦境香巴拉》系列和《普天同庆一带一路新乐章》,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表达对祖国的挚爱和思念。长期以来,丹增•谢朱一直致力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对他来说,“我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传播中华文化的阵地”。

  2014年在考察青海乐都一座沉寂了六百多年的明代皇家寺院——瞿昙寺时,丹增•谢朱发现寺院中的回廊壁画在风雨侵蚀下残缺斑驳,致使历史上绘制的近1000平方米的壁画至今仅保留下来450平方米。在了解到壁画的现状后,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后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壁画财富,于是卖掉国外的房产,回到瞿昙寺,投入了临摹补绘工作。如今,经过六年多的时间,丹增•谢朱已完成了420平方米壁画的临摹绘制工作,预计2022年能够全部绘制完成。

  (作者系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